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草原牧區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既要構筑生態安全屏障、確保國家生態安全,又要促進廣大農牧民增收致富、最終實現“綠富雙贏”。內蒙古作為我國最大的草原牧區,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路徑選擇上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加大綠色農畜產品供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綠水青山“變現”;激發鄉村綠色發展新動能,助力農牧民增收致富。
關鍵詞:草原牧區 鄉村振興 內蒙古
草原牧區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甘肅省等西部地區,大部分區域具有生態屏障區、邊疆地區、少數民族聚集區、低收入人口集中分布區“四區疊加”的特征,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受自然、地理、歷史等因素影響,草原牧區仍然是全國經濟發展的滯后區、民生改善的薄弱區。草原牧區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一方面要構筑生態安全屏障,確保國家生態安全;另一方面要促進廣大農牧民增收致富。推動草原牧區鄉村經濟發展、筑牢生態安全屏障,要增強辯證思維能力,一手抓生態建設、保護與修復,一手抓生態補償、發展生態產業。通過提升生態工程和生態補償的增收效能、拓展生態產業增值新空間、推進農牧業綠色發展,促進生態與民生、增綠與增收同步伐,實現“綠富雙贏”的發展目標。
內蒙古有我國最大的草原牧區,也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在118.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草原、沙漠、濕地、森林和湖泊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樣的生態系統。要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結合草原牧區特征,把握好全區生態優勢,扎實推進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將良好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轉變成高質量發展的產品優勢、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實現“美麗風景”向“美麗經濟”的有效轉化,走出“綠富雙贏”的鄉村振興之路。
一、強化綠色農畜產品供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內蒙古擁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大沙漠、大冰雪、大山脈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具有“水是清潔的、土是干凈的”生態環境優勢,地處北緯37度-北緯54度,處在世界公認的種養殖黃金帶,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必然孕育出綠色優質的農畜產品。內蒙古作為我國13個糧食主產省區之一、5個糧食凈調出省區之一,必須加強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建設好國家“糧倉”“肉庫”“奶罐”,同時落實好農牧民補助獎勵政策,大力降低農牧業生產經營成本,適當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一)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種業振興
按照“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求,將沿黃流域、西遼河流域、大興安嶺南麓農牧業發展帶等糧食主產區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強以高效節水為主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造提升現有高標準農田和中低產田,推進黑土地保護和鹽堿地改良及綜合利用面積。加快建設青貯玉米、羊草、苜蓿和飼用燕麥等優質飼草基地,支持肉牛、肉羊、奶牛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發展玉米、大豆、水稻、小麥、馬鈴薯、雜糧雜豆、大水面增殖漁業及冷水魚養殖等優勢產業。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以種業創新為重點,強化科技和裝備支撐,大力開展優勢特色品種聯合育種攻關,利用好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等現有科技創新平臺,進一步加強乳業和草(種)業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加強本土糧種、畜種、草種、薯種等研發力度,不斷增強良種供給能力,積極推廣先進種植、養殖技術。
(二)做足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
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依托農村牧區特色資源,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加大農畜產品加工業項目的用地計劃安排、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財政、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滿足農牧業龍頭企業發展的需求;依托各地優勢農畜產品資源,結合自治區“一村一品”“一鎮一特”“一縣一業”的發展導向,以奶業、玉米、馬鈴薯、肉牛羊、羊絨羊毛等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加大科技創新人才和資金投入,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大力發展特色農畜產品種植、養殖及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不斷提升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延伸農畜產品產業鏈,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結合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畜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現代農牧業產業園、特色農畜產品優勢區建設工作,打造一批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同時充分利用農牧業展會、品牌推介會、產銷對接會、新媒體等營銷平臺,強化品牌宣傳推介。
二、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綠水青山“變現”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生態產品優質富集。2020年自治區政府在北京舉辦了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產品總值新聞發布會,發布2019年內蒙古生態產品總值(GEP)為4.48萬億元,為當年自治區GDP的2.6倍,其中生態系統提供的物質產品總價值為0.31萬億元,提供的調節服務產品總價值為3.37萬億元,提供的文化服務產品總價值為0.79萬億元。近年來,自治區再未公布生態產品價值情況,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力度不斷加強,生態產品價值應有所增長。充分應用生態價值評估成果,通過建立縱向補償和橫向補償相結合的綜合補償制度,完善“誰受益誰付費”的市場化變現機制,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綠水青山“變現”,并將“變現資金”投入到鄉村振興、促進農牧民增收過程中。
(一)建立縱向補償和橫向補償相結合的綜合補償制度
從國家層面給予森林、草原、濕地和重點生態功能區更大力度的縱向補償,特別是劃入禁止開發區但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接續替代性產業和創收渠道的生態功能區,加大生態工程投入力度,修復生態系統,完善區域生態功能,增加當地百姓的勞務收入,為當地相關服務業發展創造條件。建立氣候上下游和流域上下游地區的橫向財政轉移支付機制,與毗連的8個省區及京津兩市盡快啟動研究建立跨省區生態補償具體標準和實施辦法。積極協調進駐內蒙古的央企,在資源開發收益中提取部分利潤建立生態恢復補償金,拓展內蒙古生態補償的資金渠道,并通過提高資源稅水平和促進其在內蒙古成立獨立法人機構等措施,降低利益流失。
(二)建立“誰受益誰付費”的市場化變現機制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生態系統碳庫。根據自治區政府官網數據,2020年全區林草濕碳匯量為1.19億噸,占全國林草濕碳匯量的9.44%,位居全國第一位。2023年,全區共開發林草碳匯項目17個,實現碳匯交易80.5萬噸,交易金額達2700萬元。然而,碳匯交易機制尚不完善,金額有限。一方面,自治區應通過全面停止天然林、公益林商業性采伐,保護天然草原,嚴格落實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等方式固碳增匯,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另一方面,在對全區森林、草原、農作物等生物資源量和折算碳匯當量科學測算基礎上,籌建碳匯交易所,設計交易模式、交易標準和交割結算方式等,促進生態功能區生態資產變現。此外,對于生態功能礦山退出、工廠關閉、園區撤銷、村屯整合等騰、退出的建設用地,實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制度,并允許跨地區異地交易,促進生態功能區的土地資產高價變現。
三、激發鄉村綠色發展新動能,助力農牧民增收致富
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內蒙古要發揮好生態環境良好、農牧業資源豐富的優勢,持續探索“生態+”模式,不斷激發綠色發展新動能,逐步實現“生態美、環境優、產業強、群眾富”的美好愿景。以綠水青山、美麗鄉村建設為依托,提升生態工程和生態補償對農牧民的增收效能;發展綠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鄉村旅游、光伏、電子商務、庭院經濟等綠色產業,拓展生態產業增值新空間;管好、用好扶貧項目資產和銜接資金,壯大農村牧區集體經濟,切實提高農牧民收入。
(一)提升生態工程和生態補償對農牧民的增收效能
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聚焦“一線一區兩帶”總體布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科學推進國土綠化、防沙治沙、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有害生物防治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制定印發《關于盡快兌現草原森林生態保護獎補資金的通知》,確保中央每年下達內蒙古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和造林補助、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補助資金及時兌現,國家生態效益補償政策落地見效。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快國土綠化進程,大幅度提升脫貧地區林草植被蓋度,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提升生態功能,改善生態狀況,增加脫貧地區居民收入。實行1.7萬多名生態護林員人身意外險全覆蓋,持續推動全國生態護林員聯動管理系統推廣應用,培訓護林員巡護APP系統操作和使用方法,確保生態護林員安全高效開展巡護工作,并制定勞務補助發放管理辦法和相關獎懲措施,將巡護出勤情況與考核、獎懲直接掛鉤。
(二)拓展生態產業增值新空間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充分發揮山水林田湖草沙產業資源優勢,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因地制宜實施光伏品牌打造、創新生態產業模式、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等措施,實現農村牧區綠色發展與增收相結合。培育國家和自治區鄉村旅游重點村鎮,打造一批鄉村旅游品牌項目和精品線路,支持發展鄉村餐飲購物、文化體育、旅游休閑、養老托幼等生活服務。基于各嘎查村優美生態環境和特色民族文化等資源,將民俗、農耕、游牧文化、民間技藝等融入鄉村旅游產品創意中。結合沙漠、荒漠、戈壁實際情況,以“光伏+治沙”為突破口,推動光伏全產業鏈發展。發展特色經濟林,并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發掘農牧業“產品供給、文化體驗、生態涵養、休閑旅游、健康養生、文創教育、安排就業”等多種功能和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等多重價值,通過產業分紅、產品收購、提供就業等幫扶形式有效帶動群眾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三)管好、用好扶貧項目資產及銜接資金
2012年以來,內蒙古累計投入的各類扶貧資金到2020年已形成483億元的扶貧資產。2022年、2023年內蒙古分別爭取到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35.25億元、38.89億元。要用好銜接資金,規范和加強幫扶項目資產后續管理,完善bc09d282bfcc3a0c27b841322adcd91e、健全幫扶項目資產營運管護機制,增強幫扶資產效益。堅持以綠色產業作為鄉村經濟發展的主攻點,將補助資金繼續向脫貧旗縣傾斜,并嚴格按照要求將60%以上的鄉村振興銜接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將項目資產收益及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優先投入到綠色產業項目中,打造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健全聯農帶農有效激勵機制,讓農牧民更多分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集體幫扶項目資產的收益除用于壯大綠色產業及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外,應主要用在農村牧區公益領域,如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應急救急、農牧民素質培訓以及補齊必要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小型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等,增強鄉村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趙云平,曹永萍.建立生態優勢到經濟價值的變現機制 打通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J].理論研究,2020,(06):5-10.
[2]雙寶,馬鈺琦,史主生,黨敏愷.內蒙古抓住戰略性有利條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J].北方經濟,2022(08):48-51.
[3]王關區,文明.新時代牧區全面振興的意義和途徑[N]中國民族報,2019-10-29.
[4]馬志艷,喬光華,呂清祿,高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牧區應該怎么辦?——以內蒙古自治區牧區為例[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0(20):28-31.
[5]王關區.內蒙古推進農村牧區全面振興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J].北方經濟,2020(08):6-8.
[6]徐黎麗,卡馬力提.牧區發展與邊疆鄉村振興的路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0(01):20-25.
[7]恩和,阿拉坦格日樂,雅日桂.生態保護視角下內蒙古草原畜牧業分區經營研究[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23,25(04):330-336.
[8]韓雪茹.凝心聚力全力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N].內蒙古日報(漢),2022-12-17(003).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