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各地區特別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黃河流域等區域,要根據高質量發展要求和自身特色,加強區域綠色發展協作,在實施區域重大戰略中進一步謀劃好、規劃好、落實好生態環保工作,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本文分析了近年來內蒙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效和短板不足,論證了內蒙古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的重大意義,并提出了思路與建議。
關鍵詞:內蒙古 美麗中國先行區 生態文明
一、內蒙古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意義重大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橫跨“三北”,是我國北方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國土面積占全國的12.3%、草原面積、森林面積分別占全國的22.1%、12%,是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東北森林帶和北方防沙帶的主要構成部分、黃河中游保水攔沙的重要省份,也是華北東北多條河流的集水面和源頭,對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特別是在2023年7月內蒙古考察時強調,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內蒙古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事關國家生態安全、事關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要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屏障構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設美麗中國上取得更大成就。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對于新征程上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綠色低碳發展路徑,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領意義。
二、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內蒙古全區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持不懈保生態、抓節約、治污染、促轉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一)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堅持把保護草原和森林作為首要任務,深入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在大興安嶺“掛斧停鋸”,對重點沙漠“鎖邊治理”,讓廣袤草原“帶薪休假”,集中開展煤炭和林草領域違規違法問題專項整治,嚴禁在草原上新開露天礦,庫布齊沙漠治理模式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國經驗”,毛烏素沙地治理工作獲得習近平總書記稱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累計完成營造林1.37億畝、種草3.36億畝、防沙治沙1.48億畝,規模均居全國之首,草原植被蓋度和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45%和20.79%,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減少”,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成功創建13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0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二)kWYdYK4GD3aSbtNH2cXyxQ==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將全區超過一半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三區三線”硬約束。積極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非煤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七成,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9260萬千瓦,2023年實現新能源裝機、發電量、外送量“三個全國第一”。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相關經驗做法獲得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通報表揚。在全國率先出臺能耗預算管理制度,創新建立新上項目能耗強度標桿值政策,高效統籌節能降碳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前3年,全區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3%左右,完成“十四五”節能目標進度達到80%以上,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從“十三五”的1.7降至0.2,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得到明顯提升,綠色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三)全面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堅持節約優先,形成“內蒙古資源雖然很豐富,但一點兒也不多余、一點兒也不能浪費”的共識。2022年以來,自治區拿出硬舉措、打出組合拳,制定出臺《關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全社會資源全面節約集約的指導意見》,配套能源、礦產、土地、水等重點領域專項政策或落實方案,構建“1+N”政策體系。建立全國省級層面首個省級地區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推進“能水糧地礦材”全過程管理和全鏈條節約,為國家實施全面節約戰略趟好路子。集中開展待批項目、“半拉子”工程、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沉淀資金、開發區閑置資源要素“五個大起底”行動,有力破解內蒙古經濟社會領域長期存在的低效地質、閑置浪費問題。
(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始終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聚焦人民群眾反映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完成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督察整改任務,扎實推進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習近平總書記關注的“一湖兩海”、察汗淖爾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烏海及周邊地區優良天數比例較2017年提高7.7個百分點、PM2.5下降21.1%。在全國率先開展黃河流域地表水環境問題專項督察,實施“清四亂”、入河排污口和重點風險隱患排查整治,黃河內蒙古段水質持續穩定在Ⅱ類水平。2021年度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內蒙古等級為“優秀”,2022年優良天數比例、PM2.5平均濃度、優良水體比例、劣V類水體比例4項指標均達到有監測數據以來最好水平。
三、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風險挑戰
雖然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但由于受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階段等因素影響,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加以研究解決。
(一)生態保護建設任務依然艱巨
全區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占國土面積的62.5%,其中重度和極重度占36.7%,草原退化、沙化、鹽漬化面積達61.2%,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1.5%和34.5%。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薄弱,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突出,部分生態系統退化嚴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降低。
(二)綠色低碳轉型面臨較大挑戰
全區能源原材料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86.5%,高耗能行業項目能耗占規模以上工業能耗的比重近90%,高碳能源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短期內調整難度大。綠色技術創新供給需進一步加強,圍繞大規模儲能、氫能、裝配式技術等應用研究領域科研成果儲備不足,成果轉移轉化體系有待完善。
(三)水資源“瓶頸”制約問題突出
水資源嚴重短缺,水資源匱乏、時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是全區的基本區情水情,除松花江流域全區人均水資源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2/5,水資源稟賦與人口、耕地及經濟發展、生態建設極不匹配,已成為制約全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瓶頸。
(四)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仍不完善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紅利效益仍未完全釋放,生態環境治理更多依靠行政手段,相關責任主體內生動力不足,市場體系等還需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與相關部門領導責任體系不夠健全,一些企業主體責任沒有落實到位,法治意識淡薄,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的自覺性還需加強。環境質量、污染源、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與信息化建設仍然滯后,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監管人員力量不足,與日益繁重的生態環境監管任務不相匹配。全民行動體系需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
四、內蒙古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戰略定位和路徑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內蒙古的戰略定位,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7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的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等5個方面重點內容,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2023年版)》中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等4個方面的指標,建議內蒙古從以下方面戰略定位并開展相關工作。
(一)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樣板區
一是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和三大標志性戰役(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二是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以黃河、西遼河、“一湖兩海”、察汗淖爾等重點河流、湖泊為重點,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共治”。三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國際合作,落實中蒙兩國元首合作共識,發揮內蒙古防沙治沙經驗優勢,協助參與蒙古國“十億棵樹計劃”,守好我國生態“北大門”。
(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示范區
一是深入推進能源供給綠色低碳革命,全力推動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和高質量躍升發展,在全國率先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二是深入推進能源消費綠色低碳革命,全力推動新能源高比例消納利用,綜合運用保障性并網消納、市場化離網消納、電力市場交易等方式,廣泛拓展綠電消納利用途徑和場景。三是深入推進能源體制綠色低碳革命,全力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率先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三)資源型地區綠色低碳發展實踐區
一是大力發展綠色低碳新興產業,堅持以新能源帶動新工業,推動新興產業集群化、鏈條式發展,在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培育新的產業發展長板、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二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化零碳低碳園區建設,促進高載能產業與新能源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三是深入推進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加強“能水糧地礦材”全過程管理和全鏈條節約。
(四)碳達峰、碳中和改革創新引領區
一是堅持“雙碳”目標引領,落實“1+N+X”政策體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十大行動,組織實施源頭減碳、過程降碳、末端固碳等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二是先行先試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夯實碳排放統計核算基礎,建立健全碳雙控評價考核、地區碳預算管理、項目碳排放評價、企業碳賬戶管理等碳排放雙控核心制度體系,完善標準、市場、科技、法治等配套政策體系。三是健全完善生態系統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強生態系統碳匯VCS、CCER項目開發應用,通過碳排放雙控考核、碳減排量交易等制度設計,拓展生態系統碳匯(固碳)價值實現路徑。
(五)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驗區
一是完善生態保護修復投入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強化生態保護修復政府支出責任,保持合理的資金投入強度;通過“生態保護修復+產業導入”等多元化方式,健全、完善收益激勵機制,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積極性。完善自治區、盟市縱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健全重點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二是加大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改革創新。建立健全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為主體的源頭預防體系、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體制機制等。三是培育弘揚北疆生態文化。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大力傳承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弘揚“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把內蒙古生態文化打造成“北疆文化”的重要品牌。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內蒙古應建立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的組織領導體系,構建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人大政協監督、部門分工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工作格局。要研究細化分階段、分年度、分區域的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制定具體措施,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
(二)加強政策支持
加大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資金支持力度,優化和整合資金渠道,創新政府性資金投入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支持符合條件的生態文明科技創新,推動重點領域共性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成果應用示范。通過人才引進、掛職交流、項目合作等方式,培育和引進一批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領軍人才、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團隊。
(三)營造良好氛圍
加大先行區建設的宣傳力度,深入解讀和宣傳生態文明各項制度的內涵和改革方向,營造合力推進先行區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創新生態文明教育培訓機制,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各類教育培訓體系,編寫生態文明干部讀本和教材,推進綠色理念進機關、學校、企業、社區、農村,吸引公眾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張雪薇.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與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路徑探討[J].現代園藝,2024,47(08).
[2]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全面深入具體地貫徹到各項工作中[N].內蒙古日報(漢),2024-06-13(001).
[3]高吉喜,馮朝陽.關于“建設內蒙古北方生態安全屏障,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調研報告[J].中國發展,2024,24(01).
[4]王莉霞.政府工作報告[N].內蒙古日報(漢),2024-02-04(001).
[5]荊珍,張鑫.“雙碳”目標下我國碳抵消機制的法律保障創新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4,38(04).
(作者單位:1.內蒙古自治區節能降碳中心;2.興安盟職業技術學院 ;3.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研究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