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繪本教學的背景及意義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 (2011 年版)》(教育部,2012)明確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閱讀是語言和思維交互作用的過程,具有發展語言和思維的特殊功能,是培養閱讀習慣和增強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劉琴琴2018)。在小學階段,有效的英語閱讀是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能力、認識多元文化和發展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繪本是一種視覺與文字相結合的學習資料,老師利用這種方式來教授英語課程,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同時也有助于提升他們的理解力和洞察力,對于兒童的判斷思考能力的發展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另外,繪本籍涵蓋了各種主題,學生們可以通過這些故事書直接體驗英語的使用場景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年來,很多一線老師也開展了繪本閱讀教學,嘗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盡管如此,許多教育工作者對于閱讀資料的詮釋深度不足,且未能充分領悟到圖畫書教育的意義,導致他們的教學行為主要集中于基本理解、重復記憶等方面,并未深究如對比、反省、解析與推斷等高級思考活動的實施。王薔教授認為,高層次思維是體現在比較、反思、分析、推理類活動中的,而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提升高層次思維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有意識地加強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學生就能逐漸形成較強的思維能力。
二、課例分析與探討
提問作為教學過程中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教學手段。在開展繪本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如何巧妙地運用提問策略來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和批判性思維呢?下面以肇慶市某一小學“全國小學英語名師教學閱讀觀摩研討課例”中的六年級王勁春老師的《Tim and Matt》的閱讀課為探討對象。這一節課中,王老師緊緊地圍繞著繪本的“矛盾點”,通過一系列的提問讓學生的思維不停地轉動。筆者試圖通過對其的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實踐一線教師的提問策略,并為他們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更有效地設計課堂提問、提高提問效果提供參考。
(一)聚焦故事“矛盾點”,巧鋪墊促思考。在《Jim and matt》這個繪本中,繪本的核心矛盾是Jim and Matt 的體型與hole 的大小。王老師在閱讀前,先是利用Jim 和Matt的體型,引導學生從飲食、運動和可能會發生的事情進行思考和討論,其次巧妙設置繪本之外的問題,They want to build a new door,to build a big or small one,why? Discuss about their build and try to explain why。緊接著,王老師又給故事鋪墊了一個矛盾的聚焦點Jim and Matt" build a new hole ,but it’s a little hard for Matt when it is full.在正式閱讀繪本前,王老師通過設計和討論這三個矛盾點,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閱讀欲望。同時也為學生鋪墊必要的知識,引導話題,進而為他們未來的閱讀打下基礎。
(二)緊扣矛盾點,巧妙設計“問題軸”。所謂“軸問題”,就是從繪本的文本特質出發而設計的一個或幾個具有統領性特點的問題。它是相對于繪本閱讀教學中隨意的連問、簡單的追問和習慣性的碎問而言的,是在反復、多角度研讀英語繪本材料的基礎上,結合學情提煉出來的,它對繪本閱讀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在這一節課中,王老師圍繞著Jim and Matt這兩人身形的矛盾點,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軸:第一,How are the two mice? Why so? What then? 第二,They want to build a new door,to build a big or small one,why?Discuss about their build and try to explain why.第三Pose the new problem amp; the core question" Ss discuss about Jim and Matt’s ideas.第四,First reading of the whole story .What happen to the story? Why does it happen?第五,What will happen in the end? A sad ending or happy ending? What can Jim do?" What can Matt do?第六,Review the current severe situation and more discussion about how Matt can survive
王老師的這六個問題如同逐層剖析、一步步提煉出繪本的核心,形成繪本閱讀的脈絡。依據這個問題的脈絡,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閱讀,讓學生的學習一直處于讀與思的循環過程,最終發展學生語言的綜合能力和思維能力。
在導入的時候,王老師聚焦繪本的“矛盾點”,激發了學生閱讀的好奇心和思考的興趣。在閱讀完繪本后,老師通過What will happen in the end?A sad ending or a happy ending? 通過留白的故事和開放式的提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閱讀探索的熱情,培養他們的思考技巧,同時也使得繪本的內容更加豐富。最后,老師通過預設四個結尾,讓學生們在小組討論中去選擇一個結尾,并闡述做出選擇的理由。學生自主選擇的過程和闡述理由的過程,也是學生高階思維得到提升的過程。
(三)小組自主討論,讀寫結合促思維。小組活動更能激發思維的火花。小組合作學習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學生會對所學內容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有價值的觀點。在團隊活動中同學們各抒己見、評價判斷、整合總結的過程更能啟發他們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寫作是一種重要的輸出方式,它對于提高學生的思辨技巧至關重要。學生需要把從書本中學到的信息進行解讀、剖析、反省及處理,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觀念并將之記錄下來,所以,“讀書”可以促進“寫作”,這也是培養學生思維的一個過程。在這節課當中,王老師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采用讀寫結合的模式,通過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和探究,并將自己的討論結果寫在表格中。王老師的這種小組學習方式,提升了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同伴們的互動與交流,使得課堂氣氛更為活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在這節課中,王老師巧妙的在表格中設計了多個角色和多個角度,讓學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通過不同角色、不同問題的思考、探究和分享,學生可以在不同角色培養批判思維的能力,學生學會從不同的人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而不是全面地肯定一件事或否定一件事,從而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了提升。如They want to build a new door,to build a big or small one,why? Discuss about their build and try to explain why?王老師邊設計了兩種,讓小組討論的時候選擇一個角色進行討論。
三、小結
英語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老師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語用能力的發展,也要關注學生思維的品質的的培養。為了提高繪本閱讀教育的效果,首先需要的是老師的自我提升,包括閱讀技巧和思辨技能的增強。在進行繪本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度的解讀文本,把握文本的題眼、關鍵信息、故事的邏輯起點,并圍繞著這個邏輯起點設定問題軸,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以讀寫促思維。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