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了運用學習任務群形式來組織和展現教學內容。這就表明教師通過學習任務群的設計,就能將一個單元中的知識點進行靈活劃分,這樣學生在不同的學習任務群中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快速掌握整個單元中的知識點。筆者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探討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模式,創新語文課堂教學體系。
一、設計單元主線,羅列學習任務群服務大單元
語文學習任務群可以分為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發展型學習任務群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群,這三個層面六大學習任務群分別是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跨學科學習、整本書閱讀。對于這三種學習任務群的選擇和定位,教師要把握好在一個單元時長內,假設我所任班級的學生能完成基礎型學習任務群和發展型學習任務群兩個板塊的任務。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確定本單元的學習主題為《美麗的校園,我們夢想起航的地方》。下面對完成兩個任務群所需要做的工作內容羅列如下:(一)基礎性學習任務群:掌握《大青樹下的小學》《花的學?!贰恫欢蛦枴返纳衷~語和重點句式的表達。(二)發展型學習任務群:1.了解《大青樹下的小學》行文順序、不同民族的叫法以及學校中的布置和特色;理解《花的學校》中大量使用比喻手法的精彩部分,理解這篇散文獨特的寫作部分。2.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上,重點對《花的學?!返谋磉_手法進行感悟,通過朗讀的方式理解作者的細節場景描寫?;谏鲜龇治觯締卧浴睹利惖男@,我們夢想起航的地方》為主線,通過基礎型和發展型兩大學習任務群的設計,串聯起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走向。
二、創新學習方法,建立系統任務群學習觀
在完成第一部分的學習任務之后,接下來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串聯語文知識點的學習方法,比如說設計思維導圖。以基礎型學習任務群中《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課文中涉及到的生字詞語以及重點句式的教學為例。比如說生字中的“晨”對應詞語“早晨”,那么到了重點句子當中,“早晨,學生上學是什么樣的場景?”自然而然幫助學生從基礎型任務群順利過渡到了發展型學習群當中來。但是本人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如果僅僅是以知識點的傳授來進行授課,是無法幫助學生建立起科學的學習方法觀。對此參照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觀點中提到的處于具體運演階段第一水平中的學生,他們具備了一定的運演能力,能夠對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建立銜接。比如說在《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課文中,文本中描述了上學、上課和下課的場景,這種場景與三年級的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通過文本場景與學生日常生活場景建立銜接,使得學生將自身所在學校的學習環境與文本中的學習環境結合起來,就能非常深刻地理解文本中描述的場景。
三、重視適當引導,關注知識點遷移發生關鍵期
設計學習任務群,明確一個單元的教學主題,帶著學生學習完了所有課文以后,教師需要再做一項工作,那就是要關注學生在知識點遷移發生的關鍵期。下面通過一個例子來對此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將下面句子改寫成擬人句:樹枝在林中互相碰觸著,綠葉在狂風里簌簌地響,雷云拍著大手。那么學生要會根據這個句子改寫成擬人句,其思路為理解將本體轉化為擬人對象,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個媒介,那就是將A轉化為B時,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似的地方是什么。很顯然,我們發現上面一句話中有三個小分句,只有第三個分句存在擬人,雷云在拍手,可以借助夏天打雷時,就像是人拍手的聲音。學生掌握了擬人的意思、表達手法后,就可以很快地寫出帶有擬人手法的句子:早晨,小草身上都是露水,它懶懶地做起了伸懶腰的動作,露水就從它身上滑了下來。所以引導學生利用原有知識進行正向遷移,意味著學生在本單元不同學習任務群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整合并輸出,當學生正向遷移能力越來越強,說明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在整個大單元教學走到這一步以后,教師要對本單元的知識點進行統整教學,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對本單元所有的知識點能達到融會貫通。通過以上例子可以發現,教師在學習任務群視域下開展大單元教學的設計,需要將學習任務群與大單元教學內容巧妙、有機銜接起來,逐步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將整個單元的教學順利輸出。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