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漸消弭的農耕文化背景下,農耕文化融入高校發展面臨著專業人才不足、鄉村建設主體缺失、發展方式有局限性等現實問題。本文在研究農耕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價值的基礎上,探索指出了農耕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徑。一是挖掘農耕文化資源時代內涵、融入當代價值,二是破解“孤島”困境、秉持大教學觀,三是健全農耕文化教學系統、提升高校教師素養。筆者認為,當代大學生應該深入了解農耕文化,進而自覺繼承和創新這一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為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1 農耕文化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
1.1 農耕文化教育人才缺乏,學生興趣不足
高校在農耕文化教學方面存在專業人才隊伍培養不足、缺乏師資投入以及長遠的規劃等問題。由于生活背景和成長環境等因素,很多高校教師不是來自農村,沒有農村生活經驗,對農耕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在教學中以理論教學為主,與現實情況存在差距,很難將農耕文化契合融入課程內容,講好中國農耕文化故事。
此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批農村青年人口離開農村到城市謀生,人口流失加劇,農村“空心化”愈加嚴重。許多大學生更傾向于追求現代科技、商業以及時尚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許多傳統民間藝術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聯系逐漸減少,導致青年大學生對這些藝術形式感到陌生。這種文化隔閡使得他們對傳統民間藝術難以產生共鳴和興趣。盡管很多傳統民間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但仍難以吸引青年大學生群體,他們也大都不了解其所具有的文化價值。這種文化價值認同的差異導致大學生對農耕文化的興趣和關注度較低。民間傳統藝術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逐漸被取代甚至面臨消失,傳統技藝的內生動力不足,很多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
1.2 傳統認知的桎梏,鄉村建設主體缺失
傳統觀念認為農學類專業不夠“高大上”,缺乏吸引力。從高考志愿專業選擇上,相較于近些年熱門的計算機、人工智能、教育師范類等專業,農學類專業報考熱度一直不高,普遍認為農學類專業就業前景有限、工作環境艱苦等。當代大學生在城市接受過高等教育之后,帶來的思想觀念的變化、眼界的開拓、見識的增長,對比鄉村基礎設施不夠健全、文化生活相對匱乏、思想觀念落后,這種反差使得在畢業之后只有少數大學生愿意回到家鄉。很多大學生還是將農村與落后、土氣、艱苦等聯系起來。另外,農村缺乏理想的工作生活條件和良好的創業環境,青年大學生畢業后大多選擇在城市找工作而不愿回到農村。此外,整個社會傳統價值觀體系普遍認為,高校畢業生在未來規劃中應該選擇走向城市,留在城市;返鄉工作或者生活與傳統社會層面的價值判斷相悖,代表著“成就缺乏”“毫無建樹”?;谶@樣的傳統認知,高校畢業生在自己職業規劃中,把“到農村去”這一考慮放在最后,甚至把“到農村去”這一選項排除在外。
1.3 農耕文化發展方式有局限性,內生動力不足
城鎮化、過度開發的商業化加速了古村落文化的瓦解和空間的消失,民眾對古村落的文化認同和歷史記憶逐漸消失在已漸趨碎片化的傳統居住空間景觀之中[1]。千村一面,沒有突出各自特色。鄉村沒有了地域風貌、民族特點。傳統村落喪失了本身所應有的鄉風、鄉韻、鄉愁。新一代的青少年大多缺乏對傳統村落的了解,導致文化傳承出現斷層。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一方面農民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始發掘到商機,農業經濟與虛擬經濟結合,“互聯網+農業”成為鄉村振興經濟增長點。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土地細碎化問題也限制了土地的有效利用,農戶出售的都是各自田地中少量的初級農產品,在應季豐收時大多數農戶選擇賣給統一收購商,大多數農民僅靠土地收入難有上漲。大學生返鄉無業可就,即使有意愿返鄉創業選擇成為新農人,也面臨著不懂農業技術和農業經營管理、缺乏資金支持等問題。
2 農耕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價值探究
2.1 農耕文化融入教育的歷史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農村是我國文明的發源地,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碧諟Y明在《讀山海經》(其一)寫道:“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明代詩人徐勃有詩說:“半塌暮云推臥枕,一犁春雨挾書耕?!庇纱瞬浑y看出,“耕”“讀”在農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耕”是生產勞動、生存之本,是古時人民賴以生存的方式;“讀”則往往被視為社會晉升的途徑,特別是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農家子弟普遍夢想通過耕讀結合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進而改變命運。在耕讀教育中,“耕”與“讀”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勞動實踐與理論教育的有機統一。“耕”作為勞動實踐,為“讀”提供了實踐基礎和現實情境,“讀”作為知識學習和文化教育的手段,可以為“耕”提供必要的指導[2]。由此可見,耕讀教育與千百年來眾多讀書人的教育息息相關,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血脈之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內容。將農耕文化這一豐富的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教育,有利于展示農耕文化的發展脈絡,激活世代傳承的文化記憶,喚醒青年大學生內心深處的鄉愁。讓青年更加明晰“根從哪里來”,理解農耕文明的“根”和“魂”。
2.2 農耕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契合鄉村振興現實需求
農耕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不應僅僅停留在過去,要隨著時代的需要而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多個文件強調了要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加強對農耕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除了一些涉農高校外,高校課程體系中對農耕文化涉及不多,更多是從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等角度及相關內容進行融入課程建設。對農耕文化蘊含的文化意蘊以及農耕文化遺產的價值在整個高校課程體系中的重視不夠,因此,只有真正將農耕文化融入課程教學,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到農耕文化,領悟其中蘊含的思想內涵,激起對農耕文化的價值認同,才能增強文化自信和自豪感,進而使大學生在未來職業選擇上愿意扎根農村、扎根基層。
2.3 農耕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是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重要途徑
如何解決鄉村人才困境,造就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青年人才,是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當務之急。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高校課程將農耕文化和鄉村振興的召喚緊密融合起來顯得尤為重要。課程教學中要結合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現狀,提高學生對農業現代化的認知和理解。高校教師應不斷創新課堂教學形式,借助網絡平臺這一工具提升教學效果,改變傳統農村在年輕人心目中的根深蒂固的印象。高校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例如抖音、微博等自媒體平臺上呈現的新農村發展形態,改變傳統農村生活在大學生心中的刻板印象。讓屏幕前更多的年輕人看到重返田間地頭的可能性與可行性,重新拾起中國人的躬耕精神和鄉愁情結,以真情實感增強他們建設美好家鄉的使命感、責任感,從而把鄉村振興落到實處[3]。
3 農耕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徑探索
3.1 挖掘農耕文化資源時代內涵,融入當代價值
高校要“立足傳統,面向現代”,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梢愿鶕嶋H情況,在課程中融入不同地區農耕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風情、傳統村落、傳統技藝等鄉土文化資源。讓學生體驗到不同地域農耕文化形態多樣,要結合本地特色,依托本地資源,發揮好農耕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力量。例如在中國傳統節日期間,各地的民俗活動在網絡媒體中不斷掀起熱潮,廟會祭祀、地方戲曲、傳統游神等各種民俗活動活躍在鄉村各地,充分展現了農耕文化的在地性特征。要將傳統農耕文化的區域屬性挖掘出來,融合時代特征,激發高校學生探索自身家鄉文化特色的興趣,挖掘地方民族文化資源,基于鄉村真實的農耕生活傳承創新鄉村文化,發揮高校學生主體的文化自覺和創新能力,協同參與到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來。例如將非遺表演藝術、技藝作品、民俗活動帶進高校課堂,將課堂作為展示窗口,更好地發揮示范作用,振興鄉村非遺,真正做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3.2 破解“孤島”困境,秉持大教學觀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不僅思政課如此,整個高校教育都應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拓展教學空間。
要改革現有的傳統課堂教育模式??梢詫⑥r耕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探索“耕”和“讀”的結合新模式,進一步豐富課堂內容,重構高等教育中的耕讀教育模式。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善用社會大課堂,推動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斷完善農耕文化的實踐教學,帶領學生走到農村,走進田間地頭。要將課堂搬向廣闊的田野,在田間地頭開展農耕教育,讓學生通過直觀鮮活的形式深化對當下新農村形態的認識。高校要積極利用各種實踐活動,例如,百千萬工程、三下鄉、多彩鄉村等,讓學生投身到鄉村生活之中,在鄉村實踐中歷練,在社會大課堂中深刻理解感受農耕文化的內涵和當代價值,激發傳承發展農耕文明這一傳統文化的底氣和自信,真正將論文書寫在中國大地上。
3.3 健全農耕文化教學系統,提升高校教師素養
高??梢苑e極利用校內外合作資源,構建優質的耕讀教育實踐基地,推動耕讀教育與思政教育、勞動教育以及專業教育同向同行、融合支撐;考慮自身學科特色和辦學優勢,形成個性化的耕讀教育實施方案;加強規范引領,在耕讀教育教學體系及線上資源建設上高校還需要不斷完善,在課程建設上可以加強課程中與農耕文化相關的優質示范課程建設;不斷豐富和優化數字化耕讀教育教學體系,例如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增強學生真實體驗感;完善農耕文化師資培訓計劃,開發優質的農耕文化課程案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為高校教師提供系統、專業的培訓。
高校教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中起著基礎性的推動作用,要持續向學生傳遞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引導學生認識到農耕文化的重要性和價值,激發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高校教師要不斷優化自身知識結構,增加知識儲備,不斷挖掘農耕文化獨特的文化特征與時代價值,探索農耕文化的形成過程、發展變遷、未來走向,從思想、藝術、道德等不同內容維度,闡釋農耕文化的內涵意義、價值取向、審美標準[4]。
4 結語
農耕文化承載著幾千年華夏文明的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碼,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根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將農耕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建設有助于挖掘農耕文化的時代價值,助推探索農耕文化與高校教育相融合,有助于青年大學生厚植愛農情懷,推動農耕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培育鄉村振興人才。
引用
[1] 齊驥.鄉村文化振興如何喚醒鄉土記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21:28.
[2] 劉知宜,劉詩麟.將傳統“耕讀”理念融入現代教育[N].農民日報,2024-03-21(008).
[3] 余俊雯.《種地吧》:標新立異里的真誠,野蠻生長中的困窘[N].文匯報,2023-3-1(10).
[4] 朱信凱.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N].學習時報,2023-7-7(A6).
作者簡介:于利飛(1992—),女,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就職于廣東培正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