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農牧業新質生產力是推動農牧業現代化、提高農牧業綜合效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必然選擇。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在發展農牧業新質生產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潛力,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問題。建議應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深化改革,不斷提高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水平和質量,為實現農牧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內蒙古 農牧業 新質生產力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時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對“新質生產力”進行了系統全面闡釋;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進一步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的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為內蒙古進一步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推進中國式農牧業現代化進程,實現內蒙古從“農業大區”向“農業強區”的歷史性跨越,迫切需要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內蒙古農牧業現代化,加快建設農牧業強區。
一、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表現形式,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出的當代先進生產力,是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①。農牧業雖然是我國的傳統產業,但傳統產業不是落后產業,農牧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尤為迫切。農牧業新質生產力是指以現代科技為支撐,以創新為動力,以提高農牧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為目標,實現農牧業生產方式和生產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農牧業從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的生產力。發展農牧業新質生產力是推進農牧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農牧業如果能通過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進行生產要素的創新組合和迭代升級,提高農牧業的勞動、資本、土地、技術、數據等全要素生產率,完全可以形成新質生產力,農牧業同樣具備催生新質生產力的土壤。
按照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基本構成包括三個方面:更高素質的勞動力、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工具和更豐富多樣的勞動對象。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能夠熟練掌握新型生產資料并能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壯大一批能夠熟練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知識,能夠應用新理念、新方法解決農業問題,能夠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獲取和處理農業信息,能對農業生產、資源進行有效規劃與管理的新型勞動者,讓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農牧業勞動者成為農牧業發展的主體力量是農牧業勞動力要素實現躍升的重要表現。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工具是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泉,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農業機器人、農業區塊鏈等新型勞動工具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智能作物監控、無人機耕作、智能牲畜監測、自主農業機械、智能設施農業將成為重要的生產方式,這些載體和生產方式將成為農牧業技術手段革命的突破性方向。更豐富多樣的勞動對象是新質生產力的物質基礎,科技進步會突破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約束,農牧業多種功能與鄉村多元價值將被進一步拓展和挖掘;科技進步將催生新型勞動對象,創新農牧業發展新模式,拓展農牧業發展的新業態,催生農牧業發展的新領域,重構農牧業發展的新動能。總的來看,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以及科學技術等都是生產力形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就是通過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資源利用效率提升、人才培養、信息化建設和質量安全監管等手段,推動農牧業生產方式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提高農牧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實現農牧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二、內蒙古發展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推動農牧業向更高水平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措施。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加快,農牧業發展方式和生產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農牧業生產方式已經難以適應現代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推進農牧業現代化。近年來,內蒙古高度重視農牧業科技創新工作,加大了對農牧業科技創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了一批農牧業科技創新平臺和載體,培養了一批農牧業科技創新人才,取得了一批重要的農牧業科技創新成果。例如,內蒙古在農牧業良種培育、疫病防控、生態保護、農畜產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研發出一批先進的農牧業生產技術和裝備,提高了農牧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當前,內蒙古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7%以上,高于全國15個百分點,農牧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1%。內蒙古農牧業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但核心種源、關鍵技術等領域還存在短板,農牧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發展農牧業新質生產力,進一步開展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推動現代數字技術與農牧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加強農業產業集群數智化改造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是提高農牧業綜合效益的重要途徑。農牧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發展農牧業新質生產力能提高農牧業的綜合效益,增加農牧民收入,促進農村牧區經濟發展。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能促進新品種、新型土壤改良劑、新型肥料和新農(獸)藥的研發和使用,加快新型農牧業機械設備的更新換代以及新型農藝技術和新型農牧業生產模式的推廣應用,通過生產工具和勞動資料的更新迭代,有利于促進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的大幅提升,進一步激發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潛力,這是改善農牧業生產效率的核心。
三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舉措。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畜產品安全穩定供給始終是內蒙古建設農業強區的頭等大事。近年來,內蒙古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優勢的農牧業產業集群,主要農畜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糧倉”“肉庫”“奶罐”“絨都”,并在牛羊肉、乳制品、絨毛、糧油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和品牌優勢。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進糧食等重要農畜產品生產能力的大幅增強,夯實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農畜產品供給的重要功能。同時,綠色是農牧業的底色,發展農牧業具有構筑北疆綠色長城、保障我國北方生態安全的重要功能。內蒙古綠色農牧業加快發展,化肥農藥施用量繼續保持負增長,地膜、秸稈回收利用率分別達到81%和86%,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1.5%。認證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畜產品總數4619個,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9%以上。發展農牧業新質生產力可以促進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牧業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通過大力推廣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等綠色生產方式,可以減少農牧業對資源環境的破壞,保障國家生態安全。
三、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內蒙古農牧業現代化的重點
(一)搶占未來農牧業高科技陣地與產業高地,夯實發展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以自主科技創新為引擎,加快推動勞動工具更新換代。整合內蒙古科技創新資源,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部署規劃一批未來農牧業具有開創性、領跑型的科技創新項目,打造更多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硬核科技。在農牧業領域的生物制造、數字農業、綠色低碳農業、細胞農業、醫學農業等前沿領域取得一批自主原創價值高、重大突破明顯、產業引領性強的成果,搶占未來農牧業高科技陣地與產業高地,夯實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農牧業現代化和農業強區建設的引領作用。
(二)不斷開拓農牧業生產活動的新領域新賽道,夯實發展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物質基礎
“以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要載體,拓展勞動對象的種類和形態,能夠不斷開辟農牧業生產活動的新領域新賽道,形成高效能的生產力”①。農牧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是以農牧業為基礎與依托,通過科技、信息、創意、文化、生態等元素的導入與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延鏈補鏈強鏈、打通供應鏈和破解制約產業發展瓶頸的關鍵環節與技術上起推動作用的農牧業新興產業。如生物農牧業、智慧農牧業、生態農牧業、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創意休閑農牧業等。繼續發揮內蒙古農牧業現有產業價值鏈優勢,持續推動農牧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發展,著力打造新增長點。積極發揮大數據的融合推動作用,促進農牧業和數字經濟融合,激發“蝶變效應”,催生新業態、新鏈條、新價值,促進內蒙古農牧業精準供給和優質供給,更好滿足和創造新需求。
(三)激發人才的創造力和能動性,鍛造發展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中堅力量
實現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要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打造一批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新型農牧業人才隊伍。首先,選拔一批鄉村實用人才。地方政府要出臺選拔和激勵措施,打造寬松的營商環境,讓鄉村能人愿意留、留得下、留得住。同時,還要加強對廣大農牧民的技能培訓,探索完善高素質農牧民培育新模式。其次,強化服務農牧業的科研隊伍建設。以內蒙古農牧業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為突破口,如馬鈴薯種業、畜牧業良種、高標準農田建設、果蔬種苗和智慧農牧業等方面,孵化高技術企業,建設科研團隊,加強科研攻關。鼓勵青年科研工作者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沖鋒陷陣、擔當大任。加強跨區域的科研交流和合作,積極與先進地區科研院所溝通交流,聚集相關領域專家、高層次學者、技術能手等各類人才,扎實推進人才引進和交流,推動產業與人才融合發展。
(四)加快推動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進程,重塑農牧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環境
新質生產力是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重塑新動能的新型生產力,特別需要與之匹配的科學機制、與之相適的發展環境。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約生產力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處理好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形成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型生產關系,才能讓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各類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活力競相迸發。因此,堅持深化農村牧區改革,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活農村牧區各類資源要素,激發內生動力。聚焦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基本經營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領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處理好農民和土地之間的關系,加快推進內蒙古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文,何雨晴.新質生產力: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動能與新路徑[J]. 財經問題研究,2024(04): 3-15.
[2]許恒兵.新質生產力:科學內涵、戰略考量與理論貢獻[J].南京社會科學,2024(03): 1-9.
[3]梁玉成,賴小喬,馬玉楚.中國式現代化下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系變革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6(02): 11-24.
[4]姜長云.農業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發展重點、面臨制約和政策建議[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03): 1-17.
[5]陳健,王丹.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5(02): 99-107.
(作者單位:內蒙古黨校經濟學教研部)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