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形成正確價值觀,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特別是對小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平穩、有序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使其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要求
在小學中設置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為了加強學生的道德素養、法治意識,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新課標提出了“以人為本,以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道德意識和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為目的的核心能力的培養。身為國民,要從小就養成責任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在此過程中,要注重培育敬老愛幼、感恩、禮讓、誠實守信等優良的道德品質,使其養成文明守法的意識,并自覺踐行法治觀念,使其綜合素質提升,為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
1.合理設計課堂教學目標,體現核心素養。教學目標不僅能引導教學活動的開展,而且能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實際教學效果與目標的差距。教師要制定清晰的教學目的,把核心能力的培養融入到教學目標的設計中。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2課《慧眼看交通》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按照特定的教學內容來設定教學目標:針對本地的交通問題,給出合理、可行的意見。在設置了清晰的教學目標之后,教師能夠強化學生對教學目標的引導,讓他們對所學的知識內容有濃厚的興趣,以此來提升他們的解決問題和實際創新的核心能力,幫助他們增強交通安全意識,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在小學階段,要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就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還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核心能力。
2.進行情境教學讓學生深入感受。例如,在講解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三單元第9課《生活離不開規則》相關內容時,教師可根據課本課文,運用多媒體手段,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破壞規則的錄像片段,結合實際情況,讓學生體會到當事情發生時,所產生的感覺是怎樣的。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在沉浸中、想象中、在思考中意識到“規則”的價值,并自覺地去遵循它,加深自己的綜合素質。
3.開展體驗活動,增強學生親身體驗。比如,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教學狀況以及學生們的各種興趣愛好,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游戲教學、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研究等多種方式,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1課“四通八達的交通”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進行“一天小交警”的體驗活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教師要帶著學生們關注交通警察每天工作的過程,與交通信號燈、斑馬線、路標、標志和交通警示燈等交通安全標志相結合,使學生們能夠切身體會到,遵守交通法規的重要意義,學會了許多書本上無法學習到的東西。這不但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也使他們自己的交通安全意識得到了切實的加強,同時也使他們的核心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使他們的綜合實際運用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和強化。
4.追求質效結合。在采用各種教學方式的同時,也要注意實現質和量的統一:既要完成好課堂任務,又要保證學生的核心能力得到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教育的質量。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的觀點來評價課堂教學,同時也要關注現實情況,判斷教學目標、內容、效果等與課程標準是否相一致,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改善對策。根據教學內容及目的,可從道德認知發展、公民意識培養、基本技能訓練、社會參與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根據學生的差異,制訂有針對性的課程,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能,幫助他們克服自身的缺點,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評估,如自我評估、互評評估等,來判斷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教師可以對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歸納,結合學生的學習特征和經歷,來組織一種科學的教學活動,保證學生有更深刻的學習意識,同時也能在法律意識、法治精神等各方面得到發展。在持續完善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循序漸進的培育,將道德與法治教育貫穿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之中,實現教學改革的最佳效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