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教學的核心目標不僅在于傳授科學知識,還在于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這就要求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生活化資源的運用,積極推行生活化教學策略,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教學資源,同時帶領學生走進生活,探秘科學的奧秘,為小學科學教學的生活化實踐創造有利條件。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拉近學生與科學的距離,使學生發現并感受科學的神奇魅力,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及探究精神,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鑒于此,小學科學教師要樹立科學生活化教學的理念,不斷探索科學與學生生活相融合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科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文章從運用生活中的資源、模擬生活化的教學環境、組織課外活動和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科學四個方面,闡述了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運用生活中的資源
生活資源是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的重要補充,它能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有效拉近學生與科學的距離,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熱情。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從生活中搜集并加工素材,以充實課堂教學內容,確保教學效率穩步
提高。
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五節“里面是怎樣連接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家中電器的控制線路,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了解電路的基本構造。教學片段如下。
教師:“你們平時是如何控制家中的各種電器的呢?”
學生:“通常是通過遙控器或開關。”
教師:“你們知道這些電器背后的線路是如何安排的嗎?”
學生:“不太清楚,可能有一個復雜的系統吧?!?/p>
教師:“其實,每一種電器的控制線路都有其獨特之處。今天,我們就以空調為例,請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要控制家里的空調,你會如何設計線路呢?”
學生:“首先需要一個電源插座,然后通過電線連接到空調的位置?!?/p>
教師:“很好,那你能進一步想象這條線路的走向嗎?”
學生:“我想應該從電源插座出發,沿著墻角或地板走線,最終到達空調的位置?!?/p>
教師:“非常棒!那如果要控制電視機,線路該如何設計?”
學生:“應該會從電視墻出發,沿著墻角或裝飾線走,最終到達電視機的位置?!?/p>
教師:“很好!那么我們在設計這些線路時,還需要考慮哪些安全問題呢?”
學生:“要確保電線不會裸露在外,以防引發危險。”
在學生初步了解家中電路線路的連接方式及電路知識原理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分組設計一種實用的電路連接方式(圖1),并在班級進行展示交流。
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貼近學生生活,能激發學生的動手實踐欲望,還能有效充實課堂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提高科學實踐能力。
二、模擬生活化的教學環境
受教學條件的限制,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時難以直接將學生帶入現實生活開展科學探究。然而,當教學內容需要生活化的場景來輔助學生學習和理解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創造力,結合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精心設計并在課堂上模擬出一個生活化的教學環境,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樣的環境不僅能使教學內容更加真實、生動,充滿生活氣息,還能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節“給動物建個‘家’”時,教師可以在教室內布置幾個小動物的模型,如蚯蚓、兔子、螞蟻等,并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這些小動物的生活習性的視頻,接著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各組通過觀察和討論為這些小動物設計并制作一個適合它們生活的“家”。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觀察和了解這些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如有一組學生給小兔子設計了一個“家”,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教學片段如下。
教師:“你們為小兔子設計的‘家’是什么樣的?”
學生:“我們為小兔子準備了一個鐵絲籠子,里面鋪上了柔軟的墊子供它休息,同時可以防止小兔子得腳皮炎?!?/p>
教師:“非常好!那你們在給小兔子準備這個‘家’的過程中,結合生活中的觀察和視頻資料,發現小兔子喜歡吃什么?”
學生:“我們發現小兔子愛吃胡蘿卜、白菜等。”
教師:“很好!那通過觀察,你們還發現小兔子有哪些生活習性呢?”
學生:“小兔子是食草性動物,喜歡干凈的環境,感官敏感。它們白天比較安靜,晚上比較活躍,還喜歡打洞。”
通過模擬生活化的教學環境,學生在教室內就能體驗到接近真實的生活場景,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
三、組織課外活動探索生活中的科學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雖然學生的學習負擔普遍減輕,教師的教育教學也從單一的灌輸理論知識轉向促進學生智能與素養的雙重發展,但是課堂的時間和空間有限,教師難以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相關要求。針對這一情況,小學科學教師要緊密結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與時代的發展趨勢,在科學教學中通過開展課外活動來彌補課堂教學時間和容量的不足,引導學生通過多樣化的活動觀察生活,探索科學奧秘。
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節“觀察一棵植物”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觀察身邊的花草樹木,近距離地接觸和了解那些平時被自己忽略、既熟悉又陌生的自然之美,如在學校操場上觀察小草的根、莖、葉和小草在初春是怎樣破土而出的(圖2)。通過這樣的觀察,學生不僅能直觀地了解身邊的常見植物,還能拉近與大自然的距離,從而提升科學素養,增強環保意識。
再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如研究水瓢為何能浮在水面上(圖3)。通過觀察,學生發現水瓢正放在水面時瓢不會沉,因為浮力大于重力。而倒放時,由于重心高,瓢容易翻倒,水進入瓢內后重力增大,導致浮力小于重力,瓢會下沉或傾斜。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太陽的運動規律(務必提醒學生不要直視太陽,避免傷害眼睛)。學生可以在操場上利用太陽辨別方向,感受太陽不同時間段的溫度及方位變化。學生觀察后發現太陽早晨從東方升起、中午在正南、傍晚從西方落下(圖4)。學生通過觀察和感受還能發現中午最熱、早上溫度最低的特點。這樣的觀察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還能讓學生初步認識宇宙的奧秘。
此外,為了豐富學生的課外科學探索活動,學??梢耘e辦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如科學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和發明創造展示等,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教師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的同時,可以對活動進行科學分類,如物理、化學、生物等,以便學生能依據自己的興趣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中。這些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還能讓學生在研究、使用和探索的過程中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為學生創造在生活中體驗科學的機會
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科學,是實現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鑒于小學生年齡小、基礎知識有限、認知能力尚待提高,他們對生活的關注和理解相對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小學科學教師需要與學校、家長密切溝通,共同為學生創造在生活中體驗科學的機會,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生活,融入生活,探究生活中的科學奧秘,使學生在熱愛生活的同時,對科學產生濃厚且持久的興趣。
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節“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教學條件,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觀察油菜花的盛開、莊稼的發芽等自然現象,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力量。此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定期組織郊游活動,讓學生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發現不同植物的差別,從而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科學的熱情。
學校還可以舉辦生活能手大賽,鼓勵學生進行發明創造,如制作簡易凈水器、改造廢棄物品等,并由教師根據參賽者的表現,從科學原理、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和打分。這不僅能鍛煉小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豐富他們的生活體驗,加深他們對生活的理解。
結語
在實施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緊密結合生活實際和學生的學習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組織豐富的科學探索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探究問題,感受科學的獨特樂趣與魅力。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推動小學科學教學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鎮原縣南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