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政治哲學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陸九淵繼承并發展了孟子的政治思想。陸九淵沿用了孟子的思路,以“天”作為政治學說的形而上依據,強調天命與德治,主張君王應重視民生問題,同時要發揮各級官吏的作用。陸九淵繼承了孟子以性善論作為仁政說的心性基礎的思路,認為為政的根本是“正人心”。陸九淵與孟子一樣關心民生疾苦,堅持“重民”“貴民”的民本思想,主張輕徭薄賦和對百姓施行教化。由于時代背景的不同,陸九淵對孟子政治思想也做出了新的發展。
陸九淵的政治思想與孟子仁政說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理論架構上,陸九淵與孟子一樣,以“天”為政治學說的形上依據,并且以心性論作為政治理論的基礎;在指導思想上,陸九淵繼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張減輕賦稅、重視教育。由于時代背景不同,陸九淵在繼承孟子政治哲學思想的基礎上,也做出了一些新的發展。
一、以天作為政治學說的形上依據
孟子繼承了西周天命觀和孔子的德治思想,一方面認為王權來自天命,天意不可違,一方面又認為民心對于天命轉移有極大影響,因此君王應該施行仁政,以贏得民心。孟子認為天是世間萬物的最高主宰,是超出人的認識能力的。“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萬章上》)“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孟子·萬章上》)這就把天放在了世界本原和根據的位置上,天具有超越性,是高于人的。孟子還認為,天以絕對的意志決定著人間的一切。天是必然的,人無力抗拒天,只能順從天的意志。“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h8OUadyZ/McE9UFyqeclYA==·離婁上》)“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孫丑下》)這兩個“必”字也凸顯了天的必然性。孟子把天理解為一種超越人間的、普遍的、必然的存在,說明他已經將天看作是某種形上本體。至高無上的天主宰著人間的一切,也就決定著君主的選任。“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曰:天與之。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孟子·萬章上》)孟子認為舜有天下,是天給予的,把君王執政的合法性歸結為天的意志。
既然君王統治的合法性來自天,那么想要得到天的支持,君王就必須體察民心民情,也就是要施行仁政,改善人民的生活。孟子先從正面稱贊堯舜以仁政得天下,圣人應效法堯舜。“圣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孟子·離婁上》)“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離婁上》)接著,孟子又從反面論述,如果苛待百姓,就會身死國亡,并且留下百世難改的惡名,君王應以此為鑒。“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孟子·離婁上》)“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孟子·離婁上》)君王施行仁政,使百姓安居樂業,就能夠被百姓接受,贏得民心,贏得民心也就獲得了天的支持。具有超越性和終極性的主宰之天依照民心為人間選擇君主。君王承天命而統治,天命依民心而更易,君王為使天命在己,就要體民心、行仁政,獲取民眾的支持。因此,天作為仁政論的形而上學基礎,為仁政提供了終極依據。
陸九淵繼承了孟子的思路,同樣借助“天”的權威來說明愛民的重要性。他認為天生民而立君,君主是上天為了管理百姓而設置的。天子代天牧民,因此必須服從天的意志,也就是要重視民生,施行仁政。陸九淵對孟子思想的發展體現在,他不僅認為君是天為民而設的,而且認為各級官吏也是為民而設置的,陸九淵比孟子更加重視各級官員的作用。“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張官置吏,所以為民也。”“天以斯民付之吾君,吾君又以斯民付之守宰。”天把百姓托付給君王,君王又把百姓托付給各級的官員,陸九淵認為官員也應該順應天意,保民愛民。陸九淵對孟子思想的這一發展與時代背景有關,在孟子的年代,諸侯各自為政,沒有實現天下一統,也沒有完善的官僚制度。而到了宋代,中國的封建制度相對成熟,龐大的官僚體系在政治領域發揮著巨大的影響,所以陸九淵非常重視官吏的作用。
二、以人性論作為政治學說的基礎
孟子的仁政思想以性善論為心性論依據。孟子直接將“仁”規定為人的本質,“仁也者,人也”(《孟子·盡心下》)通過人禽之辨,將“仁”作為人與禽獸的區分點,“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離婁下》) 同時,孟子從反面說明了人的本質就在于善性,“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人的本性是善,本質是仁,但人不是總能發覺并保持善性與仁心,需要主動去“思”,去“求之”。“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告子上》)人需要經歷一個覺察的過程,才能將善性發揮出來。仁政要求君王修身養性,然后推廣道德教化,就是為了幫助人體認出自己的本性,實現自己的本質。國家是由人組成的,無論是君還是民都是人,要想實現生而為人的本質,就必然要構建一種符合人之本質——仁的統治,也就是仁政。從人的本質的角度可以看出,仁政是必要的,那么仁政何以可能?
上天所賦予的不忍人之心是仁政的出發點。“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公孫丑上》)君王將自己的不忍人之心推而廣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就是施行仁政了。“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孟子·公孫丑上》)由不忍人之心而發四端,由仁心而施仁政,施仁政才成為可能。孟子認為人人皆可為堯舜,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圣人。“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孟子·告子上》)人性本善意味著每一個人都有向善的趨向,也都有為善的可能,仁政的目標也因此有了實現的可能性。在仁政之君的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每個人內心所存的善性都被發揚出來,每個人的行為也都會符合道德的要求,這樣就會實現一個善的國度,也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和諧社會。
陸九淵同樣繼承了這種以人性論為政治理論之基礎的思路。在陸九淵擔任荊門軍知事期間,對于學者“荊門之政何先?”的提問,他對曰:“必也,正人心乎!”陸九淵認為從事政治活動要以人心為基礎,先“正人心”才能革除時俗弊病。這也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由內圣到外王的道路。陸九淵對孟子思想的發展體現在他所說的“心”即天理(理)中。天理是整個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存在秩序,在社會中就體現為仁義禮智等儒家倫理,“正人心”就是要讓人心不被遮蔽,呈現為原初的、與天理合一的本來面目,這樣人的行為就會符合道德規范,社會自然就會變得和諧。
三、“以民為本”思想下的政治主張
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孟子認為政治活動的出發點就是民眾,國家治理的根本在于保民。他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天下。“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孟子·梁惠王下》)君王施行仁政,改善民生,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孟子·盡心下》)在大夫、諸侯、天子的序列中,排位最高的天子要獲得民心才能得到統治權,也就是說,國家的統治秩序是以民為本的。在君王與民眾的先后順序上,孟子直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把民放在最優先的位置,先于君和社稷。在談到舜得天下時,孟子提出舜之所以得到了天的支持是因為百姓接受了他。“使之主祭,…… 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孟子·萬章上》)引用《尚書》中的話說明天意在于民意,“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萬章上》)將民視、民聽提高到了天的高度。
陸九淵對民間疾苦給予了很大關注,提出“民為邦本”的論斷,認為民眾是國家的根本所在。陸九淵用天的意志來說明民生的重要性,提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牧之,張官置吏,所以為民也”。陸九淵還直接引用孟子的原話來說明民的重要性。“‘民為大,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邦本,得乎丘民為天子,此大義正理也。”陸九淵認為貪官污吏之所以會殘酷地盤剝百姓,是因為他們沒有以民為本。“今時郡縣能以民為心者絕少,民之困窮日甚以日。撫字之道棄而不講,掊斂之策日以益滋。”吏胥不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為政的目的不是為了改善民生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所以才會百般剝削,使百姓生活困苦。
陸九淵與孟子的政治措施有很多相似之處,直接目的也都是改善民生,但他們的根本目的有所不同。孟子要實現的是保障民生基礎上的“王天下”,而陸九淵是要在維護現有政治制度的基礎上實施改良。
孟子的仁政措施包括省刑罰、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施行道德教化等。“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讓百姓吃飽穿暖,再給以教化,百姓生活幸福,天下必然歸附。陸九淵繼承了孟子輕徭薄賦的思想,主張國家應當減租,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遏制地主豪強和整頓吏治。“下邑賤胥,然為蠹日久,凡邑之苛征橫斂,類以供其賄謝囊橐,與上府之胥吏締交合黨,為不可拔之勢。”他敏銳地認識到,繁重的稅負使佃農不堪重負而出賣土地、成為流民,豪強地主則趁機擁有了更多的土地,但他們往往還擁有減稅、免稅的特權,這樣一來國家減少了財政收入,百姓失去了賴以立足的土地,唯有貴族中飽私囊。
與孟子相同,陸九淵也很重視對百姓的教化。他在荊門任職期間,將當地正月十三上元節的祭神活動改為教育活動,親自為當地官員和百姓講解《洪范》斂福錫民一章。陸九淵與孟子施教的內容不完全相同。孟子用愛親敬長等早期儒家道德規范來教化百姓,而陸九淵除繼承愛親敬長等理念外,更加強調了忠君的重要性。《荊門軍上元設廳皇極講義》中記載了陸九淵對皇權的推崇:“今圣天子重明于上,代天理物,…… 凡爾庶民,知愛其親,知敬其兄者,即為皇帝所降之衷。”陸九淵還認為百姓能夠接受教育是皇帝的恩賜,而百姓報恩的方式就是保全本心,不陷邪惡。
四、結語
在思想脈絡上,陸九淵的政治思想繼承了孟子的政治思想。但是,陸九淵所處的時代與孟子所處的時代相比,封建制度更加完善,官僚體系更加龐大,皇權也更加強化。時代背景的不同使陸九淵對孟子的思想有了新的發展,這也是政治思想在具體政治情境中得到落實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 孟子譯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10.
[2] 夏海. 孟子與政治[M]. 北京:中華書局,2019.
[3] 楊澤波. 孟子性善論研究[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 萬光軍. 孟子仁義思想研究[M].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
[5] 楊國榮. 孟子的哲學思想[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6] 陸九淵. 陸九淵集[M]. 北京:中華書局,1980.
[7] 張立文. 宋明理學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