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階段是幼兒學習興趣培養和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教師可以在這一時期培養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幼兒持續且深入地進行沉浸式學習。單一的閱讀方式會使幼兒產生厭煩情緒,因此,教師必須激發幼兒對閱讀的興趣,使他們從“閱讀”轉變為“悅讀”,從而有效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
教師需要持續開展閱讀教學活動,豐富閱讀課堂的形式,以更有效地激發幼兒參與閱讀活動的熱情,從而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文章探討了提升3~6歲幼兒閱讀素養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一、打造多元化學習空間,制定閱讀公約
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能夠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促使幼兒主動投入閱讀活動中。班級圖書館作為幼兒閱讀的重要場所,其環境設計必須考慮安靜性、便利性和舒適性等因素,應充分支持幼兒的閱讀行為。教師要制定閱讀公約,以維持秩序。同時,為滿足不同幼兒的閱讀習慣和狀態,空間規劃應兼顧整體開放性與個體私密性,打造兼顧集體學習與個人學習的多元化學習空間。
(一)設置公共閱讀區域
為了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教師可以在教室內規劃一個區域作為圖書館。該區域應配備書柜,以存放各類圖書資料,確保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同時,書柜和公共閱讀區域的裝飾應以繪本元素為主。以筆者所在班級為例,在專屬的閱讀區,書柜上整齊地擺放著繪本、畫報等多元化的閱讀材料,可以滿足不同幼兒的閱讀需求。此外,柜體上還粘貼著幼兒閱讀的照片和一系列展報,這不僅展示了幼兒的閱讀成果,還激勵著他們繼續深入閱讀。幼兒可以每天在公共閱讀區域自主地進行閱讀和學習,這種自由、輕松的閱讀氛圍有助于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二)設置私密閱讀區域
除了設置公共閱讀區域,教師還應精心規劃教室的剩余空間,用紙板等材料巧妙圍合,打造一個半封閉式的閱讀區域。在此區域內,教師可以放置閱讀的桌位,并鋪設柔軟的地毯,安裝柔和的臺燈,確保閱讀環境的光線適宜。這一設計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專屬的私密空間,滿足他們尋求獨處的閱讀需求,方便他們隨時更換書籍,從而營造安全、舒適的閱讀環境。
(三)制定圖書閱讀公約
幼兒只有親自參與規則制定的過程,才能認識到閱讀規則的重要性,進而形成對集體規則的認同感,并有意識地遵守這些規則。教師應組織專門的活動,與幼兒共同探討閱讀規則的具體內容。雖然幼兒不能完全理解規則制定的深層必要性,但在集體行為的正面影響下,他們能夠逐漸樹立閱讀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通過集體討論,筆者與班級幼兒共同制定了以下閱讀規則。第一,輕拿輕放,認真看書,看完一頁再翻下一頁;第二,保持安靜,仔細看書,小嘴巴閉起來;第三,愛護書籍,不要撕書;第四,如果書有破損,應及時告訴教師;第五,閱讀結束后,要把書籍放回原位。
二、開展多種閱讀活動,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
(一)借助數字化平臺,提供多種閱讀途徑
在線讀書平臺的興起豐富了幼兒的閱讀方式,使閱讀過程更加直觀生動,可以有效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由于幼兒的識字能力較弱,他們在閱讀圖書中的文字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可以應用聽書軟件,為幼兒提供閱讀支持。在聽書平臺上,豐富有趣的故事搭配著生動的背景引導音,不僅能夠在閱讀啟蒙階段激發幼兒的閱讀熱情,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繪本資源不足的問題。
(二)開展角色扮演游戲,調動幼兒閱讀的積極性
幼兒天性活潑好動,相較于靜態的閱讀與學習模式,他們更喜歡在游戲互動中汲取知識和閱讀體驗。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育時,應避免采用靜態和呆板的教學方式。幼兒對故事類的圖書具有濃厚興趣,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開展角色扮演游戲。比如,在幼兒完成閱讀后,教師可以讓幼兒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完整地演繹故事情節,從而激發其對閱讀內容的探究興趣,調動他們的閱讀積極性。
(三)借助故事復述法,提高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
對于幼兒而言,與教師、家長、同伴進行閱讀交流尤為重要,這種交流有助于幼兒體會閱讀的深層價值。故事復述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幼兒閱讀教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通過故事復述,幼兒能夠回顧和評價所閱讀的書籍,并在他人的認可和贊揚中獲得正面激勵,激發對閱讀的興趣。因此,在幼兒園的教育環境中,教師應將閱讀交流納入常規活動,為幼兒搭建分享閱讀書籍和心得的平臺。在此過程中,幼兒可以通過復述的方式向同伴講述故事,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進一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三、繪本閱讀結合繪畫教學,合作創編故事
繪本創編的過程涵蓋了幼兒對故事的構思、文字與畫面的融合、版面設計的規劃。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幼兒在文學創作、藝術表達、實踐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為了培養幼兒的合作創編能力,教師應將合作繪畫創編故事的活動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區域游戲等緊密結合。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將幼兒園的環境資源、實踐活動及課程內容等,與幼兒合作繪畫創編故事的活動相結合,以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與創新能力。
(一)引導幼兒根據環境資源合作創編
教師應營造有益于幼兒進行合作繪畫與故事創編的環境。比如,在圖書區增設小舞臺。首先,鼓勵幼兒根據繪本內容進行表演,引導其進行故事創編或續編,從而提高他們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其次,提供畫板、彩筆、紙張等繪畫工具,引導幼兒通過繪畫的方式展現故事后續的情節;最后,投放各類動物和人物形象玩偶,鼓勵幼兒自主創作繪本。
另外,當幼兒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瓶頸時,教師應及時介入,引導他們與同伴進行交流、溝通。例如,針對部分幼兒對環境缺乏細致觀察或不愿與同伴分享個人見聞的情況,教師應鼓勵幼兒與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將觀察到的內容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以確保故事的續編內容既充實又富有想象力。
(二)利用多媒體資源輔助幼兒合作創編
為了優化幼兒的學習體驗,教師應依據幼兒的年齡特征,精心挑選相應的照片、兒歌及動畫資源。這些資源不僅能幫助幼兒獲取新知識,還能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例如,貝瓦兒歌系列中的啟蒙繪本劇,內容淺顯易懂且充滿童趣。其中,《小怪獸也刷牙》旨在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好大的蘋果》強調合作游戲的重要性;《猜猜我有多愛你》則教導幼兒珍惜親情。對于部分創作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兒歌的方式加深他們的理解和記憶,進而輔助其進行繪畫和故事創編。
(三)游戲與實踐結合
教師在開展繪本閱讀活動時,可以巧妙運用游戲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繪本內容,并進行創意改編。以《小豬變形記》這一繪本為例,恰逢六一兒童節,為了豐富活動內容,筆者建議將繪本改編為故事劇進行表演。由于該繪本角色的數量有限,無法確保每個幼兒都能獲得角色,筆者提出對繪本進行創新性改編。首先,鼓勵幼兒根據故事情節補充角色,并繪制這些角色的形象;其次,提供所需要的材料,引導幼兒親自動手制作角色面具和服裝;最后,組織幼兒進行整體排練和表演,確保每個角色都能得到生動呈現。通過這一系列的閱讀、繪畫和表演活動,幼兒對繪本中的語言表達方式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四、親子共讀,激發幼兒繪本閱讀的興趣
幼兒園開展親子共讀活動,能夠為家長打開幼兒教育的大門。為增強教育效果,家長要營造積極向上的親子共讀氛圍。教師要鼓勵家長改造家庭空間,打造親子閱讀區,以擴大閱讀空間。在親子閱讀區,幼兒可以與家人一同閱讀繪本,享受親子共讀的溫馨時光。
為營造書香家庭環境,提高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家長應定期為幼兒選購適齡繪本,并在每日固定時段與孩子共同閱讀。在睡前,家長可以講述溫馨的故事,以增進情感;在幼兒玩耍時,家長可以鼓勵幼兒為每個玩具編故事,以激發其創造力和表達能力。親子共讀可以營造充滿書香氣息的家庭氛圍,從而提高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
結語
兒童承載著國家的希望與未來。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注重提高閱讀活動的質量,在學前階段全面培養幼兒的多項能力。同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家長掌握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以親子共讀為橋梁,加強親子間的情感交流,進而提高家庭教育的整體水平。要整合家長、幼兒園和社區的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幼兒閱讀教學活動,這可以拓寬幼兒的視野,使幼兒在閱讀中體驗快樂,在親子互動中實現成長。
(作者單位:
常州鐘樓區北港街道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