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立足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對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作出重要指示,為內蒙古做好新時代就業創業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內蒙古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作為就業工作的牽頭部門,要在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增強做好就業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的基礎上,正視差距不足,找準找實制約自治區高質量充分就業的瓶頸問題,明確主攻方向,全力推動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目標任務落地見效。
關鍵詞:內蒙古 高質量充分就業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增強做好就業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做好就業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在第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發表的重要講話,深刻闡釋了就業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戰略性、基礎性作用,全面總結了我國就業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寶貴經驗,科學回答了什么是高質量充分就業、為什么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怎樣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大課題,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民生篇”,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行動綱領和根本遵循。這些指示要求既一脈相承又創新發展,內涵十分豐富,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為民情懷。做好新時代就業工作,首要任務就是準確理解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的高度來領會,全面、系統、完整地深化認識。
(一)要從時代要求上來深化認識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就業是發展之基、財富之源,抓就業也是抓發展。高質量充分就業有利于不斷優化人力資源結構,更好地支撐實體經濟發展,是支撐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運行的基本盤,是衡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準,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這是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的具體化,是新時代的新要求,是由發展規律和發展階段決定的。
(二)要從戰略定位上來深化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叭齻€事關”賦予了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這是全局性、方向性、戰略性的定位和要求。人社部門作為就業工作的牽頭部門,在抓就業工作中要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始終保持大局觀、全局觀、戰略觀,從堅定維護“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的高度看待問題、思考問題,不斷創新就業工作理念,牢固樹立大就業觀、新就業服務觀。
(三)要從群眾期盼上來深化認識
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是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基礎,也是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主要依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核心就是要順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千方百計推動實現就業機會更加充分、就業結構更加合理、就業環境更加公平、就業能力持續增強、就業保障穩步提升,滿足人民群眾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不斷增強廣大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正視差距不足,找準找實制約高質量充分就業的瓶頸問題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堅持把就業當作民生頭等大事來抓,全區就業工作體系日趨完善,就業政策有效落實,歷年城鎮新增就業任務均超額完成,就業局勢長期保持穩定,群眾就業“飯碗”端得越來越穩。同時也要看到,人口老齡化、產業智能化、就業多元化、訴求多樣化等影響疊加,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任務艱巨繁重,總量持續高位承壓、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侵害勞動者權益問題時有發生、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程度較低等,這些都是我們穩就業促就業面臨的困難挑戰。從全區層面上講,當前主要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經濟拉動就業能力不足
全國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從2010年的57.4%下降到2022年的49.4%,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占比保持在28%左右。但全區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10年的49.6%增加至2022年的62.3%,從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口的比例從2010年的32.8%下降到17.3%,表明自治區第二產業拉動就業能力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今年,國家實施“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就業創業揚帆計劃”和“先進制造業促進就業行動”,鼓勵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中小微企業和先進制造業帶動就業,這將為勞動者帶來更多就業機遇。但從自治區目前情況看,部分重大項目、重點企業招用本地勞動力的意愿不高,特別是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等行業的企業,多從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等臨近省區招聘人員,對自治區的就業拉動作用不明顯,迫切需要我們主動對接,加強銜接,為自治區勞動者爭取更多就業崗位。
(二)就業政策落實質效不高
今年,國家將出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意見,自治區也將配套出臺實施意見,推出一批含金量高、針對性強、帶動效果好的政策措施,需要各地、各有關部門聯手推動各項政策見行見效,確保政策措施從“紙上”落到“地上”。但從近期調研、座談了解到的情況看,政策落實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有關部門還存在政策銜接不順暢、政策協同不緊密等問題,政策促進就業的效應沒有充分釋放。
(三)結構性就業矛盾較為突出
今年一季度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狀況分析結果顯示,勞動力市場求人倍率為1.17,從用工側看,對技術等級有明確要求的占總需求人數的34.41%;從求職側看,無技能的普通勞動力數量較多,占求職人員總數的58.65%,尤其是隨著新產業、新技術的發展,對技術工人需求迫切,亟需數字型、創新型、復合型的高技能人才,招工難和就業難并存的現象十分突出。
(四)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
從人數上看,今年全區應屆畢業生預計16.83萬人,較去年增加了7000多人,總量仍處高位,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壓力較大。從需求上看,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困難,市場需求不及預期,經濟拉動就業不足,公共部門崗位2020年以來增加了近4萬個,擴容空間越來越小。從就業觀念看,畢業生對崗位、待遇期望值較高,“緩就業”“慢就業”問題較為突出。
(五)人力資源區域布局不均衡
受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教育醫療等資源分布不合理等多種因素影響,自治區人力資源區域布局不均衡。從流動人口流動趨勢看,全區2023年城鎮人口1667.14萬人,城鎮化率69.58%,比2022年末提高0.98個百分點;鄉村人口728.85萬人,比2022年末減少25.11萬人,人口和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集聚明顯。從人口分布看,全區12個盟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常住人口均呈正增長,其他盟市均為負增長,人口和勞動力向經濟增速快、資源相對集中、就業需求高的地區流動的趨勢明顯。
(六)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水平較低
今年,國家層面對就業服務部署了兩項重點工作,即加快實現就業服務和就業管理工作全程信息化,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組織推動公共就業服務下沉基層,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領性的基層就業服務網點,增強公共就業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當前,全區就業信息化建設底子薄、基礎差、智能化程度低,部門間數據交換不順暢,就業服務力量向基層延伸不夠,一定程度影響供需精準對接。
三、找準主攻方向,全力推動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目標任務落地見效
把穩就業作為重大政治責任,以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為目標,以深化就業擴容提質工程為抓手,樹立大就業觀、新就業服務觀,推動就業服務信息化、標準化,夯實就業服務工作基礎、基層基礎,構建橫向聯iRgV27O7P5JqpmW9Z+LImkgZAs4GkOxHV5jbKEOg3yE=通、上下聯動促進就業工作的政策鏈、信息鏈、服務鏈、工作鏈全力確保就業局勢總體穩定,進一步夯實全區經濟社會大局穩定基礎。
(一)堅持就業優先這一根本導向
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加自覺地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的重要要求,研究制定《內蒙古自治區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施意見》,健全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部門協調聯動、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多方聯動跑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加速度”。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工作考核體系,完善對盟市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就業考核指標評價辦法,進一步壓實屬地責任。深入開展就業政策落實專項行動,編制一體化穩就業政策清單,依托“網、微、端、屏”等載體,加大政策解讀力度,不斷提升政策知曉度。推行“政策找人”“政策找企”服務模式,讓各類用人單位、人力資源機構應享盡享政策紅利。
(二)聚焦供需匹配這一關鍵之舉
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解決好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這一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重要要求,注重勞動力市場兩端發力,構建就業與產業相協同、勞動者培養培訓與崗位需求相適應、公共就業服務與市場化人力資源服務相補充的高效對接機制。全面摸清全區勞動力資源現狀、總體結構、分布情況,動態精準掌握行業需求、人才缺口,進而有的放矢挖掘崗位、匹配資源。加快落實京津冀蒙和沿黃九省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聯盟框架協議、東北三省一區地市級就業創業協作協議、自治區東西部勞務協作協議,密切區內外交流合作,挖掘更多就業崗位。深入推進“技能內蒙古行動”,緊盯自治區重點產業鏈和重大項目,以及吸納就業容量大的家政、養老、文旅、物流、新能源運維等市場亟需領域,持續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人崗有效匹配對接。
(三)緊盯重點群體這一重要基礎
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政策”的重要要求,突出市場調節與政府促進相結合,支持重點群體多渠道就業創業。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作為重中之重,扎實開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不斷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加快釋放事業單位招聘、“三支一扶”基層服務項目招募等政策性崗位資源,打好就業促進、創業引領、基層成長、見習培訓“組合拳”,做實做細“1131”幫扶舉措,讓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盡早就業。堅持外出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并重,加強區內轉移就業精準對接,深化區域勞務協作,發展勞務組織和經紀人,培育勞務品牌,拓寬農村牧區勞動力特別是脫貧人口就業渠道。健全優先服務、分類幫扶、動態管理援助機制,有針對性地加強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脫貧人口、殘疾人等困難群體幫扶,讓重點群體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四)抓好權益維護這一有力保障
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的重要要求,推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維護好勞動者合法權益。持續開展“人社工作全領域、勞動用工全鏈條”監察執法行動,重點圍繞勞動合同、工資支付等9大類107項勞動用工事項開展排查,依法糾治企業不規范用工行為。扎實開展人力資源市場誠信促進專項行動,認真開展人力資源市場秩序清理整頓,嚴厲查處虛假招聘、違規收費、“黑中介”等違法活動,及時清理不合理限制,嚴厲懲戒惡意解約等失信行為,營造公平規范有序的就業環境。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進一步強化對靈活就業的政策和服務支持,提升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加大就業權益知識普及力度,在招聘會現場、服務大廳和官方網站發布專門提示、典型案例、維權警示和投訴渠道,增強風險防范意識。
(五)用好公共服務這一有效抓手
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完善就業公共服務制度,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指示,注重換位思考,著力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大力推動公共就業服務下沉基層,聚焦人員集中居住區、人流密集區、產業集聚區等區域,建設一批“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就業驛站”和就業創業服務平臺,不斷增強公共就業服務的均衡性、可及性,推動公共就業服務向基層延伸、向企業和群眾身邊延展。強化數據賦能,推進自治區“智慧就業服務云平臺”建設,推動實現就業經辦業務“網上辦”“一窗辦”“掌上辦”,進一步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推廣“大數據+鐵腳板”服務模式,開展“就業服務專員入企尋崗”“人社廳局長進校送崗”和“直播帶崗”等活動,努力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優質、更有溫度的公共就業服務。
參考文獻:
[1]馮南.錨定新定位 擔負新使命[N].中國組織人事報,2024-06-05.
[2]王曉萍.以高質量充分就業助力中國式現代化[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23(06):12-15.
[3]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辦公廳.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 增進民生福祉加強社會建設[N].內蒙古日報(漢),2024-06-19.
[4]楊勤.在新時代新征程努力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N].中國勞動保障報,2024-05-31.
[5]翟瑛珺.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助力北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N].中國勞動保障報,2024-03-15.
[6]王紅茹.啥辦法讓老百姓有錢花、敢花錢?[J].中國經濟周刊,2024(01):39-42.
[7]陳春艷.人民選我當代表 我當代表為人民[N].內蒙古日報(漢),2023-01-11.
[8]尤方明.為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創造高質量人口環境[N].21世紀經濟報道,2023-05-23.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