家庭教育作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已逐漸從“傳統家事”上升為國家戰略和國家意志。今天,諸多家長依然“憑本能”做家長。基于此,2021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立法形式明確提出“國家和社會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支持和服務”,使家庭教育規范化、專業化與法治化。班主任作為與學生距離最近、與家庭教育距離最近的人,自然地便成為學校中家庭教育指導的主力軍,在使家庭教育回歸本位,優化家長育兒理念,推進家庭教育更美好、更科學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在家校協同育人及家庭教育指導的過程中,班主任的專業程度及其倫理形象得到進一步確立。
一、明晰家校教育異同,各展其長,美美與共,攜手提升教育成效
盡管“雙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教育的緊張情緒,但如今媒體依然頻繁出現諸如“教育焦慮”“雞娃不如雞自己”等引人注目的標簽式表述。同時,新聞報道中依然可見家校關系緊張事件,如教師不滿家長沒時間參加學校活動、家長不滿教師嚴厲懲罰學生等。一些人將此歸因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職責、界限的模糊與混淆,導致本應由教師承擔的對知識與技能的傳道授業解惑任務轉嫁到家長身上,同時,家長本應負責塑造、影響孩子良好習慣與優秀品德的責任被拋給了學校。相較于現實實踐中的“狀況頻發”“針鋒相對”,人們對教育之道的追求卻相對“冷清”。鑒于此,家庭教育指導的首要任務便是厘清家校各自的教育職責,達成“有邊界性”的共識。
自孩子由家庭步入學校殿堂之刻起,教師(學校)與家長(家庭)便共同承擔起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崇高教育使命。但因家庭與學校在起源、功能等方面的差異,其所承擔的育人責任也各有側重,故班主任需助力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認識家庭教育的獨特性、優勢性之所在。
自古以來,人類因生存需求而形成群體,家庭作為最基本的形式,是情感的港灣,更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場域,是每個人走向更廣闊社會的底氣。從功能上來看,家庭教育以“真善美”為要。中國文化中,“家”具有“關系性”存在、“情感性”境遇、“倫理性”原則的特征。因而,相較于學校而言,家庭教育具有基于血緣關系的親密性、日常生活的滲透性以及對個體身心發展的全面性的特點,這些特征賦予家庭教育在塑造道德品行、養成意志品質、形成健康身心狀態等方面,具有學校教育無可比擬的優勢。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家庭教育始終以“真善美”為先,如《說文解字》中“育,養子使作善也”的表述,以及對于“家訓、家風”的強調,甚至著書立說成“家書”的追求,都體現出對子女品德、行為、意志、精神的培養是中國家庭教育中首要且重要的追求。其實,家庭關系的親和力與親密性正是學校教育關系的基礎原型,真正的家庭教育為學校教育展現了“育”的最初示范。因此,家庭教育“學校化”的表現無論如何都是對家庭教育的曲解與窄化,使家庭教育喪失其本真性、獨特性。
由此,班主任需使家長明晰,教育并非僅僅只是學校教育,成長也并非只是成績提升,更是傾心之愛的自然流動、意志品行的修養與鍛煉。除了在“愛”與“育”方面的優勢性,家庭教育中父母、親人與孩子的日日相伴、事事相隨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性,與孩子同經歷、共成長的日常點滴的彌散性,對于生活世界的延展性等,都是學校教育無可比擬的。家長無需具備豐富的學科知識,教育的成效亦非與家長的學歷背景或家庭經濟條件直接相關。然而,家長必須積極思考,轉變教育觀念,并深入探究與孩子相伴的藝術。這種深入思考的過程,實質上是家長自我成長的過程。家長終將領悟到,教育的真諦在于發現和發覺,而非單方面的給予;真正關鍵之處在于深刻理解與共情,而非僅僅提出要求;重要的是共同體驗、經歷成長的過程,而非僅僅關注結果;真正有價值的是實際的行動,而非空洞的說教。
這里需注意,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雖在職責、方式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家校協同育人需確立雙方都認可的共同目標,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的成效取決于家庭、學校教育的一致性,這不僅在于兩個‘教育者’有一致的行動,還要有共同的目標和相投的志趣,持有一致的信念與追求,始終堅持以同一原則、理念為出發點,無論是在教育目標的設定抑或育人實踐的過程中。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兒童才能實現和諧、全面的自由發展”。在此,班主任作為學生在校的主要陪伴者、指導者,班級群體的主要組織者,將通過自身紐帶的作用促進家校達成共識,實現“1+1>2”的成效。
二、提供教育咨詢,以知識賦能,提升家庭教育素養,超越習俗教育觀
除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差異與相似之處外,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還會遇到各種類型的教育困惑。班主任作為具備高品質教育思維的專業人士,可向家長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與咨詢服務,憑借其獨到見解和豐富經驗,幫助家長擺脫經驗化、習俗化的觀念束縛,以更加科學、有效的教育智慧賦能家庭教育。
何謂咨詢?《辭海》中將咨詢服務解釋為“接受企事業單位、團體或個人委托,為它們提供各種專門知識的智力服務”。在英文中,“consult”(咨詢)一詞源于consulere,意思為“采納勸告”。咨詢學將其定義為“以專門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協助用戶應對各類復雜問題,提供解決難題的策略和方案,或給出有助于決策的參考性、有益的建議”。因而,在商業中常見,但在教育領域并不常見的“咨詢”完全可以為班主任與教育賦能,通過分析、診斷、評價、干預等步驟,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形式成為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導的常態化途徑。其中,專業性是構成教育咨詢的重要指標。
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對教育咨詢服務的需求表現得尤為迫切。這一現象不僅可以從市場上熱銷的育兒類書籍中窺見端倪,更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活躍的“教育博主”中得到印證。家長們渴望通過科學的育兒理念,解決自身面臨的教育問題,并期望獲取到針對性強、切實有效的教育建議。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些出品者在專業教育學知識和理論儲備方面可能參差不齊,有些可能具備專業的教育學背景,而有些則可能僅基于常識和經驗發表見解。此外,他們提供的“育兒良方”往往較為泛化,在面對具有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個體兒童時,這些建議會顯得力不從心,甚至產生反效果。真正能夠發揮效用的教育建議必須基于對個體兒童的全面、深入了解。同時,這些建議還需要能夠契合事件發生時各種因素的聚合與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出更具適切性和針對性的教育策略。在此過程中,班主任作為擁有專業教育理論儲備和經過專業訓練的教育工作者,不僅是教育咨詢服務的提供者,更是傳播教育理論、塑造家長教育觀念的引導者。在教育咨詢的過程中,雙方保持開放、坦誠且密切的直接交流,對于促進有機、深入的對話與說理具有極高的價值,同時亦應成為雙方共同追求的目標。這種交流方式,不僅有助于增進雙方之間的信任關系,更能在精神思想層面的意見供需匹配上展現出顯著優勢。即便在咨詢過程中,智慧提供者偶爾暴露出思維上的不足,也無需過分擔憂。這些不足之處,反而為雙方提供了深入思考的契機,從而促進了班主任與家長之間學習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
當然,教育咨詢更在于以知促行,增進智識。教育咨詢并非只是照單抓藥的“藥鋪房”,更是授之以漁的“智慧庫”。教育咨詢的目的不在于簡單地提供詮釋與體術,而在于幫助家長超越習俗式、經驗化教育觀,幫助學生超越原生家庭的教育視域局限。因而,班主任必須明晰各種問題的底層邏輯,廓清教育之理,真正提升家長的教育素養與勝任力。
三、創設主題活動,豐富教育形式,促進合作實踐,增強教育行動力
在深入理解家庭教育的獨特屬性并樹立高質量的育人理念后,關鍵在于將理論知識切實轉化為實踐行動,并在實踐中不斷促進知識的深化與拓展。現實中,盡管許多家長展現出高度的教育熱情和參與激情,但受限于時間、知識儲備及外部條件,他們往往難以充分進行多元行動,或對于如何更有效的行動感到迷茫。為此,班主任應積極創設各類活動,搭建有效平臺,以拓寬家長的陪伴渠道,進一步提高家長的參與度,并激發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和內在動力,從而增強家長的行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在組織活動時,必須充分尊重家庭教育的獨特性。活動的創設不應僅僅停留于形式,而應通過深入、實質性的活動,使家長獲得真實且深刻的具身體驗。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家長對家庭教育行動的認識逐漸加深,使得行動不再僅僅停留在說教的淺層形式上,而是滲透于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如在旅行游玩中培養文化素養、道德品行,買菜算賬中感受人性假設與勤儉持家,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意義與物種的珍貴等,所有這些都提供了豐富的家庭教育行動機會。
此外,家校間及家長間的緊密溝通與協作,也是提升家長主體意識、促進積極行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增強多方主體協同育人、形成合力的重要渠道。高效、卓越的行動與合作需要建立在深入且全面的溝通交流基礎之上。為此,班主任應積極創造機會,通過設立家長開放日、家長講堂和家長委員會等多樣化平臺,拓寬家校之間的溝通途徑,促進雙方更深層次的互動、理解與合作。同時,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等現代技術,如微信平臺、校園網等,實現與家長的即時、暢通無阻的交流,使雙方能夠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選擇溝通方式和時間,從而構建持久、穩固且有效的協同育人體系。
除家校溝通外,班主任還應當扮演家長間的聯絡者和協調者的角色。通過策劃和組織家長講座、家長交流會等活動,鼓勵與促進家長間的相互交流和經驗分享,從而形成多元化的育人視角。在視角轉換和經驗交流中,家長得以重構自身的育兒理念,實現育兒資源的共享、互鑒和互助,從而逐步從學校教育的跟隨者和陪伴者轉變為共建者和引領者。
在家庭教育指導中,班主任的作用不容忽視。他們不僅在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意識和理念、推動家長積極參與家庭教育行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還在促進家校協同育人方面發揮著調節和潤滑作用。然而,立德樹人、優質育人并非是班主任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還需要家長、學校、社會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和協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