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使之轉化為不可限量的物質創造力”。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給我們學習研究“兩彈一星”歷史、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是九三學社社員、“兩彈元勛”鄧稼先誕辰100周年和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武維華號召全社進一步繼承和弘揚以鄧稼先同志為代表的“兩彈一星”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把學習鄧稼先同志精神轉化為履職盡責的實際行動,為助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為紀念鄧稼先百年誕辰,本刊特設專欄并刊登部分紀念文章,以與讀者共同緬懷這位可親可敬的科學家,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科學家精神。
在鄧稼先同志誕辰100周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之際,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緬懷他的生平業績和歷史貢獻,追思學習他的高尚品格和理想追求。這對于九三學社進一步繼承和弘揚以鄧稼先同志為代表的“兩彈一星”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教育引導廣大九三學社社員在科技創新的主戰場上建功立業,為助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鄧稼先同志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是我國研制和發展核武器在技術上的主要組織領導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自20世紀50年代末起,鄧稼先同志帶領科研團隊,在外國專家撤離、國外嚴密封鎖的情況下,克服極端艱難困苦,實現了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為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保衛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他不愧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不愧為“中國脊梁”。鄧稼先同志是九三學社社員的杰出代表,是九三學社的光榮和驕傲。他少年時代就樹立科技強國的理想,將人生價值追求與民族興亡、國家發展緊密相連。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博士畢業后,他毅然沖破重重險阻回到祖國,投身新中國建設。1958年,他被調入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從此隱姓埋名,開始了長達28年研制核武器的艱難歷程,將畢生奉獻于民族強盛的事業。作為九三學社的旗幟性人物,鄧稼先同志在社內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他和王淦昌、陳芳允、趙九章、程開甲五位“兩彈一星”元勛的事跡深刻詮釋了“兩彈一星”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的內涵,集中體現了九三學社愛國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鄧稼先同志的崇高品質永遠值得全體社員學習,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永遠值得全體社員緬懷。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科技已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力量,科技創新已成為大國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中共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重要部署,強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創新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前所未有,作用發揮前所未有。在這樣的形勢背景下,學習宣傳鄧稼先同志的生平事跡和崇高精神,號召廣大社員和機關干部大力弘揚愛國民主科學優良傳統,凝心聚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拼搏奉獻、履職盡責,更具深遠意義和時代價值。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進一步學習發揚鄧稼先同志心懷“國之大者”、勇擔責之重者的愛國精神。鄧稼先同志1924年生于安徽省懷寧縣的書香世家,少年時在北平求學,親歷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國家和民族蒙受屈辱激發了他強烈的愛國意識,父親“學科學對國家有用”的囑托確定了他科學救國的志向。在出國留學前,他明確告訴好友:“將來祖國建設需要人才,我學成一定回來。”在美國普渡大學,他夜以繼日刻苦學習,不到兩年即獲得博士學位,在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九天,便匆匆踏上歸國旅途。歸國后,他惜時如金、努力鉆研,在核物理基礎理論研究領域成績斐然。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他毫不猶豫服從組織安排,一頭扎進深山大漠,將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獻給祖國的核武器研究事業。去世前,他依然堅定地說:“要是再有來世,我還是選擇中國。”今天,我們紀念鄧稼先同志,就是要學習他胸懷祖國、心系人民的優秀品質,以服務國家為最高追求,以科技報國為吾輩之責,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進一步學習發揚鄧稼先同志“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奉獻精神。“名字鮮為人知,功績舉世矚目”,這是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報》報道鄧稼先同志事跡時使用的引題,是對鄧稼先同志一生的準確概括。鄧稼先同志從事祖國的核武器研究工作20多年,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和探索性研究工作都是他把關拍板的,很多方案都是他親自擬定的,但他從來沒有署過自己的名字。核武器研究是“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的嚴格保密工作。1958年后,他沒有再公開發表過學術論文,沒有公開做過學術報告,他的名字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徹底消失。“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但我們的工作要奔世界先進水平”,這是鄧稼先同志經常對身邊同事說的話。不計個人得失甘當無名英雄,是他身上最鮮明的特質。今天,我們紀念鄧稼先同志,就要學習他拼搏奮斗、默默奉獻的高貴品格,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保持“甘坐冷板凳”和“十年磨一劍”的耐性和定力,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研成果運用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進一步學習發揚鄧稼先同志嚴謹求實、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作為原子彈理論設計總負責人,鄧稼先同志當時只有34 歲,但已經充分展現了高超的科研組織能力。他堅定目標,確定主攻方向,編寫教材,培養專業隊伍,身先士卒帶領大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理論設計初始階段,他憑借自己精湛的學術水平大膽估算,在理論設計落地階段,他帶領團隊小心求證,經過反復計算驗證,明確了原子彈設計的理論框架。他尊重科學、實事求是,以萬無一失的標準對待每一項工作,從理論設計、加工組裝、實驗測試到定型生產,深入第一線考察了解情況;每遇重大問題,無不親臨現場指揮處理;關鍵時刻,他帶頭現場取樣,查證試驗結果。他敢于鉆研、勇于探索,帶領團隊一次次向著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發起科研攻關,直至生命最后時刻,仍針對國家核武器發展戰略,向中共中央提出重要建議。今天,我們紀念鄧稼先同志,就要學習他敢為人先、勇于攀登的創新精神,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的科學品格,敢于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卡脖子”工程,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傳承是最好的紀念,奮進是最好的告慰。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作為以科技為界別特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我們要把學習鄧稼先同志精神轉化為履職盡責的實際行動,團結引領全體社員,響應黨的號召,聽從祖國召喚,努力履行好參政黨職能,不斷加強自身建設,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為助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為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
責任編輯: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