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要比“能力”的意涵更為寬廣,可超越傳統的知識和能力,并能糾正過去重知識、重能力、忽略態度的教育偏失。而“核心素養”,則指的是較為核心而重要的素養。溫儒敏說,現在提出的“語文素養”,涵蓋面大一些,既包括聽說讀寫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還有整體素質的要求等。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僅要給予學生適合的學習,更需要對現有學習成果進行超越,比如更加注重綜合和遷移,更偏向語言文字的實踐等,同時要始終牢記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一、培育自主,形成自覺意識
任何發展都是學生的自我發展,任何學習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學生的自我學習,只有學生能夠發自內心地積極學習,學習才能成功。因而,養成學生的自主性,既是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比如,在學習《跨越百年的美麗》時,與學生一起讀課題,抓住題眼,即“美麗”,并緊扣題眼“美麗”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如課題中的“美麗”表現在哪些方面?為什么說“美麗”是跨越百年的? 什么是真正的美麗?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感知。這種從學生“學”的角度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與學習興趣。這也正如巢宗祺教授所說,“教師的‘教’須根據學生的‘學’來定位。
二、聚焦主題,形成深度式學習
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要求學習者對任何學習材料保持一種批判或懷疑的態度,批判性地看待新知識并深入思考,同時把它們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在各種觀點之間建立多元聯結,要求學習者在理解事物的基礎上善于質疑辨析,在質疑辨析中加深對深層知識和復雜概念的理解。在我們的語文主題教學中,提煉主題,深化主題往往有利于學習的科學漸進,有利于語言文字的深刻領悟,有利于語文運用的綜合和遷移。在這其中,特別是對現有主題的再豐富與再探討,代表著語文學習的深度與廣度,代表著一種陌生化的能力運用。比如在筆者在教授《觸摸春天》中,在多次的磨課中,總對盲童充滿憐憫,整節課小心翼翼,生怕學生理解不到或者有什么誤解,為了維持這種“善”意,多節課試講下來,聽課老師也覺得壓抑。后來,我換成盲人的視角來看這個世界,才猛然醒悟,正是因為春天的繽紛,生命的美好,這個小女孩世界逐漸鮮明開闊,使她的人生走向豁達!
三、豐盈教材,形成科學語文觀
在以核心素養為本的課程改革中,課程的實施給予了教師更多的自主空間,包括教學內容的選擇,過程設計,活動展開,多元評價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更加注重過程性,成長性。這就要求,我們對語文這門工具學科,應有更為前瞻的視野,把教材當做重要的課程資源,學會舉一反三統整和開發學科顯得特別必要。比如,筆者發現電視劇《西游記》真是“看你千遍也不厭”,經典的原著卻遭受漠視,有很多地方還存在曲解,就設法與學生們聊人物、聊故事,并在觀看影視片斷與閱讀原著片斷的比較中,體會最妙的語言是原著,從而將學生的視線從影視轉移到原著。課上完后,很多學生當天就囑托父母去購買,這讓筆者感到欣慰,語文課就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喜歡語言文字。
四、建構課堂,形成廣闊學習空間
例如,筆者在評《媽媽的帳單》這節課時,從課堂空間形成角度這樣說:(一)細讀字詞,創造課堂上的“辯識空間”。老師認真的去引導學生認讀詞語,理解詞語意思,在這里,展現的不是一兩組,而是十幾組,這樣“辯識空間”的課堂創造的行為在理念上值得推薦。(二)細讀研析,創造課堂上的“思考空間”。以問題來引領,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再到“這兩個帳單有什么不同?等等,基于文本思考或思考意識本身就自然形成課堂中的“思考空間”。(三)細讀比較,形成獨特的課堂“讀者-作者交互空間”。教師帶領學生進入這樣的一個語言場:當小彼得看到媽媽的帳單會想些什么?怎么做?這是帶有讀者意識的;“此時的小彼得會對媽媽說些什么呢?”這是作者的創作意識。在我們的語言文學學習中,這兩種意識的交互其實也在極大拓展一節課的發展空間。(四)拓展細讀,拓寬“文本空間”。可以看到,這節課的閱讀材料十分豐富,有敘事,有詩歌,還有關于母愛的研究材料,默默一路讀下來,收獲自然滿滿。快結課時,老師對學生說“你想對自已布置什么作業?”的時候,新的學習又重新起航。以上還可以感覺到,空間感會形成整個課堂的節奏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很好地參與進來,實現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