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中國石刻歷史悠久,是中國文明史中的一枝奇葩。論文從異寫字、異構字和傳承字三方面對《三晉石刻大全·長治市襄垣縣卷》(明代部分)碑別字的類型進行了分類分析,認為其產生原因主要有獵奇求異、刻工審美、文化程度和簡單易刻等因素。
一、引言
碑別字屬于文字學范疇。在文字系統中,碑別字與異體字是互相牽涉的兩個概念?!爱愺w字是為語言中同一個詞而造的同一個字的不同形體,并且這些不同的形體音義完全相同,在使用中功能不發生分化。”“近代以來,學術界傳統中將古代碑、碣、摩崖、墓志、造像記、經幢、石闕、墓莂、浮屠等石刻(包括磚刻)文字遺存中的別俗異構字,泛稱之為碑別字?!苯Y合前人對異體字和碑別字的界定,本文認為碑別字包含異體字,異體字只是碑別字中的一部分。此外,傳承字也屬于碑別字的一部分。
碑字具有地方性和民間性,記錄著當地著名歷史人物活動和重大歷史事件。三晉文化研究會編寫的《三晉石刻大全》,為山西省方志事業的繁榮發展作了很大貢獻,涉及水利、地震、往圣先賢、教育、鄉規民約、革命傳統等各方面內容。目前,學術界對《三晉石刻大全·長治市襄垣縣卷》(明代部分)的碑別字使用情況研究成果較少,因此,論文擬對《三晉石刻大全·長治市襄垣縣卷》(明代部分)59通碑刻中的碑別字進行梳理歸納,從碑別字生成途徑和產生原因方面進行探究,旨在為漢字的演變提供有價值的資料,促進文字學的研究。
二、《三晉石刻大全·長治市襄垣縣卷》(明代部分)碑別字類型
《三晉石刻大全·長治市襄垣縣卷》(明代部分)共有59通碑刻,我們從中選定101個碑別字進行分析。結合李國英先生在《異體字的定義與類型》對異體字的分類:“異體字有兩個主要的來源,一類來源于構形,一類來源于書寫。根據異體字形成的方式,可以把異體字分為異構字和異寫字兩種類型?!睂ⅰ度龝x石刻大全·長治市襄垣縣卷》(明代部分)碑別字類型劃分為三類:一是異寫字,共72個,包括因筆畫改變造成的異寫字、構件位置不固定造成的異寫字、構件寫法變異造成的異寫字和構件增減造成的異寫字;二是異構字,共17個,包括因構形模式不同形成的異構字和構形模式相同、構件不同的異構字。另外還有傳承字,即在不同歷史時期構形有傳承關系的漢字,共12個。
(一)異寫字
王寧先生認為“異寫字是同一個字(音、義、用完全相同的字)因寫法不同而造成的形體差異”“異寫字的相互差別只是書寫方面的差別,沒有構意方面的差別”。王寧先生從構成異寫字的構件角度著眼,將異寫字分為兩類,包括構件變異造成的異寫字和構件位置不固定造成的異寫字。孫建偉先生進一步明確了異寫字的“寫”是靜態的、漸變的,沒有理據差異、有字跡演變可循的。“從整體上來看,異寫字可以從筆畫層面的差異與靜態的構件層面的差異來入手?!本C合各家看法,本文以孫建偉先生的構形理據為綱,加以王寧先生的看法并進一步細化,認為異寫字的分類可以從筆畫層面和靜態的構件層面入手。筆畫層面主要指筆畫改變造成的異寫字,靜態的構件層面主要指構件位置不固定造成的異寫字、構件寫法變異造成的異寫字和構件增減造成的異寫字。
筆畫改變造成的異寫字包括增減筆畫、筆畫位移、筆畫貫出和筆畫連斷四類。
增減筆畫:
一是構件位置不固定造成的異寫字。
?(魂),《襄垣八景詩》:“野冢?消夜月盈?!薄盎辍弊鳌?”,前者是左右結構,后者是上下結構。均是從鬼,云聲。
?(岸),《襄垣八景詩》:“?柳翠籠涼睡鳥?!薄鞍丁弊鳌?”,前者是上下結構,后者是左右結構。均是從屵,干聲。
濶(闊),《游仙堂賦》:“蒼茫寥濶?!薄伴煛弊鳌盀N”。
槩(概),《H0hCfp1xuvic6zD0NNVdNQ==重修建封寺正殿記》:“雖吾儒樂勝槩而賞清芳。”“概”作“槩”,前者是左右結構,后者是上下結構。均是從木,既聲。
峯(峰),《古八景詩碑》:“峯頭遙望與天通。”《敕賜紫巖山寶峰寺創建東西二殿施財碑記》:“紫巖山寶峯寺?!薄胺濉弊鳌皪o”,前者是左右結構,后者是上下結構。均是從山,夆聲。
作為組配漢字的預制構件,大量構件的變異始于異寫。通過列舉可以看出,由于構件位置不固定形成的異寫字中,構件位置的放置是不影響構意的。以上各組字雖然構件位置有所不同,但意思并未發生改變。
二是構件寫法變異造成的異寫字。
構件形訛:
構件“大”訛誤為“火”。羙(美),《紫巖山修造塑形之記》:“往還經商無不贊羙?!薄吨匦揿`澤王廟記》:“始為完羙矣。”“美”作“羙”,《說文解字》:“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毖虼髣t美,故從大。這里構件“大”訛誤為“火”,可以推測有兩種情況:一是根據秦系簡牘,二字形體相近,故后世出現訛誤情況;二是根據《字鑒·旨韻》:“美,俗下從火作羙。”“羙”在元朝成為民間通俗寫法,作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經常吃燒烤類食物,這種具有民族特點和異域風情的飲食習慣體現在文化上,就有了用火烤制羊肉的“羙”。
漢字辨別具有細微性,一些細枝末節的筆形變化對閱讀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因此如果只是部分筆形調整,人們還是能通過異寫字與正字對比辨認出漢字的。
三是構件增減造成的異寫字。
增加構件:
塚(冢),《襄垣八景詩》:“野塚魂消夜月盈?!薄摆!弊鳌皦V”,“?!?,從冖,豖聲;“塚”,從土,冢聲?!皦V”是在“?!鄙咸砑恿吮砹x構件“土”。
埿(泥),《重修靈澤王廟記》:“埿匠。”“泥”作“埿”,“泥”,從水,尼聲;“埿”,從土,泥聲。“埿”是在“泥”上添加表義構件“土”。
懃(勤),《謹錄百法疏主和尚行狀》:“建封寺院主僧惠懃?!薄扒凇弊鳌皯ァ保扒凇保瑥牧?。堇聲;“懃”,從心,勤聲。“懃”在“勤”上添加了表義構件“心”。
減少構件:
彊(疆),《創建始終碑記》:“福祚無彊?!薄敖弊鳌皬櫋保墩f文解字注》:“畺或從土。彊聲。今則疆行而畺廢矣。”此處異寫字“彊”減少了構件“土”。
(二)異構字
孫建偉先生認為“異構字指動態的構件層面的異體字”“異體字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理據的不同,即構件的動態組合不同。”他將異構字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構字方法不同造成的異構字,二是構字方法相同,但所取部件不同造成的異構字?!度龝x石刻大全·長治市襄垣縣卷》(明代部分)中屬于異構字的碑別字也有這兩種類型。
首先是構字方法不同形成的異構字。
砙(瓦),《創建始終碑記》:“磚砙。”“瓦”作“砙”,“瓦”是象形字,像屋瓦俯仰相承的樣子。“砙”,從石,瓦聲?!俺[”在“瓦”的基礎上添加表義構件“土”,原來的“瓦”就成了示音構件,“砙”是形聲造字法。
其次是構字方法相同但所取部件不同造成的異構字。
同為會意法,所取部件不同:
噐(器),《重修東岳廟記》:“邑人米噐撰文?!薄捌鳌弊鳌皣r”,兩字都是會意字。前者從犬,《說文解字》:“器,皿也?!焙笳邚墓?,《說文解字》:“工蓋器物之名也?!边@里大抵取兩者意義相同之處。
塵(塵),《重修靈澤王廟記》:“志在脫塵離俗?!薄皦m”作“塵”,前者從小從土,取小土為塵,楷書簡化而成。后者從鹿從土,《說文解字》:“鹿行揚土也。”取群鹿奔跑塵土飛揚。
嵓(巖),《紫嵓寶峰寺重修法堂等項化緣碑銘記》,《勒賜紫嵓山寶峰寺創建東西二殿施財碑記》。“巖”作“嵓”,“巖”,從山從石;嵓,從山從品。積石,多也,“品”有眾多的意思,取兩者相近之意。
同為形聲法,形符不同:
遶(繞),《襄垣八景詩》:“潺湲雄遶白云偎?!薄队蜗商觅x》:“曲遶糾結。”“繞”作“遶”,“遶”,從辵,堯聲;“繞”,從糸,堯聲,表義構件不同。
懽(歡),《襄垣八景詩》:“玉光影里鳥聲懽。”“歡”作“懽”,“歡”,從欠,雚聲;“懽”,從心,雚聲,表義構件不同。
躭(耽),《重修靈澤王廟記》:“平素甘淡躭寂?!薄暗ⅰ弊鳌败l”,“耽”,從耳,冘聲;《玉篇》:“躭,俗耽字?!薄败l”,從身,冘聲。兩字表意構件不同?!败l”為“耽”書寫變異而來,就“躭”形體本身而言又形成了新的從身冘聲的理據。在職責義上,從耳與從身功用相同。
堦(階),《襄垣八景詩》:“堦前瑞草噴香風。”“階”作“堦”,“階”,從阜,皆聲;“堦”,從土,皆聲?!墩f文解字》:“階,陛也。字亦作堦?!?/p>
覩(睹),《重修建封寺正殿記》:“故掌其院者敬堂上人覩正殿之將頹。”“睹”作“覩”,《說文解字》:“睹,見也。覩,古文從見。”“見”和“目”在“看見”的這一義項中有重疊交叉之處,所以將“見”刻成“目”,取意思相近之處。
舘(館),《重修建封寺正殿記》:“曾假舘寺中?!薄梆^”作“舘”,“館”,供宿供膳,所以從食;“舘”,屬房舍一類,所以從舍。表義構件義項有重疊之處。
同為形聲法,聲符不同:
柟(楠),《明劉仲子室喬氏墓志銘》:“賜進士及第奉政大夫南京尚寶司卿前翰林院修撰高陵呂柟篆。”“楠”作“柟”?!皷埂庇谩叭健笔疽?,“楠”用“南”示音。
珎(珍),《襄垣八景詩》:“史珎?!薄罢洹弊鳌矮偂?,“珍”,《說文解字》:“珍,寶也。從玉?聲?!闭渌鬃鳙?。如寳(寶),《紫巖山寳峰寺》?!皩殹弊鳌皩棥保墩f文解字注》:“寶,珍也。玉部曰:珍,寶也。二字互訓?!贝颂帉ⅰ矮挕睂懽鳌矮偂?,可能是刻工受世俗影響而為。
同為形聲法,形符聲符均不同:
踈(疏),《縣丞詩刻》:“松聲十里雜踈鐘?!薄笆琛弊鳌佰\”,“疏”,《說文解字》:“疏通也。從?從疋,疋亦聲?!薄佰\”,從足,束聲。兩字表義構件和示音構件都不同。
(三)傳承字
根據王寧先生對傳承字的定義可知,傳承字在不同歷史時期具有傳承關系,“可以說它們是不同時期、不同構形系統中的同一個字”。
攷(考),《明郭孺人墓》:“具戶部侍郎健齋栗公所撰銘志中可攷。”“考”作“攷”,《說文解字》:“老也。從老省,丂聲。苦浩切。攷,古文考?!薄队衿り凡俊罚骸皵?,今作考。”此處保留了古字形。
?(居),《明郭孺人墓》:“?無何?!薄熬印弊鳌?”,《說文解字》:“蹲也。從尸古者,居從古?!薄队衿罚骸肮盼木幼?。”此處保留了古字形。
三、《三晉石刻大全·長治市襄垣縣卷》(明代部分)碑別字產生原因
在《三晉石刻大全·長治市襄垣縣卷》(明代部分)中存在著大量與后代在書寫和用法上存在差異的文字形體,這些字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额伿霞矣枴吩f:“從正則懼人不識?!苯袢苏J為的很多碑別字在當時是普遍通用的流行寫法。比如“歷”和“曆”,兩字用義用法并不完全相同,“歷”作經過、經歷;“曆”作歷法、歷象、日歷,如《明郭孺人墓》:“孺人以萬曆二十三年五月初二日卒?!薄皻v”用于避諱時通常寫作“厯”,《明郭孺人墓》:“則先生厯履?!泵鞒苤M制度不嚴格,但到了清代避諱開始嚴格起來,如乾隆帝名“弘曆”,“曆”就寫作“歷”或“厯”,這在古書上是很常見的,“厯”由此大盛,成為當時流行寫法。所以,碑別字有一個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時人寫法各異是有原因的?!度龝x石刻大全·長治市襄垣縣卷》(明代部分)碑別字是千百年來漢字形體不斷演變積累的體現,碑別字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紛繁復雜。本文認為《三晉石刻大全·長治市襄垣縣卷》(明代部分)碑別字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四個,分別是獵奇求異、刻工審美、文化程度和簡單易刻。
(一)獵奇求異
在標新立異心理的影響下,從俗趨簡、獵奇尚古,成為書法家和詩人們的共同追求。騷客墨客常常會使用異體字來提升作品的美感,同一篇作品中的同一字往往使用不同的形體。在《襄垣八景詩》中,詩人們為了展示才學博識,就使用了大量的異體字:卋(世)、佀(似)、珎(珍)等。丼(井)、竒(奇)、旹(時)、秊(年)、朙(明)、?(居)等保留了古字形,有擬古傾向。迴(回)、砙(瓦)等正字是象形字,而碑別字卻成了形聲字。舘(館)、柟(楠)、踈(疏)等字,或是示義構件不同,或是示音構件不同,或是示義構件和示音構件都不同,這不能不令人感慨文字使用的獵奇現象。在缺乏嚴格文字政策的約束下,民間紛紛效仿,碑別字產生并大肆通行。
(二)刻工審美
自從魏碑大興于世之后,人們在原有的“書卷氣”的審美基礎上,又增加了新的審美體驗。在《三晉石刻大全·長治市襄垣縣卷》(明代部分)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風格各異的碑刻:既有筆勢沉穩樸厚、縱橫捭闔的拓本,也有瀟灑飄逸、清峻灑脫的拓本,這與書寫者的書寫習慣等密不可分?!皠e成一家”“以巨斧雕花,舉重若輕,功力自見”成為審美的標準。從形體的角度考慮,書法風格各具形態不會造成異體字,但是為了張揚個性、提高審美體驗,任意改變部件,增減筆畫,產生異體字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如宻(密),相較“密”來說,“宻”的文字形體更為勻稱,這樣刻寫可能是出于文字審美的需要。?(岸),“?”是左右結構,比上下結構的“岸”更加勻稱。嵓(巖)這一組碑別字更能體現漢字的對稱美,這也是人們書法審美意識的流露。漢字作為方塊字,四棱方正的形體是幾千年來漢字的歷史積淀。書法的韻味和美感是在長期實踐中沉淀下來的,碑別字也不是憑空產生,富于變化是書法約定俗成的要求,這在碑刻文字中也同樣適用。
(三)文化程度
(四)簡單易刻
四、結語
石刻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播和繼承方式,由此形成了源遠流長的中國石刻文化。它反映國家或區域性制度,也反映市井百態和民俗風情,對正史文獻有所裨益,同時也是民間的歷史檔案館。本文以《三晉石刻大全·長治市襄垣縣卷》(明代部分)為研究對象,窮盡性地搜集了這一部分的碑別字,并且進行了分類整理。通過分析可知,《三晉石刻大全·長治市襄垣縣卷》(明代部分)中的碑別字以異寫字為主,占總數的71%;異構字次之,占17%;傳承字所占比重最小,約為12%。產生碑別字的原因很多,本文以獵奇求異、刻工審美、文化程度和簡單易刻四方面為代表進行了闡述。希望本文能對碑別字的研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材料。
參考文獻
[1] 王力. 古代漢語[M]. 北京:中華書局,1999.
[2] 孫建偉. 異寫字與異構字考論[J]. 江蘇大學學報,2016(2).
[3] 王寧. 漢字學概要[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 許慎著. 說文解字[M]. 北京:中華書局,2011.
[5] 趙栓慶,李玉明. 三晉石刻大全·長治市襄垣縣[M].太原:三晉出版社,2009.
[6] 張書巖. 異體字研究[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7] 毛遠明. 碑刻文獻學通論[M]. 北京:中華書局,2009.
[8] 張涌泉. 漢語俗字研究[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9] 毛遠明. 碑刻文獻研究的幾個問題[J]. 歷代文獻研究,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