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化建設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在提升生產效率、促進產業升級和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信息化建設也面臨著技術、管理和政策等多方面的挑戰,實現信息化建設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分析信息化建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探討其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梳理目前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情況,研究面臨的阻礙,并提出推進信息化建設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具體路徑建議。
關鍵詞:信息化建設 經濟 協調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化建設已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于企業生產運營效率、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等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需要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動信息化建設與經濟協調發展。
一、內蒙古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通信管理局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內蒙古農村地區的網絡覆蓋率已達到95%以上,偏遠地區的網絡覆蓋率也達到了85%左右。特別是內蒙古的一些偏遠牧區,如錫林郭勒盟的部分地區,過去網絡信號覆蓋較差,但通過近年來的基站建設和網絡優化,目前已實現了基本的網絡覆蓋,使得當地牧民能夠更便捷地與外界進行溝通和獲取信息。
根據相關調查,內蒙古農村地區的平均網絡下載速度已達到每秒20Mbps左右,雖然與城市的每秒50Mbps相比仍有差距,但已能夠滿足基本的日常需求,如在線教育、視頻通話等。但仍有一些偏遠地區,如大興安嶺林區的部分區域,由于地理條件復雜,網絡覆蓋仍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和技術創新,提升網絡覆蓋的廣度和深度,以實現更均衡的信息化發展。
(二)產業信息化發展情況
1.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從農牧業領域看,信息化應用取得了一定進展。部分農牧業企業采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對牲畜養殖環境的實時監測和管理,提高了養殖效率和質量。同時,一些農產品電商平臺的興起,也為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了新的渠道。但整體上看,農牧業的數字化轉型仍處于初級階段,大部分農牧民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還比較有限。
從工業領域看,一些大型企業已經開始實施數字化轉型,采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技術,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部分煤炭企業通過應用智能化開采設備和管理系統實現了安全生產和高效運營。但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水平相對較低,面臨著技術、資金和人才等方面的挑戰。
從服務業看,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等新興業態發展迅速,一些電商平臺在促進本地特色產品銷售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部分金融機構也加大了對金融科技的投入,提升了服務效率和風險管理能力。餐飲、物流等傳統服務業領域,信息化應用水平還有待提高。
2.新興產業的發展情況
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內蒙古依托豐富的能源資源和優越的地理環境,吸引了一批云計算和大數據企業的入駐。數據中心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為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人工智能產業。人工智能技術在內蒙古的一些領域開始得到應用,如智能安防、智能交通等。但總體上看,人工智能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
(三)人才培養情況
在相關專業設置方面,內蒙古多所高校和職業院校積極響應信息化發展的需求,開設了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專業。內蒙古大學設立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專業,培養了一批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信息化人才。一些職業院校也開設了電子商務、物聯網應用技術等專業,注重培養應用型信息化人才,以滿足市場對不同層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在企業的培訓體系方面,內蒙古一些企業重視員工的信息化培訓,建立了完善的培訓體系。部分大型企業與專業培訓機構合作,定期組織員工參加信息化培訓課程,提升員工的信息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同時,一些企業還鼓勵員工自主學習和創新,提供相應的支持和獎勵,激發員工在信息化領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自治區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和支持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設立了專項基金,用于支持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和科研項目的開展,提供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優秀的信息化人才來內蒙古發展。
二、信息化建設與經濟協調發展面臨的阻礙
(一)基礎設施仍需完善
部分地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制約了信息化進程。內蒙古部分農村和偏遠地區,互聯網接入、寬帶覆蓋等基礎設施仍相對落后,基礎設施不均衡限制了當地居民獲取信息和服務的能力,也阻礙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影響了整體經濟發展。
(二)區域發展不平衡
信息化建設在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呼包鄂地區憑借優越的經濟條件和技術資源,信息化建設進展迅速;部分盟市由于資源和資金短缺,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導致地區間發展差距擴大。這種不均衡,制約了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削弱了整體經濟的競爭力和協調性。
(三)政策支持有待加強
資金投入仍然不足,政策執行力度不夠,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和指導,導致信息化項目推進緩慢,企業和個人在應用信息技術時面臨諸多障礙,難以充分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此外,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也使得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問題難以有效解決,制約了信息化的健康發展。
(四)技術創新能力不足
內蒙古在信息技術創新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許多企業難以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導致技術鴻溝加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不斷涌現,但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還缺乏足夠的資源和實力引入和應用這些技術,限制了企業技術升級。
(五)人才短缺問題突出
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但其培養需要較長時間和大量資源,教育體系和培訓機構難以迅速滿足市場需求,且往往集中在大城市和大企業。內蒙古目前在信息化人才培養方面就面臨人才短缺、人才結構不合理等挑戰,嚴重制約了企業的信息化進程。
三、信息化建設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徑
(一)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對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投入,提升網絡覆蓋率和信息傳輸速度。一是推進寬帶網絡普及,特別是在農村和偏遠地區,縮小數字鴻溝,確保每個家庭和企業都能享受到高速、穩定的網絡服務。二是加速5G網絡建設和普及,支持物聯網、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新興應用的發展。三是建立更多的邊緣計算節點,提升數據處理的效率和實時性,滿足自動駕駛、工業互聯網等應用的需求。四是支持物聯網平臺和標準的建立,促進各類設備的互聯互通,提升各行業的智能化水平。五是在交通、能源、醫療等領域建設智能化基礎設施,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服務水平和運營效率。
(二)優化政策環境
完善信息化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數據隱私保護、網絡安全管理、知識產權保護。一是制定和完善數據隱私保護政策,明確數據收集、使用、存儲和共享的規范,防止數據濫用和泄露。二是出臺網絡安全相關法規,建立健全網絡安全防護體系,防范網絡攻擊和數據泄露。三是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激發創新活力。四是簡化信息化建設項目的審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降低企業時間和成本負擔。五是放寬市場準入條件,鼓勵更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參與到信息化建設中來。六是加強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形成政策合力,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
(三)促進技術創新
加大對信息技術研發的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政府制定長期的科研發展規劃,明確研發重點領域和方向。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前沿技術的探索研究。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支持體系,通過提供資金支持、稅收優惠、知識產權保護等措施,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建立快速、高效的專利申請和保護機制,打擊侵權行為。推動信息技術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和深度融合,建設示范工程和試點項目,擴大先進技術在工業、農業、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應用。
(四)加強人才培養
加強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提升專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教育部門調整課程設置,推廣應用信息技術相關學科的比重,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企業建立完善的員工培訓體系,通過內部培訓、外部學習和行業交流等多種方式,提升員工的專業技能。政府有關部門出臺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國內外高端信息化人才,為信息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五)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促進區域間的信息化建設協調發展,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共同進步。實施差異發展策略,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幫助欠發達地區加快信息化建設進程。建立跨盟市的信息共享平臺和合作機制,促進資源流動和經驗交流,實現地區間的共同進步,構建全區一體化的信息化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胡剛,陸岷峰.科技金融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路徑研究——基于新目標策略影響分析[J].區域金融研究,2024-02-29:31-38.
[2]王新武,王洪艷.數字賦能鄉村產業振興路徑研究[J].村委主任,2024-03-10:176-178.
[3]秦小童,李昀夢,李子晗,李曉峰.鄉村振興戰略下廊坊市服裝產業帶動地方鄉村經濟發展的模式探索[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4-01-15:15-17.
[4]陳文靜.基于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跨境電商企業高質量發展創新戰略研究[J].商業經濟,2023-09-27:88-90+97.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