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讓這種興趣成為他們持續學習的動力源泉。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教師應保持先進的教學思維,靈活地應用新型教學方法,將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要求落到實處。
一、新課標背景下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學科產生濃厚興趣時,他們的內在學習動力會被充分激發,他們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探析中,并取得更佳的學習效果。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順利完成了解、掌握、深化和應用知識的任務。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是一門需要邏輯思維、抽象思維、推理思維和建模思維的學科,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在面對基礎運算、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和代數等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對應的思維能力來解決它們。
(三)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顯著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鼓勵、取得進步時,他們將擁有更強的課堂代入感、學習參與感和知識獲得感。這種積極的體驗有助于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并形成良性循環,從而保障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深度思考的常態化。
二、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理念滯后,學生主體性不突出
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仍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采取“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教學模式,即教師是課堂的絕對主導角色,學生則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種落后的教育觀念會削弱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不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會阻礙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氛圍不活躍
教學方法單一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大問題。這通常表現為照本宣科、填鴨式灌輸和題海戰術等教學手段的過度使用。這些方法雖具有一定作用,但其本質上都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照本宣科的方法限制了學生的數學視野,使他們容易陷入教條式學習;填鴨式灌輸忽略了學生間的差異,造成學習效果的不均衡;題海戰術則通過大量重復性習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使數學學習變得枯燥乏味,進而影響課堂氛圍的活躍程度。
(三)教學評價體系缺失,回顧反思不易
教學評價體系的缺失主要表現在評價主體的單一、評價目標的不明確和評價過程的缺失上。部分教師往往過分強調結果性評價,忽視了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性。這種“唯成績論”的做法導致學生只關注最終的成績,忽視了對學習過程的反思和總結,難以真正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能力。
三、新課標背景下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策略
(一)秉持生本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應秉持生本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和在學習中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發揮好輔助和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并進行知識探析,同時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基于此,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讓學生對知識形成初步理解,并積極開展師生互動,及時根據學生的反饋動態調整教學方法,讓學生始終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從而培養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筆者預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相關知識點,為后續的師生互動奠定基礎。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依托教材內容向學生提出了相關問題:“大猴子有13個桃子,它送了9個桃子給小猴子,那么它還剩下多少個桃子?”以檢驗學生的預習效果。學生通過預習能夠提出多種計算方法,包括“13-3-6=4(個)”“10-9+3=4(個)”“13-9=4(個)”等。筆者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了解到學生在思考計算步驟的簡便性后,更傾向于第三種計算方法。在引導學生參與“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運算過程中,筆者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也提高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直觀呈現數學知識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視聽資源的廣泛應用,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由于可以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而備受教師青睞。這些設備具備傳統教學模式所沒有的優勢,包括視聽結合、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和圖文并茂等。其能夠將教材中原本單一、有限和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動態、拓展和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在調動學生多重感官的同時,從橫向維度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接觸到更為豐富多彩的數學知識。基于此,教師應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為學生打造一個多元動態、內容豐富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認識圖形(二)”時,筆者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講解圖形的動態視頻。然后,筆者通過圖片展示與文字闡述相結合的方式,直觀形象地展示了相應的圖形,包括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等,加深了學生對圖形的認識。為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并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筆者還利用教具引導學生在桌面上按照教具的輪廓繪制出標準的圖形,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為學生更好地探析平面幾何和立體幾何等數學知識奠定了基礎。
(三)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引導學生互學互鑒
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策略,其核心在于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進行自我反思與總結的平臺,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查漏補缺與鞏固提高。基于此,教師應構建一個以學生自評為基礎、互相評價為輔助、教師總評為支撐的“三位一體”評價體系,從而凸顯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另外,教師還應處理好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之間的關系,在評價過程中給予學生肯定與贊賞,引導學生在多元評價和互學互鑒中提高數學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00以內數的認識”時,筆者綜合分析了學生的客觀數學水平、主觀意愿和興趣愛好,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形成“梯次配置,氛圍和諧”的基本態勢,為“三位一體”評價體系的構建奠定了組織架構基礎。由于學生在數學學習水平上的差異性和梯度性,筆者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探究任務——“基礎理解型”“發展應用型”和“創新發散型”,并鼓勵學生根據各自實際情況選擇相應難度的任務,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協作探究能力,深入探析知識。任務的選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學生完成相應梯度的任務之后,筆者會引導他們挑戰更高難度的任務,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并在過程中培養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然后,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和互學互鑒,分享彼此的學習成果與經驗教訓,并在討論中完成自評與互評。筆者通過動態巡視的方式,對學生的自評與互評進行了過程性評價,并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成果等予以充分的認可和由衷的贊賞,肯定了學生的成就,指出了學生的不足,并提供了具體且科學的方法指導,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指明了方向。
(四)滲透實際生活元素,引起學生共鳴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基礎性強且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這為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供了有利條件。學生可以基于日常生活經驗進行聯想,進而產生共鳴,這有助于減少他們對新知識學習的恐懼感。在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形成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意識。因此,教師應采用語言描述、情境設置和實例引入等方式,將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和數學中的生活元素,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知識遷移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時,筆者采用了語言陳述的方式,為學生創設了生活化的情境:“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算數問題,其中100以內的加減法最為常見,本節課所學知識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我們一起探索吧。”筆者在教學中融入了生活實例,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思考:“大型公共汽車有40個座位,小型公共汽車有30個座位,那么兩種類型的公共汽車一共有多少個座位?”學生聯想生活中自己的乘車經歷,并結合該課的數學知識,根據題意列出了算式“40+30=70(個)”。為了進一步鞏固知識,筆者還布置了貼近生活的應用題:“小明在收集動畫卡片時,第一次收集了30張,第二次收集了20張,那么兩次一共收集了多少張?”該問題還可以變換形式:“小明收集了兩次動畫卡片,總共收集了50張,第一次收集了30張,那么第二次收集了多少張?”在生活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積極地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了相關問題。
(五)融入趣味教學游戲,落實寓教于樂理念
小學低段學生年齡較小,活潑好動,他們喜歡趣味化的課堂氛圍與游戲化的學習方法,這一心理特征為教師提供了利用趣味游戲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現實依據。通過游戲化的學習方式,學生能夠在玩耍的同時進行學習和思考,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因此,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選擇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趣味游戲,以實現新課標下寓教于樂的目標,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人民幣”時,筆者設計了角色扮演類的趣味游戲。首先,筆者向學生簡要介紹了游戲的情景、角色選擇、對話內容和情節發展等,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探索的興趣。接著,筆者創設了“超市購物”的情境,引導學生扮演售貨員、顧客和旁白解說員等角色,讓學生通過商品價格、購買數量、種類和總價等數據,在模擬購物的情景中熟悉貨幣單位“元、角、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人民幣樣式和幣值的理解,還在交流中提高了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學會了使用禮貌用語,達到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種趣味數學游戲的參與,學生能夠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證明了游戲化教學在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結語
在新課標背景下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不僅是順應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趨勢的必然選擇,還是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的重要舉措。因此,教師應摒棄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思維,增強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秉持寓教于樂的理念,引導學生在生活化、游戲化、可視化的課堂環境中高效學習,為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和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單位:新沂市墨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