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針對當前基礎學科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如學生實踐練習和教師理論講解占比失衡,以及學生在作業練習方面的消極表現,如作業形式單一、作業內容零散等,發現改進這些問題、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的關鍵就在于創新作業設計。因此,我校構建起了三·七教學模式,明確了三大教學原則:任務明晰適當、方法匹配選擇、師生全程互動以及七個教學過程:導、讀、議、講、練、思、展基本操作環節。筆者結合對這一教學模式內涵的把握,立足“雙減”背景,對中年級課堂教學和作業設計的有效路徑進行了研究。
一、了解編寫思路,進行單元整體教學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特別是閱讀)能力。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大膽地運用單元整體教學的方法,就會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本領,它比“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單篇教學好得多。另外,現行的教材主要是按專題編排,“單元整體教學”或著眼于同一題材,接受人文滋養;或著力于同一體載、同一表達方式。這樣的單元整體學習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在主體需求的基礎上進行主動探求,做學習的主人。
2.有利于促進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單元整體教學有利于師生合作,它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站在宏觀的位置確立教學重點,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文章中豐富的內涵和潛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做到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
3.有利于拓展學生大量閱讀的輸入。大量閱讀的輸入才能有大的輸出,單元整體教學,不僅能高效節能,讓課外閱讀擠進課堂,真正落實新課標規定的課外閱讀量。再者,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人文主題,這樣為學生的閱讀選擇提供更多的空間,使課外閱讀課程化。
二、創新作業形式,進行大單元作業設計
教師可以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立足大單元,確定作業目標;二是創設作業情境,統覽單元內容;三是設計作業內容,整合單元資源;四是細化作業安排,關注單元銜接;五是加強作業反饋,完善評價機制。從教學實踐來看,需對作業的形式進行創新,豐富學生的作業練習方法,將注重作業的“量”轉變為關注作業的“質”上來,作業任務應當合理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促進學生的廣泛思考和探究,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服務于學生的課程學習,提高練習質量。例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作業可以設計三個層次:基礎性作業、提升性作業和綜合行作業。1.基礎性作業:老師意圖用填空的形式摸查學生的預習和歸納能力,因此創設出問題:胡蘿卜先生繼續往前走,除了小男孩和鳥太太,他的長胡子又會幫到誰呢?填寫下面的表格。2.提升性作業:旨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照原文,感受預測的快樂,從而學習原文的寫法來設計出:3.綜合性作業:我們可以設計兩個項目,一是課外閱讀單;一是猜童話,意在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預測的方法在課外閱讀中進行預測,將預測運用到生活中去,從而發現預測的樂趣。
三、注重作業展示,完善作業評價
教師評價方式多元,會在課堂上評價,簡單的題目會利用同桌之間的互相評價,提升學生的學生能力,學生摘星興致高。課后教師會收上來,給自主性難度較高的題目進行打分,并對其他題目進行二次檢查,核對評價等級。對于學生完成作業后的展示和點評必不可少,能夠讓學生及時了解自身知識結構和思維能力的不足之處,能夠發揮對教與學的診斷導向作用。在作業評價中需要注重對學生的進步和努力的肯定,評價指標應當全面考查學生。1.內容準確性:關注學生對題目的理解和答案的正確性,是否能夠準確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思考。2.語言表達:注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字詞使用準確、句子結構清晰、篇章連貫等方面。3.邏輯思維:需關注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即思考問題的條理性、論證觀點的合理性以及分析問題的深度等方面。4.表達意圖:關注學生是否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意圖,并能通過語言恰當地傳達給讀者。5.創新思維: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包括對問題的獨到見解、新穎觀點的提出以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6.學習態度:考慮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努力程度,如是否認真完成作業、積極思考和改進等。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