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抗戰時期,時局動蕩,物價昂貴,教師待遇菲薄,改行改業的現象屢見不鮮,一般青年學子更是將學習師范教育視為畏途。面對這一情形,國民政府決定于1942年開展“推進師范教育運動周”活動,號召全國各省(市)縣各級政府、各級學校在師范教育運動周期間,使用會議、報刊、壁報、演講、競賽、宣誓等方式積極開展師范教育活動。然而,由于處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師范教育運動周的實際收效有限,加之經費不足,且在工作前期缺乏合理的統籌規劃,師范教育運動周在后期逐漸流于形式,最終湮沒在了歷史的洪流中。
一、師范教育運動周的緣起
自清末新式教育產生以來,其發展大有一日千里之勢,新式學校的設立與推廣,導致師資短缺,這成為師范教育亟待解決的大問題。此外,自民國初至抗戰前,師范教育制度幾經更迭,長期不穩,這更加影響了師資隊伍在數量及質量上的穩步發展。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原有教育文化發達之地漸次淪陷,戰爭所到之處,生靈涂炭,設備、儀器、房屋建筑等均遭受了極大破壞。且此時物價飛漲,教師微薄的薪資不足以維持正常生活,教師們不得不轉業改行。1939年,國民政府又正式公布《縣各級組織綱要》,開始在大后方實施新縣制。新縣制要求每鄉(鎮)設立中心學校、每保設立國民學校,學校數目的驟然增加,導致了前所未有的“師荒”。據當時各地調查的情形可知,小學畢業生任小學教師的情況時有發生,其他不合格的“代用教師”更是不計其數。師資狀況如此,師范教育的發展又焉能不令人擔憂。此外,新縣制在教師職業方面也做出了相關規定:鄉(鎮)中心學校教員兼任鄉(鎮)公所文化股主任干事;保國民學校教員,兼任保辦公處文化干事。如此一來,中國近代社會所產生的學校教師群體,幾乎被賦予了與傳統士大夫類似的社會教化責任。相應地,師范教育的重要性也變得更加顯著。
因此,鑒于師資緊缺以及師范教育的重要作用,1932年12月,教育部推進師范教育原則八條,工作要項十八條,通令各省籌劃推行。其中工作要項第十八條規定:自三十一年度(1933年)起,應于每年3月29日至4月4日,在全國范圍內舉辦推進師范教育運動周,召集師范教育會議,印發師范教育專刊及輔導材料,舉辦講演會、工作展覽會、師范生宣誓典禮,并頒發師范學校服務獎狀及優秀學生獎學金,使社會有識之士,深切認識到師范教育的重要性,以配合抗戰建國的要求。自此之后,師范教育運動周成為定例,逐年均有舉行。
二、師范教育運動周的主要活動內容
師范教育運動周的運作模式是利用節日開展一系列的師范教育活動,這些活動既包括輿論層面,又包括實踐層面,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召開師范教育座談會。師范教育運動周的執行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運作流程,一般而言,在接到教育部下發的《推進師范教育運動周應行辦理事項》后,教育行政部門、師范院校會根據教育部的指示,及時作出相關安排,并召開師范教育座談會。1942年4月2日下午2時,教育部在重慶中央圖書館召開了師范教育座談會,這次會議圍繞“如何增加師范生來源”“如何改進師范生訓練”“如何確立計劃的師范教育”等問題展開了討論,教育部次長顧毓琇,以及黃炎培、左舜生、潘公展、雷震、程其保、楊衛玉、章益、吳俊升、謝循初、陸殿揚、陳東原、陳禮江、潘公展等48人出席,作為會議主席的顧毓琇還在會上發表了談話,強調了師范教育的重要性。隨后,各省市教育機關在國民政府的號召下,也紛紛召開師范教育座談會。與此同時,各級學校在內部也舉行了這一活動,如國立第二十三中師范部在第四屆推進師范教育運動周期間,由各級導師分別召開了師范教育座談會,對“社會教育之推廣”“學齡兒童之調查”“改良師范生之待遇”及“小學教師待遇進修及保障”等問題進行探討。
二是舉行師范教育演講會。由于座談會參與人數有限,為進一步擴大師范教育運動周的影響力,各地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紛紛舉辦師范教育演講會或作廣播演講。1946年3月30日,知名教育家林礪儒先生曾對國立桂林師范學院的全校同學作了《世界師范教育運動史之戰斗性》的長篇演講,之后還在《廣西日報》全文發表。除此之外,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跨時空的廣播演講活動更是在師范教育運動周中頻頻出現,有效地擴大了師范運動周的影響范圍。1947年,上海地區的師范教育演講活動在廣播電臺的助力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并先后邀請到了知名教育家陳鶴琴、顧毓琇、歐元懷、董任堅等擔任主講嘉賓。此外,各省行政機關的長官也紛紛借助電臺廣播這一輿論媒介,發表推進師范教育運動周的講詞。
三是發刊師范教育專號。為更好地宣傳,制造更大的聲勢,各地教育廳在各項定期刊物上,如《湖南教育》《河南民報》《貴州日報》等,出版“師范教育專號”,并聘請專家執筆,發表論著及專載。1942年,廣東省政府教育廳在《教育導報》上編印了師范教育專號,其內容包括:我們應該如何響應師范教育運動周、我國師范教育之回首與展望、現階段的廣東師范教育、師范學校輔導地方教育問題等,發人深省。此外,不少知名教育家也紛紛在報刊上發表師范教育運動周的獻詞,如陳鶴琴為紀念師范教育運動周而作了《孩子的命運掌握在你手里》一文。與此同時,各級學校也是開展師范教育運動周的重要陣地。一系列活動得以在此廣泛開展,“師范教育運動”也因此一度成為校園輿論中的主流,各級學校組織及學生自治會紛紛組織力量出專刊予以響應。
四是舉辦師范學校成績展覽會或工作競賽。在舉辦推進師范教育運動周期間會舉辦豐富多樣的競賽活動,以充分調動各級師范學校和師范生的積極性。第六屆師范教育運動周期間,江西省南昌市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其一是壁報競賽,南昌市各師范學校出刊壁報并進行評選;其二是師范學校工作競賽,各師范學校應遵照規定競賽事項,切實競進,填表報核,后由江西省教育廳核定成績,優良者給予獎勵;其三是論文競賽,南昌市教育局鼓勵各師范學校在校學生踴躍參加,并從中選取五名成績優異者予以獎勵。與此同時,江西省政府教育廳還對本地教育模范及清寒優秀師范生進行了表彰。南昌師范校長涂聞政,在原校服務十五年以上,得仁字獎狀一紙;體師校長余永祚及南師教員胡昌祺,在原校服務十年以上,得勇字獎狀各一紙。同時亦對南師學生魏方福,女師學生黃寶珍,給予清寒優秀獎學金1萬元,以示鼓勵。
五是舉行師范生效忠國家、獻身教育事業的宣誓。師范教育運動周的各項活動在增進師范生教育知識的同時,還重視師范生應形成的教育信念與應激發的服務意識。而宣誓活動,不但能堅定師范生負擔這種責任的信念,更能增加其對教育事業的忠誠。故在師范教育運動周期間時常舉行師范生效忠國家獻身教育事業的宣誓活動。當時各地的師范生宣誓誓詞并無太大的差異,1943年,《廣西省政府公報》上刊登的師范生誓詞為:“誓以志誠,奉行三民主義,擁護最高領袖,遵守政府法令,終身獻身教育事業,完成抗戰建國大業謹誓。”同年陜西省師范生宣誓誓詞為:“余誓以至誠,奉行三民主義,效忠黨國,獻身教育事業,倘有違背,愿受政府嚴厲制裁謹誓。”可以看出,“效忠黨國”“擁護領袖”等字眼在宣誓中時常出現,其中的黨化教育的氣息可謂十分濃厚。
除此之外,師范教育運動周還有一些其他的活動形式,比如,印發師范教育輔導小冊,舉辦師生聯歡會、音樂會,放映電影等等,這些活動旨在闡揚師范教育之意義,加強師范生對師范教育之認識,糾正社會人士對師范教育之歧視。
三、師范教育運動周的考察分析
師范教育運動周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首次以“師范教育”命名的活動周,凸顯了國家在混亂情勢下對師范教育事業發展的期許。這場活動為當時教育落后的中國帶來了一絲生機。教師待遇菲薄、青年學生將師范教育視為畏途的情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廣泛的宣傳糾正了社會人士對于師范教育的歧視態度,也堅定了一般師范學子盡忠本位事業的忠誠志愿。部分地區為配合師范教育運動周的開展,設立了新的師范院校,培養了一批優質的師資,師資缺乏的困境有所改善。與此同時,關于師范教育的研究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深化。通過出版師范教育運動周專刊、召開師范教育座談會,教育界人士與其他各界人士可以暢所欲言,圍繞師范教育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展開討論。
然而,由于處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師范教育運動周的開展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首先,抗戰時期,中國各省市境內的各級學校也均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其中專科以上學校校舍、校具破壞幾乎達80%以上,圖書儀器損失平均約達60%以上。在惡劣的戰爭環境下,師范教育運動周的開展可謂是舉步維艱,逐漸趨于懈怠。從全國各地向省教育廳所呈有關師范教育運動周的文件來看,雖然大多數是對各地師范教育運動周開展情況的匯報,但也有個別地區向省教育廳報備,由于地方淪陷,或學校尚未復課,師范教育運動周無法遵照辦理。其次,中國自近代以來,國力衰敗,政府財政收入短缺,在教育方面,經費問題一直都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在師范教育運動周實施期間,政府財政收入本就微薄,加之通貨膨脹、層層克扣等因素的影響,實際可用的教育經費更是大打折扣。在此境況下,師范教育運動周的實施缺乏客觀充分的條件,只得以簡單、低調的形式于夾縫里求生存。再次,國民政府急于求成,同時開展了多項文化教育運動。科學教育運動周、社會教育運動周、知識青年從軍運動、生活教育運動等層出不窮,且國民政府并未在工作前期進行合理的統籌規劃,導致多項運動開展雜亂,缺乏重點,在當時人才、經費俱缺的情形下,難以取得顯著的效果,也令師范教育運動周的實施受到影響。最后,抗戰結束后,為應對軍事上的失利及由此引發的統治危機,國民政府決定發動“戡亂建國總動員”運動,各種以“師范教育與戡亂建國”為主題的征文比賽、演講競賽層出不窮,使得該活動逐漸背離了其“喚醒一般民眾對師范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的初衷,而是成為一場場空洞的政治宣講,成了為“綏靖”當時廣大教師和師范生對國民黨政府普遍激憤而作的笨拙嘗試。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國民政府于1942年至1948年推行的師范教育運動周,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探索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由于處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加之經費不足、工作前期缺乏合理的統籌規劃等因素的影響,師范教育運動周的開展可謂是困難重重、舉步維艱,最終逐漸湮沒在了歷史的洪流中。
參考文獻
[1] 熊賢君. 民國義務教育研究[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8.
[2] 任祖鳳. 政治化與標準化:1939—1949年國定教師節研究[J]. 教育史研究,2019(4).
[3] 《中國教育百科全書》編委會. 中國教育百科全書[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4] 郭景川. 被遺忘的教育活動史:戰時師范教育運動周研究[J]. 江漢學術,2017(4).
[5] 王枬,黃偉林. 民國師范——民國時期廣西師范大學教授故事集[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 《師范教育專號》[N]. 教育導報,1942(25—26).
[7] 《孩子的命運掌握在你手里——紀念師范教育運動周》[N].申報,1947-03-30.
[8] 馬元放. 師范生宣誓的意義及其任務(三十六年三月卅一日在南京市立師范學校講詞)[J]. 首都教育(南京1946),1947(9).
[9]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2編教育1)[M]. 北京:檔案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