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極地布放首個生態潛標
近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態潛標,這是中國首次在極地布放生態潛標。這套潛標的主要生態傳感器依托重點研發項目自主研發,通過光學和聲學方式對上層海洋磷蝦進行長周期探測。該套潛標布放水深約3000米,計劃放置1年,將收集長周期序列的磷蝦數據以及相關的生態環境參數數據。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由中國自然資源部組織,計劃依托“雪龍”號、“雪龍2”號和各考察站開展一系列綜合調查監測,深入研究南極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古馬其頓王國宮殿遺址重新開放
經過16年的修復,位于希臘北部的古馬其頓王國宮殿遺址最近重新向公眾開放。古馬其頓王國宮殿是古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在位期間的首都核心建筑。該遺址作為希臘維爾吉納考古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谷歌開發“機器人憲法”
近日,谷歌DeepMind機器人團隊公布了三項新進展,這些進展將幫助機器人在自然環境中做出更快、更好、更安全的決策。其中一項進展是一個收集訓練數據的“機器人憲法”系統——AutoRT。
“機器人憲法”采用“以安全為重點的提示”,指示大語言模型避免選擇涉及人類、動物、尖銳物體甚至電器的任務。這部“機器人憲法”的靈感來自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機器人三定律”,即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見人受傷害而袖手旁觀;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
“村超”新賽季迸發新激情
2024年貴州榕江(三寶侗寨)和美鄉村足球超級聯賽(“村超”)新賽季于近日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激情開賽。新賽季“村超”參賽隊伍實現大幅擴容,從20支球隊增加到62支,共計將有1800余名球員參與。
中國研制出可注射溶栓納米機器人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團隊研制出可注射溶栓納米機器人。這意味著,未來,外科醫生可通過向病人注射納米機器人來治療心血管相關的疾病。相關成果于近日發表在《Science》(《科學》)雜志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
據了解,納米機器人是通過物理化學方法制備出的,可以將化學能、磁、電或熱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為自身動能,且尺寸在納米量級的微小顆粒。可注射的溶栓納米機器人,就是將納米機器人靜脈注射至體內,并執行溶栓任務。團隊表示將繼續攻關,力爭用5至10年時間,推動可注射納米機器人走向臨床。
國產電動飛機AG60E成功首飛
由航空工業通飛自主研制的AG60E電動飛機近日圓滿完成首次飛行。AG60E是一型單發上單翼輕型運動飛機,并排兩座,全金屬結構,主要面向航空俱樂部、通航公司、私人用戶等,用于飛行體驗、基本飛行培訓和私人娛樂飛行。
據悉,該型飛機機長6.9米、高2.6米、翼展8.6米,最大起飛重量6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220千米每小時,最大巡航速度185千米每小時。作為一款輕型運動類飛機,AG60E電動飛機具有較強的機場適應性,可在草地、硬化土地等非鋪裝跑道起降。
莫斯科動物園大熊貓幼崽取名“喀秋莎”
近日,俄羅斯莫斯科市市長在個人博客上宣布:在俄出生的大熊貓幼崽的名字為“喀秋莎”。
按照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與莫斯科動物園簽署的協議,大熊貓“如意”和“丁丁”于2019年4月抵達莫斯科,開啟為期15年的旅居生活。2023年8月24日,“丁丁”首誕幼崽,為雌性。這是在俄羅斯出生的首只大熊貓幼崽。
之后,莫斯科市開啟為大熊貓幼崽選名的網絡投票活動,共有10個名字備選。最終,超過38萬人參加投票,“喀秋莎”這個名字以29%的得票率勝出。
全天候人體熱管理系統面世
近日,國際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南開大學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僅用太陽光驅動的全天候自持續人體熱管理衣物。科研團隊設計、制備了一種柔性且可持續的個人體溫調節系統。
該系統能夠對各種極端復雜環境下的溫度變化進行快速響應。通過柔性太陽能器件,系統可用太陽光的能量驅動高效的電卡熱管理器件,使人體熱舒適區從22℃—28℃擴展到12.5℃—37.6℃。它還具有能耗低、效率高的特點,只需12小時的太陽光能量輸入,便可實現24小時的可控和雙模式體溫調節。
團隊負責人表示,他們將進一步優化提升體溫調節系統性能,為提高人類在極地、太空等極端惡劣環境中的生存質量作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