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主陣地。江西未來產業應聚焦產業集聚、技術引領、主體創新、優化布局四大發展模式,并充分借鑒先行省市發展未來產業的成功經驗。同時,還需圍繞人工智能、未來材料、智能制造、生物醫藥、航空制造、新型儲能六大重點賽道,立足江西現有產業基礎,培育未來產業發展新動能,構建體現江西特色和優勢的新質生產力布局。推動未來產業創新引領江西高質量發展,可以從加快謀劃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培育壯大企業主體、豐富應用場景、優化支撐體系五個方面探索和優化。
關鍵詞:未來產業;新質生產力;生產力布局
中圖分類號:F127;F1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7544(2024)05-0005-09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時強調,要找準定位、明確方向,整合資源、精準發力,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積極部署未來產業,努力構建體現江西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江西省委十五屆五次全會明確提出積極部署未來產業,為加快江西新質生產力布局指明了基本方向。對此,江西應聚焦未來產業重點模式、重點賽道、重點任務,構建體現江西特色和優勢的新質生產力布局,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聚焦重點模式,充分借鑒先行省市發展未來產業的成功經驗
(一)產業集聚發展模式
該模式主要基于地方產業的現有基礎和優勢潛力,制定未來產業集群培育行動計劃,積極發展高潛能未來產業,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未來產業集群,以產業集群推動未來產業發展。山東省加快打造濰坊市元宇宙產業集群等15個省級未來產業集群,推動各市加大未來產業集群支持力度,完善政策配套,集聚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資源,形成特色明顯、錯位發展的未來產業集群格局。廣東省細化未來產業行動計劃,將未來產業集群細化為未來材料、未來綠色低碳、未來生命健康、未來智能裝備和未來電子信息五個方面,并分別出臺相關政策文件。以未來材料產業集群行動計劃為例,提出在仿生智能、超導等領域加強技術源頭創新、構建成果轉化體系,促使廣東省未來材料產業集群的發展方向更明、路徑更清。
(二)技術引領發展模式
該模式聚焦未來產業領域技術突破與發展,大力推進前沿技術基礎研究,支持未來產業概念驗證,鼓勵建設創新應用實驗室和未來場景應用實驗室,以技術引領推動未來產業發展。江蘇省聚焦類腦智能、量子模擬、合成生物等10個基礎領域,重點支持前沿類、探索類和攀登類項目,周期內按年度撥付項目經費,并開展項目中期進展評估,評估結果將影響項目后續資助情況。湖北省通過組建喻越概念驗證中心,設立專項基金推動未來技術孵化,入選首期的驗證項目可以獲得最低30萬元、最高50萬元的資金支持。杭州市通過開展未來技術概念驗證賽的方式推動技術研究,吸引了眾多投資人、創業者和研究人員。成都市組織申報建設創新和未來場景應用實驗室,同時創立新經濟產業基金項目儲備庫,獲評的實驗室項目將優先進入儲備庫,可獲得最高200萬元的直投支持,實驗室在實驗期滿、驗收評審通過后還可獲得審計認定的實際項目成本的15%經費支持,最高可達200萬元。
(三)主體創新發展模式
該模式圍繞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通過創新聯合體、專家委員會等多主體組織形式,匯聚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力資源,構建政產學研用融合體系,以主體創新推動未來產業發展。江蘇省大力支持第三代半導體、類腦智能、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領域組建創新聯合體,根據牽頭單位性質,將創新聯合體區分為平臺支撐和企業引領兩種組建方式,并在優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金融支持、省地協同推動等方面出臺一系列具體支持措施。上海市匯聚行業專家資源,聚焦先進核能、新型儲能、腦機接口等分別成立未來產業行業專家委員會;聚焦投資領域,匯集國內知名天使、PE、VC等各類科技創新投資參與主體,組建未來產業投資專家委員會。
(四)優化布局發展模式
該模式立足地方產業生態,明確未來產業發展重點及細分領域,科學部署產業空間,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強化協同共促,以優化布局推動未來產業發展。北京市明確未來產業中的六大領域作為發展重點,明確海淀、房山、經開區等區域的未來產業布局,如經開區面向量子信息、元宇宙、氫能等20個細分領域,重點部署17個產業。深圳市將“飛地經濟”模式拓展,聚焦未來產業中的新材料等領域,在哈爾濱市、汕尾市等多地建設園區,通過“總部研發+基地生產”鏈條,實現未來產業協同發展。
二、聚焦重點賽道,構建體現江西特色和優勢的新質生產力布局
(一)聚焦人工智能賽道,培育未來信息產業新動能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實現快速增長,在技術創新、應用生態等方面躋身全球前列。2013年至2023年9月,全球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累計129萬件,我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占全球64%,位列世界第一。目前,國內相關核心產業已達5000億元規模,智能工廠及數字化車間建設數近萬個,行業企業近4500家。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將極大促進生產標準化、自動化、模塊化的提升,并賦能更多行業應用。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顯示,到2025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超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5萬億元。
江西積極布局人工智能領域,出臺《關于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發展的若干措施》,成立江西省人工智能產業聯盟、江西省人工智能學會,省內相關高校加大人工智能研究力度,南昌大學、華東交通大學等院校先后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智能醫療系統、工業物聯網系統及應用領域等開展研究。下一步江西應圍繞人工智能產業化、技術應用融合化、戰略布局前沿化,優化人工智能產業布局,明確產業定位,以南昌市、上饒市、吉安市等地為重點,推動形成南昌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上饒人工智能算力支持中心,吉安人工智能技術轉化集聚區等,支持南昌市、贛州市、九江市、上饒市和宜春市等地加快建設發展數據中心,形成“一核引領、多點支撐”的人工智能發展格局。
(二)聚焦稀土功能、高性能金屬材料賽道,培育未來材料產業新動能
未來材料產業作為上游工業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也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點所在。當前我國積極推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戰略,給新材料市場帶來了巨大拉動作用,加之其他相關新興產業如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飛速發展,未來材料的戰略地位逐漸顯現。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2023年1月至9月,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超過5萬億元,保持兩位數增長,未來新材料產業進入發展加速期。預計到2025年,我國未來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將達到10萬億元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3.5%;到2030年,我國對未來新材料的戰略需求將更加凸顯。
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金屬材料是未來新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西具有良好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江西擁有豐富的有色金屬資源,已形成礦山采選、分離、冶煉、深加工及應用、資源回收利用等較為完整的稀土產業體系,且在開采、冶煉等上游環節技術處于全球領先地位,擁有世界上唯一可實現元素全分離的冶煉分離生產線及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國家稀土功能創新中心等重要協同創新平臺。下一步江西應積極支持贛州高新區、贛州經開區、龍南經開區組團,打造以“一核兩區”為重點的稀土永磁電機產業集群。積極發展鎢基新材料,打造贛州市、九江市為核心的鎢產業集群。引導鷹潭市打造高性能銅合金材料產業集群,打造全國銅基新材料重要基地。支持南昌市聚焦特種金屬材料、有色金屬材料以及化學新材料等細分領域發力,拉長增厚新材料產業鏈條,打造硬質合金材料、環保建材金屬新材料等產業集群。
(三)聚焦智能制造系統集成賽道,培育未來制造產業新動能
智能制造是未來工業的發展趨勢,將徹底改變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隨著國家政策支持以及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我國智能制造業產值規模將保持持續增長態勢,智能制造產業體系已初步完成構建,以自動化生產線、智能控制系統、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以及工業機器人等為主要形式。2022年,我國智能制造裝備市場規模超2.68萬億元;智能制造產值規模突破3萬億元,同比增長14.9%。伴隨傳統制造業技術升級和自動化改造的持續推進,以及制造業行業國產產品替代的不斷擴大,作為智能制造的核心,系統集成技術將呈現巨大需求。
江西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智能制造成熟度穩步上升,系統集成技術水平逐步提高,并初步構建“1+3+12”政策體系,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同時,積極發揮標桿企業的引領和輻射作用,牽引帶動同行業其他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截至2023年底已成功培育7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創建了52個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同時全省范圍內已有225家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共同助力推動“江西制造”向“江西智造”的轉型升級。《江西省“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江西省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營業收入將達到700億元。下一步江西應積極引進或培育在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方面具有顯著競爭力的產品供應商、將系統集成商及服務提供商,推動裝備、軟件以及信息技術、數控機床和自動化等領域的企業實現協同創新與共同發展,形成以南昌市、上饒市、吉安市、贛州市、鷹潭市等為重點的智能制造系統發展格局。
(四)聚焦生物醫藥賽道,培育未來健康產業新動能
作為未來健康產業的核心支柱,生物醫藥行業不僅是戰略性新興行業的關鍵一環,更關乎國民福祉和國家安全,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堅實基礎。我國對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給予大力扶持,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生物醫藥行業發展與創新,例如《“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等。“十四五”以來,我國醫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速為9.3%,利潤總額年均增速為11.3%,全行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超20%,基礎研究取得原創性突破,發展基礎更加堅實。
江西高度重視生物醫藥產業,將其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著力打造和扶持,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發展。2023年,江西醫藥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73.28億元,利潤102.22億元,擁有濟民可信集團、仁和集團、青峰醫藥集團、匯仁藥業、華潤江中等一批龍頭企業,形成了進賢醫療器械產業集群、樟樹醫藥產業集群等7個主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下一步江西應堅持聚焦生物醫藥賽道,積極培育未來健康產業新動能。統籌優化產業核心發展區,緊緊圍繞“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中醫藥科創城”目標,集聚創新平臺,引進龍頭企業,構建融合開放、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的中醫藥創新綜合體,加速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加速打造產業中心發展區,以7個主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為重點,加快產業布局調整和空間優化,不斷強化平臺資源引聚能力,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培育提升產業協同發展區,支持各地依托上下游投入產出關系、龍頭企業分支機構布局等,推動醫藥集聚區開展產業鏈共建、共創、共享,最大限度提升江西生物醫藥產業資源要素整體利用率,構建錯位發展格局。
(五)聚焦航空制造賽道,培育未來空間產業新動能
航空制造產業是高端制造業的龍頭,是未來產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領域。近年來,國產客機C919、水陸兩棲飛機AG600等紛紛亮相并交付使用。截至2023年底,中國航空制造產業已申請相關專利數超4.6萬項,約占全球累計申請量31.7%;市場規模已達8200億元,年增長率9.2%。2024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以科技創新推動航空未來產業創新,指明了發展先進高效航空裝備的重點方向。
江西生產了新中國的首架飛機,并同時掌握固定翼飛機和大型旋翼機的研發生產能力。全省擁有航空企事業單位257家,其中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企業2家,航空制造產業2023年總收入突破1680億元,航空制造規模居全國前列。航空產品譜系涵蓋軍民用飛機、機體大部件制造以及通航、無人機等多個領域。2023年,江西C919大飛機機體制造超四分之一份額,交付的20架ARJ21支線客機占該機型全年總交付量的60%。下一步江西應圍繞布局航空技術創新策源地、做旺通航市場、培育低空經濟、發展臨空經濟區、戰略布局新能源飛機產業鏈等,以南昌市、景德鎮市“雙輪驅動”,以吉安市、九江市、宜春市、贛州市等地“多點支撐”,推動形成江西航空制造產業空間布局。
(六)聚焦新型儲能賽道,培育未來能源產業新動能
隨著全球能源體系的深刻變革,能源領域技術的不斷演進,新型儲能產業在當代能源體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其重要性不僅體現在促進能源結構的優化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也是實現能源安全、環境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驅動力,是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不可或缺的戰略支撐。“十四五”期間,國家制定印發了《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新型儲能項目管理規范(暫行)》等文件,在技術發展、市場定位、運行管理等方面強化了政策引導,為新型儲能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截至2023年底,全國范圍內成功建成并投入運營的新型儲能項目累計儲能容量達到了6687萬千瓦時,裝機容量則達到了3139萬千瓦。全國各地相關政策持續加碼,多地加快新型儲能發展,11個省(區)裝機規模超百萬千瓦,新型儲能成為各省市培育經濟新動能的重要抓手。
江西不斷優化能源產業結構,積極推進新型儲能示范應用落地、規范構建全過程管理體系、逐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結合實際制定了《江西省新型儲能發展規劃(2024—2030年)》,全面推動新型儲能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目前江西已經投產新型儲能29座、裝機規模45.7萬千瓦,位居全國第十六位、華中區域第三位。江西鋰礦和稀土資源富集,鋰電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部分儲能產品技術領先,在新型儲能科技創新和產業應用上有一定優勢。下一步江西應統籌規劃宜春、新余兩地鋰電產業,鼓勵在宜春市、上饒市、南昌市、贛州市等新能源項目匯集區域配建儲能設施,鞏固鋰鹽基礎優勢和鋰電關鍵材料行業地位,重點依托“新能源+儲能”發展模式,加快關鍵技術創新突破步伐,支持贛鋒鋰業、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南昌大學等企業、事業單位開展新型儲能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攻關,提升新型儲能技術創新應用。
三、聚焦重點任務,高質量推進江西未來產業發展
(一)加快謀劃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推動未來產業特色化集聚發展
江西應進一步匯聚高端科技資源,推動未來產業特色化集聚發展,加快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努力構建“點—線—面”的發展未來產業布局路徑。一是明確各地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定位方向。圍繞“3+3”未來產業鏈群,充分把握地方經濟、產業和科技發展的特點,明確各地未來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和重點方向,在南昌市爭創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其他各地建立省級先導試驗區,形成各地錯位發展、各具特色的全省未來產業布局。針對“3+3”未來產業鏈群,加快推出未來產業發展政策,明確省內未來產業發展格局,細化未來產業中長期發展任務,提升未來產業發展工作的科學性、執行性,做到一產一策。二是創新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發展模式。在傳統產業集群方式基礎上創新建設網絡協同型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嘗試采用“一中心多平臺”形式,引導具有創新要素關聯但跨空間區域的企業、研發機構等各主體通過創新中心實現網絡化集聚,以推動產業范式從傳統的空間集中轉變為更加靈活的平臺集聚,實現更高效、更廣泛的創新合作與資源共享。發揮平臺在其中的戰略性作用,建立健全平臺數據開放共享的有效機制,促進平臺經濟的產業范式變遷,以平臺驅動為引領,數字化運作為路徑,最終建設網絡協同型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三是提升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開放水平。聚焦國內外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以技術領先程度、市場發展前景為考察重點,深入篩選創新主體和關鍵技術,同時致力于引進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創新型企業,以此推動未來產業的持續創新和發展。積極與國內外其他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開展交流合作,加強雙方在未來產業領域的產業鏈優勢互補、核心技術協同創新、應用市場開發合作,深入對接長三角、粵港澳等未來產業先發地區,加大對江西頭部企業建設科創飛地的支持力度,推動形成更加開放高效的創新生態,探索構建跨區域未來產業協同發展體系。
(二)加快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打造未來產業原創技術策源地
江西應加快突破更多未來產業關鍵核心技術,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推進顛覆性技術研發應用及成果轉化,打造未來產業原創技術策源地。一是推動未來技術創新突破。依托省內國家實驗室研究基地、全國重點實驗室、省級實驗室、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型企業等創新主體,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資源,引領或協同推動國家級創新平臺的設立與發展,大力建設未來技術實驗室。聚焦江西優勢領域,加快形成前沿性、交叉性、顛覆性技術原創成果,構建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未來產業領域的技術創新高地。注重以未來產業應用需求為牽引,支持龍頭企業協同構建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和技術平臺,推動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新型研發機構,打造多元參與的技術研發生態。二是促進未來技術成果轉化。落實好《江西省科技成果產業化實施方案(試行)》,加快推動概念驗證中心、先進技術成果轉化中心等設施建設,高水平開展科技成果概念驗證、工藝驗證、中試熟化和應用場景、商業模式策劃等服務,打造一支高水平、專業化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隊伍,彌補科研機構基礎研究成果與市場fb6d3cf8e75aac547c5c97ebf3174ed5化之間空白的關鍵環節,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加強創新活動市場導向性,應用研究由用戶和專家等第三方評價,建立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立項、實施和評價的機制。三是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加大孵化器布局力度,推進開發區和先導區合理布局孵化器,引導高校、科研院所等圍繞優勢專業領域建設孵化器,鼓勵龍頭企業圍繞未來產業共性需求和技術難點建設孵化器,動員各類型創業社區根據當地條件建設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等新型孵化器。強化孵化器增值服務能力,打造“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產業鏈培育模式,建立健全孵化器服務接力促進機制,提升服務質量和運行效率。推廣“投資+孵化”模式,圍繞創業鏈部署資金鏈,構建梯度孵化投資服務體系,提升孵化器融資服務能力。
(三)加快培育壯大企業主體,形成未來產業發展主引擎
布局未來產業就是布局未來產業的市場主體。江西要堅持外引內培,打造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堅實隊伍,善于抓好最具活力的企業,以特色未來產業培育優質企業,以企業發展帶動未來產業提升。一是優化招引優質企業路徑。聚焦全球燈塔工廠、“三類500強”企業、上市公司、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瞪羚企業及專精特新企業,著力引進一批優強項目。精心舉辦世界贛商大會、江西省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經貿活動周等活動,通過重大活動的集聚效應,有效匯聚多種類型的高質量創新要素。同時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企業等共同成立各細分領域的未來產業投資委員會,推動活動優選項目與創投扶持項目相互聯動,高效孵化未來產業項目落地,幫助創新型企業充分釋放潛力。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提升,支持推動外商投資研發中心及中德、中日等國際產業園建設。二是完善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引導頭部企業和國有企業平臺化發展,著力打造一批在產業鏈中占據話語權的生態主導型企業和具備國際地位的領軍企業。鼓勵高新企業增加未來技術研發投入,加強資本運作以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作用。實施未來科技企業孵化行動,高質量孵化培育一批成長科技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培育更多未來產業領域獨角獸企業。加強金融服務,利用創業引導基金、財政集成獎補和私募股權融資等多種金融服務助力中小企業發展。三是創建產業創新聯合體。探索“科創+產業”產學研用協作模式,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實施一批原創性、引領性、帶動性強的重大科技項目,力爭實現更多原創性、引領性突破。加快推動“產業大腦”建設揭榜掛帥有關工作,支持頭部企業牽頭建設“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投資家”未來產業聯盟、科技創新聯合體,構建未來產業領域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融通發展格局。推進政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針對未來產業細分產業創建對應的專家委員會,整合高校、行業智庫、科研院所和高新企業等高端智力資源,精準研判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加速推進關鍵未來技術和材料的研發突破,促進未來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交互,為未來產業蓬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四)加快豐富應用場景,促進未來產業技術加速突破
在未來產業的發展中,應用場景對未來技術發展的帶動將更加明顯,是未來技術創新的重要推動力。一是開拓新型應用場景。根據未來技術發展不同階段特征,江西要搭建早期探索、融合創新以及應用示范等場景,幫助未來技術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推動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產業的持續發展。圍繞裝備、原材料、消費品等重點領域,面向設計、生產、檢測、運維等環節打造應用場景,以產品規模化迭代應用促進未來產業技術成熟。在建設未來產業科技園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平臺集聚的創新要素,與多主體合作建設以場景應用實驗室為主的綜合驗證平臺,充分研究概念和場景驗證路徑,使未來技術產業化全過程流暢銜接。二是推進場景融合賦能。江西應圍繞構建交互性強、精確度高的虛擬空間,以虛實結合的形式拓展場景融合,推進智能工廠、數字城市孿生可視化,加速推動以智能制造、數字城市等為代表的未來產業應用領域發展。同時積極促進量子通信、腦機接口等前沿未來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應用,聚焦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未來化,引導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元宇宙、生物制造等新興場景推廣,以場景創新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依托南昌都市圈建設,打造綠色集約的產城融合場景。探索未來技術應用場景融合示范工程和爭取更多應用場景在江西落地試點。三是建設示范應用場景。江西可以定期遴選發布典型應用場景清單和推薦目錄,建立優秀案例和解決方案庫。發揮專精特新企業、創新型企業及獨角獸企業等在技術應用場景中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引導其積極融入未來工業、數字城市場景的構建,以此促進企業成長。應用場景發布機制常態化,定期評選優秀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建設案例。政府應加強與相關企業的合作,引導強化未來應用場景中供需雙方的對接與交流,加速未來技術產業化。
(五)加快優化支撐體系,營造推進未來產業發展良好氛圍
培育和發展未來產業需要優化產業支撐體系,構建支持未來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和良好氛圍。一是強化標準制定和專利保護。江西應統籌省內布局未來產業標準化發展路線,加快重點行業標準的研究和制定,注重未來產業標準應用推廣,引導業內企業對標達標。鼓勵企業將自主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相融合,完善關鍵領域自主知識產權建設及儲備機制。深化與國內外知識產權組織協作,構建完善未來產業高質量專利遴選、評價及推廣體系。二是強化未來產業設施建設。江西應加快區域超算中心、大科學裝置等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前瞻布局6G、衛星互聯網、手機直連衛星等關鍵技術研發,構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聯、智能綠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加速前沿技術轉化應用,按產業需求建設打造未來產業科技策源地。布局一批中試和應用驗證平臺,提升精密測量儀器、高端試驗設備、設計仿真軟件等供給能力,為未來產業關鍵技術驗證提供試用環境。三是強化支持企業政策供給。江西應不斷完善科技金融、技術交易、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增值稅留抵退稅及裝備首臺(套)創新獎勵、推廣補助等政策,以惠企政策賦能產業發展。加快完善未來產業行業管理職能,改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準入管理。組織行業主管部門會同行業協會、標準化專業機構,圍繞企業發展需求,開展未來產業領域標準的宣傳貫徹、培訓、交流,將先進技術、先進理念、先進方法以行業標準形式導入企業研發、生產、管理等環節。堅持發展和幫扶并舉,加快完善中小企業工作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優質高效服務體系,構建未來產業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生態。四是強化技術人才隊伍支撐。江西可以依托國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計劃),研究制定未來產業核心人才庫和緊缺人才圖譜,靶向引進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和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推動學校與科研院所、企業等機構的相互合作,強化產教融合。建立人才跟蹤培養機制,培育一批具有創新潛力的本土青年人才。營造容錯試錯的良好創業環境,高質量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吸引和集聚國內外創新團隊和硬核人才來贛發展、留贛創業。
參考文獻:
[1]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江西省未來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3—2035年)的通知[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報,2023,(3).
[2]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
[3]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
[4]徐政,鄭霖豪,程夢瑤.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構想[J].當代經濟研究,2023,(11).
[5]魏崇輝.新質生產力的基本意涵、歷史演進與實踐路徑[J].理論與改革,2023,(6).
[6]石建勛,徐玲.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戰略意義及實現路徑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24,(1).
[7]李雪霖,李雨凌,彭健.未來產業的地方實踐與經驗啟示[J].經濟,2024,(1).
[8]姚子云.江西:科技創新“蓄勢賦能”新質生產力[N].經濟參考報,2024-01-19(07).
[9]張輝,唐琦.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條件、方向及著力點[J].學習與探索,2024,(1).
[10]工業和信息化科技司.圍繞制造業加快發展未來產業支撐推進新型工業化[N].中國電子報,2024-02-02(03).
[11]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N].中國信息化周報,2024-02-05(05).
[12]周文,李吉良.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J].社會科學輯刊,2024,(3).
[13]邱丹逸,萬晶晶,黃怡淳,等.國內外推動未來產業技術成果轉化的戰略部署及對廣東省的啟示[J]. 科技創業月刊,2023,(11).
Focus on the Key Points of Future-orien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e the Layou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Jiangxi
Gong Zhijian Long Qiang Luo Jun
Abstract: The future-oriented industries are the main fro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Jiangxi's future-oriented industries should focus on the four development model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subject innovation, and optimized layout, and fully draw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the leading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developing future-oriented industri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six key track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uture material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bio-pharmaceuticals, aviation manufacturing, and new energy storage, cultivate new momentum for future-orien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Jiangxi's existing industrial foundation, and build the layou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at reflects Jiangxi'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Promoting future-oriented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lead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Jiangxi can be explored and optimized from five aspects: accelerating the planning of future-oriented industrial pilot zones,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cultivating and strengthening enterprise entities, enriching application scenarios, and optimizing support systems.
Key words: Future-oriented industrie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Layout of productive forces
責任編輯:曹高明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聚焦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加快江西新質生產力布局”(23ZXQH10);江西省高層次高技能領軍人才培養工程項目。
作者簡介:龔志堅,江西省生態文明研究院研究員;龍強,江西省生態文明研究院高級經濟師;羅峻,江西省生態文明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