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4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圍繞高質量充分就業發表重要講話。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及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做好就業工作的決策部署,本文對當前內蒙古在就業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策略與措施,為自治區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內蒙古 高質量充分就業 新特征 結構性矛盾
一、內蒙古就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城鎮調查失業率高于全國水平
近年來,內蒙古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就業形勢,城鎮調查失業率持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內蒙古的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3%,2022年上升至6.9%,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0.7個和1.8個百分點。2023年,上半年失業率回落至6.1%,但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反映出內蒙古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就業政策實施等方面面臨一定的挑戰。
(二)青年人口失業問題突出
近年來,全國16-24歲青年人口調查失業率呈震蕩上行態勢,從2018年1月的11.2%增長到2023年6月的21%,比2023年世界青年失業率14.1%高出約7個百分點。從自治區看,青年就業方面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16-24歲的青年人口調查失業率持續居高不下,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22年統計數據顯示,內蒙古青年失業率高達25%,而全國平均水平為1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9個百分點;2023年上半年差距進一步擴大,內蒙古青年失業率攀升至33%,而全國平均水平為21%,差距擴大到了12個百分點。
(三)就業人口中高學歷比例偏低
2023年上半年,內蒙古城鎮就業人口中高學歷人口比例相對較低,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就業人口占比為22.6%,而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就業人口占比則高達41.1%,兩者之間存在18.5個百分點的差距。同時,內蒙古本科及以上學歷就業人口比例與2023年全國平均水平25%相比,明顯偏低。此外,在創業就業人群中,內蒙古本科及以上學歷創業者的占比僅為6.7%,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四)第二產業吸納就業能力相對不足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內蒙古就業人口在三次產業中占比分別為28.1%、21.2%和50.7%,而全國比重分別為24.1%、28.8%和47.1%,對比全國,內蒙古在產業結構和就業分布上與全國存在一定差異,尤其是第二產業吸納就業能力相對不足。自2015年以來,內蒙古第二產業就業人員數量呈現出持續減少的態勢,第二產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其就業吸納能力的不足可能會影響就業市場高質量發展以及區域經濟的穩定增長。
二、原因分析
(一)就業新特征推升失業率
一是就業體制偏好更加明顯。近年來,內蒙古就業體制偏好更加明顯,尤其是剛從高校畢業的青年更傾向于進入國有企業、事業單位、行政機關工作,這與內蒙古經濟發展模式、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政策導向有關。例如,隨著內蒙古能源、礦產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國有企業在穩定就業、提供社會保障方面的作用愈發凸顯,使得求職者更傾向于選擇體制內工作。二是靈活就業群體大量增加。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催生出大量就業新模式、新業態,在此背景下,內蒙古靈活就業群體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網絡主播、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快遞員等行業,具有臨時性、非全職性特點,屬于標準就業以外的就業形式,面臨就業不穩定、收入不連續、不足額繳納社會保險等問題,同時正規就業市場對青年人才需求不足,一定程度上推升了青年失業率。三是慢就業現象導致失業率升高。“七普”數據顯示,內蒙古16-34歲群體勞動參與率相比“六普”有所下降,具有較明顯的慢就業特征。慢就業特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更加突出。
(二)就業供需失衡推高失業率
一是就業崗位需求不足。從投資對就業崗位的影響看,2023年內蒙古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19.8%,同比增加2.2個百分點,但民間投資增速卻有所下降,由2022年的16.8%下降到2023年的14.2%,下降了2.6個百分點,民營企業作為吸納就業的主力,其投資意愿不足直接影響就業崗位供應。從企業利潤對就業崗位的影響看,2023年內蒙古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由正轉負,跌至-26.3%,同比下降了44.6個百分點,企業必然會采取凍結和減少招聘、加大裁員和自然減員力度、降薪和削減福利等措施進一步控制成本。二是就業人員供給過剩。2015年以來,內蒙古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由2015年的10.8萬人增加到2024年的17.5萬人,疊加疫情期間慢就業的人群加入勞動力市場,加之靈活就業的青年尋找正式工作,造成青年就業人口劇增。三是就業供需錯配。首先內蒙古產業結構較為單一,過度依賴煤炭、化工、有色等資源型產業,這些行業受市場波動影響大,對勞動力需求有限。其次,內蒙古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大量工作機會集中在呼包鄂地區,部分盟市就業機會少、就業難度大,加劇了就業供需矛盾。再次,內蒙古存在高校學科建設滯后、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勞動力市場未能及時適應新興產業崗位需求等問題,導致求職者技能與企業需求不相符,形成結構性失業。
(三)人才“育引留”瓶頸導致高學歷就業人口比例偏低
一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內蒙古地域遼闊,優質教育資源集中于少數幾個較大城市,偏遠地區和農村牧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對高學歷就業人口比例產生了一定影響。此外,內蒙古高等教育機構數量和質量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這也限制了高學歷人才產出。二是產業結構決定就業需求。內蒙古經濟結構以資源型產業為主,相關行業對高學歷人才需求相對較低,而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對高學歷人才需求旺盛的行業在內蒙古發展相對滯后,導致高學歷人才在當地就業市場上找到匹配的工作崗位難度加大。三是人才流失現象較嚴重。內蒙古作為欠發達地區就業機會相對有限,許多高學歷人才選擇到經濟更發達的地區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高學歷就業人口比例偏低。
(四)工業發展稟賦導致第二產業吸納就業不足
一是內蒙古第二產業以煤炭等資源型產業為主,相比農林、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型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有限。二是內蒙古工業技術改造快速推進,尤其是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許多傳統工業崗位被機器取代,導致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三是內蒙古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發展相對緩慢,不能有效吸納從傳統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四是近年來環保政策對“雙高”企業限制嚴格,導致內蒙古一些優勢傳統工業如化工和冶煉企業受到較大影響,部分企業減產甚至關停,就業崗位減少。
三、對策建議
(一)破除就業時“體制偏好”現象
一是培育多元價值認同,多維度支持青年就業。引導青年樹立多樣化就業觀,加強對創新創業型職業的宣傳,營造鼓勵多元就業的社會氛圍,擺脫傳統文化束縛,讓社會意識更多元、和諧、包容。二是提升非體制內單位的吸引力。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非體制內單位提升員工福利待遇、職業發展空間,建立和完善民營企業職工工資增長機制與勞動爭議協商機制,讓畢業生看到在非體制內單位也能有穩定良好的發展前景。三是增加對非體制內單位的約束力。加強立法,規范勞動合同的簽訂和執行,建立健全勞動監察體系,加強對非體制內單位的監督和檢查,建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投訴渠道和追責機制,確保勞動法規嚴格落地執行。建立民主、公開的企業管理機制,讓職工通過參與決策維護自身權益,加強勞動者教育,提高職工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四是完善職業培訓,提升人才技能。加強對青年人才系統職業培訓,改革人才技能本領提升機制,讓其手握“金剛鉆”,面對用人單位時具備更多選擇權與話語權,減少對“體制內單位”的偏愛。
(二)促進“靈活就業”正規化
一是建立和完善靈活就業政策支持體系。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為靈活就業人群提供及時、完備的法律保障、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將靈活就業納入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范圍,為其提供相應的補助和服務。二是理順靈活就業人員雇傭關系。明確政府、雇傭方、靈活就業者的權利和義務,政府要行使好市場監督職責,雇傭方要確定好靈活就業人員的工作時間、休息休假、職業安全等勞動標準,靈活就業者要履行好職責,完成好工作任務,多渠道開拓收入來源。三是加強平臺建設。建立靈活就業信息發布和就業指導平臺,為靈活就業者提供就業信息發布、職業規劃和創業指導以及相關匹配服務,幫助雇傭雙方實現需求對接和資源共享。四是鼓勵正規企業靈活用工。鼓勵股份制企業、國有企業等大中型企業在招聘時開展接單制、短期用工、遠程辦公等靈活就業模式,加強相關稅收減免和補貼力度,降低企業用工成本。
(三)推動“慢就業”提質增效
一是提供個性化職業規劃指導。高校以及職業指導機構可以為學生定制個性化的職業規劃指導方案,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人格特質,指導他們選擇合適的職業方向和發展路徑。為學生創造多場景、多層次的實習實踐機會,使學生更充分了解職場要求,為未來就業做好準備。二是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就業信息咨詢。在高校設立心理健康輔導服務中心,為有慢就業需求的學生提供情感、心理上的支持和指導。進一步完善就業信息咨詢服務,讓學生了解不同行業、崗位的就業前景和要求,幫助其明晰自己的就業定位和方向。三是加強實踐經驗積累。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義工服務等,提供平臺和機會讓學生接觸更多的社會問題,充分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共情能力、抗壓能力、應變能力和社會參與意識,在具體實踐中提高對自己能力邊界和職業方向的認知。
(四)緩解就業供需結構性矛盾
一是推動地區教育均衡。縮小盟市間教育發展差距,適當考慮地區高等教育平衡,對興安盟、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烏海市、阿拉善盟等高等教育薄弱的盟市進行扶持,推動“一盟市一本科院校”建設,優化區域人才格局,緩解區域就業結構性矛盾。二是深化高校學科專業改革。按照地區、行業和企業的需求,建立動態調整學科、專業、培養方向的機制,以便更好地適應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三是切實提高民間投資意愿。一方面,通過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拓寬融資渠道和降低融資成本,提高對民間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減少企業的融資負擔,激發其投資意愿;另一方面,通過刺激消費、加強社會保障等方式,增強居民消費預期,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從而提振民間企業投資信心,間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四是著力擴大新經濟、新業態規模。擴大數字經濟、共享經濟、人工智能、創意設計等新經濟、新業態規模,同時嚴格管控治理新經濟衍生出的“頭部網紅”流通環節不合理利潤分成等問題和弊端,凈化和優化新經濟、新業態就業環境,大幅增加高層次服務業和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的就業崗位。
參考文獻:
[1]郭錦輝.把青年群體就業作為重中之重[N].中國經濟時報,2024-06-07.
[2]王海軍,葛晨.數字素養促進了青年高質量充分就業嗎[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24(6):49-64.
[3]李佳寧,李紅梅,吳爽.內蒙古自治區產業結構對就業影響效應研究[J].中國市場,2023(8):63-66.
[4]張逸冰.內蒙古高校畢業生公共就業服務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23.
(作者單位:1.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2.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