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已經成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發展的重要工程之一。結合“十四五”規劃和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出的綱領性指導,本文以湖北省麻城市宋埠鎮龍井傳統村落為例,實踐調研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保護利用好傳統村落,使傳統村落在新時代的發展中重新煥發活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 傳統村落; 保護利用
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中,傳統村落傳承獨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鄉土文化,是當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抓手,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保護和利用好傳統村落,對于留存鄉村記憶、傳承耕讀文化、弘揚文明精神、保護農村生態、拓展農業形態、建設美麗鄉村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以麻城市宋埠鎮龍井傳統村落為例,通過實地調研走訪農戶、基層鄉村干部,試圖對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做一些探討。
一、龍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背景及村落特色
在鄉村振興的歷史機遇期,承載著先輩歷史印記與傳統文化的宋埠鎮龍井村于2016年正式申報,2017年獲批中國第五批傳統古村落。其村落凸顯出三大特色:
(一)依山傍水,風貌古樸
“山綠有魂,水活有韻。”龍井村處于自然山水環境中,村落建筑主要沿湖泊、河流而建;村中主要道路沿水邊而行;村內現有古巷道多條,池塘星羅棋布,古樹古井隨處可見,青石板路蜿蜒伸展,煙雨濛濛之際,炊煙裊裊,呈現出世外桃源般的寧靜。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貌特點,形成了龍井傳統村落山環水繞的奇麗古樸風貌。
(二)支柱產業,風物多樣
“青山綠水記鄉愁。”龍井村地處麻城市尾斗湖旅游風景區核心位置,依托尾斗湖和鄧家河水庫良好的山水資源和原生態環境,著力發展鄉村山水旅游產業,打造風景宜人的美麗山村。
“竹喧歸浣女,清泉石上流。”龍井村有尾斗湖風景區一個,陽山森林康養中心一處,尚孚生態有機油茶加工廠一座,農家樂一排,還有百畝生態葡萄園和獼猴桃,尤以種植蓮藕聞名,池塘堤埂,人為栽種,改善水土,形成一道道秀美的村落景觀。
(三)文化多彩,風俗獨特
“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據族譜記載,元末遭兵,土著幾盡,地廣人稀,本村80%的姓氏來自江西南昌筷子巷等地。自古以來,村民逢年過節供奉祭祖時,先要插一雙筷子,寓意為不忘祖籍——江西南昌筷子巷。
龍井村傳統農耕文化底蘊深厚,有大別山鄂東北地區民居建筑歷史和活態傳承的農耕文化遺產。
二、龍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龍井村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引,努力尋找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同步并舉的新方式新方法,推動傳統村落從重視物質載體保護建設向以整體保護、文化傳承、生態建設、產業融合、人才創新等為重點邁進,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在“整體保護”上謀新篇,健全傳統村落保護體系。
堅持村落結構肌理保護與山水格局保護并重、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重、生產生活環境保護與生產生活方式保護并重,從而形成風貌、風俗、風物的“三風資源”整體保護利用新格局。
(二)在“文化傳承”上謀新篇,深度挖掘傳統村落多重價值。
傳承“一里三知府、千年古龍井”人文歷史。歷史是根,文化是魂。深度挖掘彰顯傳統村落鄉土文化魅力的千年古龍井、三知府墓地,懸掛在顯要位置的楹聯、孝道文化故事、流傳千年的家風家教。這不僅是對傳統農耕文化的尊重與延續,更是一種新的文化自覺,有利于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守護文化根脈,特別是兩大非遺項目得到很好傳承。
非遺項目之一是撒葉兒荷,又名跳喪舞,是將喪事當喜事辦的傳統舞蹈。即老人去逝后,常以此傳統舞蹈來解除憂愁、紀念逝者,是一種慰靈活動。此活動祖輩相傳若干代人,現已載入了國家級保護名錄。
非遺項目之二是千層底布鞋。這是一種古老的手工技藝,于2008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千層底布鞋,選料精湛,選用純毛料、棉布、牛皮、麻繩等純天然材料;做工考究,純手工制作,質量上乘,具有透氣性能好,冬御寒、夏吸汗的特點,對腳底具有保養功能。
另外有重要保護價值的瀕危文化遺產,也得到了搶救性保護。
(三)在“生態建設”上謀新篇,推進傳統村落生活現代化。
開門入眼即水景,推窗觸手即綠意。美麗鄉村要有鄉村韻味和地域特色,見山望水,留住鄉愁記憶。龍井村存有大量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景觀和文物古跡,具有傳統風貌特征的井泉溝壑、堤壩涵洞、石階鋪地、碼頭駁岸、碑幢刻石、古樹名木和傳統產業遺存等;尚有古石巷三條、古井三口、古樹四棵(樹齡均三百年以上);古長廊、古亭子尤為搶眼,是村民聚集休閑議事的重要場所;歷史上建造的用于生產、消防、防盜、防御的特殊設施等,均在此有印記發現,記載著歷史變遷,訴說著這個古老村落的滄桑,活態呈現出古村真實鮮活的耕讀文化史。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龍井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在歷屆村委會班子和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維護下,制定村規民約,言傳身教,口口相傳,以美好生活為導向、村落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借助鄉村振興的政策紅利,不斷改善傳統村落居住條件、村容村貌,不斷增強傳統村落生機和活力,提升了村民的榮譽感和歸屬感。
(四)在“產業融合”上謀新篇,創新傳統村落發展新舉措。
龍井村以“十四五”規劃為契機,抓住歷史發展機遇期,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在這里能感受到自然山水和傳統手藝及現代生活的融合。重塑美麗鄉村文化內核,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重要產業支撐,突出發展民宿、旅游、康養、度假、休閑等新產業模式,以新業態帶動傳統村落復興。
結合鄉村振興各項優惠政策,利用好各項資金,盤活傳統村落的景觀、歷史和文化資源,發展一批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產業和新業態,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解決部分留守兒童及孤寡老人無人照顧的現狀,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增加村民的經濟收入,打造“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現代田園生活方式,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做到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和推進鄉村振興相得益彰。
(五)在“人才創新”上謀新篇,加大傳統村落體制機制保障。
龍井村通過建立有效的體制機制,培育一批優秀帶頭人、探索一種典型模式、構筑一個健康持續的傳統村落保障體系,著實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群眾致富,共同構建美好幸福生活愿景,助力村落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更多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切實做好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振興協調發展的大文章。
從走訪情況看,宋埠鎮龍井村從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等多方面整體優化,使傳統村落在新時代發展中重新煥發活力,不僅保住了古村落文化的“筋骨肉”,還守住了古村落文化的“精氣神”,打造了一條“有故事、有底蘊”的靚麗的古村落文化風景線,續寫了新時代龍井傳統村落保護傳承發展的新篇章。
三、保護傳統村落的幾點思考
一是人才回流。抓好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首要解決人才問題,避免“村落空巢”,出現“只見村落不見人”的現象。要營造好創業環境,推動人才回流,激勵專家教授、鄉賢能人回鄉創業,助力家鄉發展。
二是保護模式。古村秀美的自然風光、獨特多元的耕讀文化、底蘊厚重的歷史文化,是發展鄉村旅游得天獨厚的資源。要聚焦于農耕文明、家風家訓、民間藝術等文化載體,擦亮村強民富的美麗山村新名片。
三是資金保障。項目資金有限,導致傳統村落建設存在短板。基礎設施、人居環境與村民的期待存在較大差距,要爭取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全面盤活傳統村落的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
四是記住鄉愁。傳統村落面臨著“千村一面”的困境,與各美其美的“鄉愁”存在較大差距。要營造“記住鄉愁”的民俗文化生態,留住實物性的村落景觀物象,留住維系村民情感的村落文化根脈。
五是地方重視。發展不能破壞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核,各地要將保護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適度利用原則,發展鄉村旅游,推動文旅融合。
六是大力宣傳。充分利用互聯網、電視、報紙等媒體,以展覽、講座、專題報告等形式,向社會各界傳達保護利用傳統村落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要讓更多人參與營造一個可以留住鄉村記憶、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治理有效的傳統村落。
四、結語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如何平衡好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更好地保留“記得住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的村落記憶,是當前各地都面臨的新課題。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也是記得住的鄉愁。傳統村落在傳承歷史文化、促進鄉村振興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村落,教育后代做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徐春成,萬志琴. 傳統村落保護基本思路論辯[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6).
[2] 李伯華,劉沛林,竇根娣,等. 中國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及其研究進展[J]. 地理研究,2017(10).
[3] 鄧黍心,伽紅凱. 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村落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以湖州荻港村為例[J]. 安徽農學通報,2017(6).
[4] 周建明. 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