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王樹枏家族的家風教育思想十分豐富,包括家國情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王樹枏家族家風是其家族成員,在繼承傳統美德、知行并進、躬行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并發展起來的。今天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應重視培養父母形成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尊重育才規律,注重因材施教。
王樹枏(1851-1936),字晉卿,晚號陶廬。河北新城人,清末至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學者型官員。王樹枏涉獵頗多,在各個涉足領域均取得不俗成就。文史方面,他一生著述頗多,參與編撰《清史稿》《新疆圖志》等鴻篇巨制,亦著有《陶廬文集》《詩集》及《陶廬叢刊》等經、史考證之作;在金石書法方面,他好收藏,擅長書法,著有《漢魏六朝磚文》《新疆金石志》等;在仕方面,他曾在甘肅、新疆等地任職,官至新疆布政使。
學界對王樹枏的研究多集中于廉政特質、編撰的書籍和所屬的蓮池文派等,對王樹枏家庭家教家風教育思想的研究則較少。本文以王樹枏自編年譜《陶廬老人隨年錄》為線索,從家國情懷教育、德行教育、文化教育三個方面出發,對王樹枏的家庭家風教育思想進行探討,為今天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提供一點思考。
一、王樹枏家族家風思想的基本內涵
王樹枏的家庭教育思想內涵十分豐富,概括如下:
(一)家國情懷教育
家國情懷教育是喚醒、培育個人對家庭、家族及國家的認同,并由此生成使命情懷的教育。王樹枏家族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始終為子女營造了良好的家國情懷教育氛圍,身體力行地擔當家國使命,重視子女的家國情懷培養。
《陶廬老人隨年錄》(下文簡稱《隨年錄》)并沒有太多的例子直接體現家風,但有很多側面的事例顯示出王樹枏受到的家國情懷教育。
心有大志,愿為國效力。《隨年錄》中記載了一件王樹枏8歲時的小事:
一日暑夜與會元公同坐院中,余侍側……丈又曰:亦將有以利吾國乎?余曰:何其聲之似我君也。丈拍案叫絕。時聞有雁聲,丈曰:風高聞雁唳。命屬對。余曰:月黑見螢飛。會元公曰:此子將來必有一隙之明,但恐生逢亂世耳。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王樹枏從童年開始,心中就懷有大志,愿做一只在黑夜中飛舞的螢火蟲。在國家局勢動蕩,山河破碎,中華民族風雨飄搖的時候,一個年僅8歲的孩子居然說出了要做黑夜里的螢火蟲,做國之希望,可見其家族的家國情懷教育之深。其實,從王樹枏的祖先處,我們也能夠明白為何一個8歲的孩子能胸懷天下、志向不凡。曾祖王懋是誥封奉政大夫,是遠近聞名的善人;祖父王振綱醉心于教育事業,“門弟子數千人”。王樹枏之子政敷也繼承了家族的報國大志,涉足政壇,并在崗位上作出了一番成績。政敷延續了王樹枏心有大志、為國效力的家國情懷。其子取得的成就離不開王樹枏的家國情懷教育。
王樹枏的祖先均為國家和社會作出了較大貢獻。其曾祖是遠近聞名的大善人,幫助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其祖父前半生從仕,后因其曾祖母年事已高,告終養不仕,回鄉后被聘為保定蓮池書院主講,教授弟子數千人;其父親會試不第后,選擇從醫,憑精湛的醫術得到了很多百姓的認可,成了十里八鄉名望出眾的醫者。王樹枏本人主要在西南、西北為官多年,政績斐然。不過在家庭方面,王樹枏雖然盡心盡力,但大多時候終究是力不從心,如其長子政敷離世時,因工作原因,他沒能見上長子最后一面。
(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在遵循個人成長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在內的綜合教育。
王樹枏家族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文化影響。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在這個教育體系中成長起來的王樹枏家族,其成員堅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理念,將個人的發展自覺地與品德修養聯系起來,完成了思想品德教育。
難能可貴的是,王樹枏家族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局限于入仕為官。家族成員在修身修德的過程中,如發現不適合入仕為官,也會另辟新領域尋求發展,為社會的其他方面作出貢獻。王樹枏家族極其注重以身作則,家族中的祖先往往身體力行,將思想品德落到實處。子孫在祖先的言行中,潛移默化地領會家族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代代傳承。
《隨年錄》中記載了王樹枏曾祖母杜太宜人的離世:
“太宜人晚年腿疾不能行,終日坐臥榻上,吾祖父母朝夕視寢,食必親調,未嘗貸以他人。晝則使子孫二人舁之以椅,吾祖父扶持左右,巡行園野中;夜則說書或影燈做戲,以娛心目,如是者數十年……是年忽得噤口痢,百治不效……享壽九十有六。”
又有,在其母親離世時:
“而今年二月四日偶小極,動作言笑如平時。一日呼湯沐浴,取平時所御衣衾器物,一一檢視。初九日晚餐,彼絮絮與家人語,既就寢,夜半,微聞胸隔間隱隱有痰聲,喚之不應,急扶起,則已瞑目溘然逝矣。”
王樹枏家族尊老孝順的家風不斷傳承。上述家族女性長輩離世最大年齡為九十六歲(曾祖母),最小年齡為六十八歲(祖母),其母親離世年齡為九十四歲。即便按現代標準來看,達到九十歲的女性已然是高齡老人,六十八歲離世的王樹枏祖母屬于老年人。這說明,王樹枏家族對待家族年長者十分盡心盡力,使家族年長者的身體和心理長期處于健康狀態。家庭照顧在延長家族年長者的壽命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次,在照顧家族年老者的過程中,各年齡段的家族成員齊心協力侍奉老者。杜太宜人晚年有兒子、孫子等盡心照料,會給她講書,也會推她到園中游玩;李氏晚年“呼湯”時,家人會一一將所需之物備齊,也會在晚飯后一起閑聊。在家族齊心協力的照顧下,孝道教育也潛移默化地完成了。孝道一代代傳承,逐漸形成良好家風。
(三)文化知識教育
王樹枏家族的文化知識教育就是傳統的儒家文化教育,一般會請先生到家里來教習,或者是將孩子送到書院、私塾、學堂,接受文化知識教育。
王樹枏家族的文化知識教育體系十分健全,家族在后輩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對他們進行培養。如,王樹枏七歲時“始入家塾,從同里鄧云亭先生彬讀,先生亦先大夫門生也……夜二更散學歸……”,十五歲時“從先伯父在家讀書,《詩》《書》《易》《禮》《左傳》《國語》《四書》均讀畢,學為駢體文。”,十六歲便“縣試第六名,府試第一名,院試以第十一名入學。”,十九歲“科考取第一名……闔府屬同試者五人,余文仍置第一。”后來,王樹枏走向仕途,三十七歲“部選四川青神縣知縣。”,五十六歲“余適奉欽授新疆布政使之命”。
除王樹枏外,家族的其他男性成員也遵循此教育思路,很早就得到了系統的儒家教育,后來大多走向仕途。
除男性家庭成員外,王樹枏家族也重視女性家庭成員的文化知識教育。
王樹枏五女病逝后,他以詩寄托哀思。詩中談到五女“姊妹追隨學讀書,開篇識字二千余。據憐弱指能抗筆,滿紙斜橫畫墨豬。”可見,王樹枏家族對后代的文化知識教育是很看重的。雖然五女七歲就病逝了,但她已經“識字二千余”,說明王樹枏家族在有意識地培養家族女性后代的文化知識。
王樹枏的妻妾大多也能識文斷字,具備較好的文化素養。如,戊君去世后,王樹枏曾評價她“氏嗜讀書,《四書》《詩經》《左傳》均能上口,書法妍秀,侍余僅二十月而歿”。
總的來看,王樹枏家族重視子孫后代的文化知識教育,也注重家族女性的文化教育。其家族及家庭成員的總體文化水平、思想道德水平較高,這也是為國報效的基礎。
二、王樹枏家族家風教育形成的原因
王樹枏家族家風教育的形成,與其家族傳承家風及美德的傳統有關,與家族成員早期受到優良教育并積極修身有關,也與家族成員對家風傳統的實踐有關。
首先,傳承家風,繼承美德。時代在不斷變遷,但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一直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王樹枏家族的家風傳承值得我們學習。王樹枏曾祖王懋具有樂善好施的良好品質,被鄉親稱為善士;王樹枏的祖父勤勉好學,戊戌科進士第一,但因其母親年事已高,未出仕,孝道被世人所稱贊,后又鉆研醫術救死扶傷;王樹枏的父親在家中授徒,后被請至蓮池書院教書,弟子數千人,桃李滿天下。家族祖先代代傳承,王樹枏家族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家族家風教育。
其次,修身立德,篤行致遠。家族后代自身的修身立德,也是王樹枏家族良好的家族家風教育能夠不斷傳承的重要原因。王樹枏本人是中國歷史上評價極高的清廉勤政官吏。光緒三十年(1904年),王樹枏赴任平慶涇固道,發現當地的三堂被毀,沒有人主持重修三堂的事宜。于是,他拿出自己的養廉銀支持三堂的重建工作,又創辦了中學堂,并親自擔任教習。后來,新疆發行紙幣期間,盜賊放火燒屋,新疆的紙幣發行遇到了困難。王樹枏又自掏腰包,彌補了商家們的損失,還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穩定新疆紙幣流通。到這個時候,王樹枏的養廉銀已經差不多全捐出去了。在四川青神縣任職期間,王樹枏做到了“有案必訊,有訊必結”。當地民眾性格火暴,做生意的人多,糾紛也多。但在王樹枏上任以后,當地民眾的訴訟糾紛逐漸減少VOssuheG2U5GMnXjXO8Uxw==。對此,王樹枏是這樣說的:“我偷一日之閑,則訟者受全家之累,況羈押乎?余生平自誓不敢作此孽也。”從這里可以看出,王樹枏繼承了祖先善良的優秀品質,恪守己任,始終用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后代也紛紛對自己嚴格要求,王樹枏家族優秀的家教家風延續了下來。
最后,知行并進,躬行實踐。家風家教如果沒有實踐,就是紙上談兵。王樹枏家族的家風家教一直落到實處。家族的男性成員很小就去學堂學習,埋頭苦讀,踏入仕途者大多都會獲得升遷機會,或在自己的崗位上獲得較高的評價。這從側面反映出王樹枏家族成員讀書“勤”和為政“勤”。家族的女性成員一般也會承擔起照顧家族家庭事務的責任。雖然家族成員大多走向仕途,但家族仍然不屬于富庶之家。王樹枏家屬有七十余口,家中積蓄并不多,但王樹枏的母親李氏持家有道、勤儉節約,將家族打理得井井有條。《新城縣志》曾載“汝家食指眾,幸能有今日,皆汝大母勤勉所致。”可以看出,王樹枏家族不論男女,都在家風家教的傳承中獲得了勤勞的品質。
三、王樹枏家族家風教育的當代啟示
王樹枏家族家風教育是在儒家思想及教育體系下,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發展趨勢形成的,對當前我國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有一定的啟示。
(一)注重完善家庭家教家風體系建設
當前我國的家庭家教家風體系建設還不完善。我們要注重把握家庭家教家風的傳承規律,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家庭家教家風體系建設的具體措施,將家庭家教家風教育落到實處。家庭家教家風體系建設,不僅需要政策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全社會的合力。在家庭家教家風體系體系建設中,優秀的家庭家教家風能夠凝聚社會正氣、社會清氣,形成良好的社會面貌。
(二)家長要有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如今有不少人贊同“父母應持證上崗”的觀點,這反映出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如何正確教育孩子,也不知道如何與孩子相處。我們要重視培養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使父母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不斷學習中找到和孩子相處的正確方式。家長也應該在反思中,推進家庭家教家風的建設,為孩子營造潛移默化的家風影響。
(三)尊重育才規律,學會因材施教
順應教育規律是推進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基本準則。不能不顧教育規律,以強迫、打壓的手段行事,那樣只會適得其反。從王樹枏家族多出“善士”、醫者、先生、官員來看,王樹枏家族成員雖然受到的是儒家的入仕教育,但并非所有人都選擇在官場沉浮。他們根據自己的條件,,在社會的各個領域發揮作用,傳承王樹枏家族的家風家教。這也說明家風家教的傳承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四、結語
王樹枏家族良好的家風家教,是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形成的,是在家族成員不斷修身中傳承的,更是在順應教育規律下不斷發展的。分析王樹枏家族的家風家教,對當今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有一定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王樹枏. 陶廬老人隨年錄[M]. 北京:中華書局,2007.
[2] 新城縣志(影印本),中國方志叢書[M]. 侯安瀾等修,王樹枏纂. 臺北:成文出版社,1986.
[3] 新疆圖志·學校志[M]. 袁大化,修,王樹枏,等,纂. 東方學會本,1923.
[4] 魏欣悅. 王樹枏年譜[D]. 河北師范大學,2020.
[5] 許富宏,倪益霞.王樹枏的廉政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廉政文化研究,2020(1).
[6] 韓世穎.王樹枏《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的文獻價值[J]. 古籍研究,2020(1).
[7] 李松榮.蓮池書院與后期桐城派的師承[J].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
[8] 王樹枏.近代史料筆記叢刊[M]. 北京:中華書局,2007.
[9] 魏欣悅.王樹枏年譜[D]. 河北師范大學,2020.
[10] 新城縣志(影印本)[M]. 侯安瀾等修,王樹枏纂.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