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女性科技工作者約有4千萬人,占科技工作者總數的近46%。推動科技女性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發揮更重要作用,一方面,全社會要為女性參與科技創新營造良好氛圍;另一方面,科技女性要自立自強、包容開放、勇于創新。
受邀參加“2024全球科技女性創新論壇”,與眾多優秀的參會人員一起分享成長與經驗,展現科技女性推動創新發展的杰出成就和突出貢獻,我感到很高興。目前在中國,女性科技工作者大約有4千萬人,占科技工作者總數近46%,是真正的“半邊天”。所以今天,我們與全球科技女性一起探討如何進一步推動科技女性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意義重大。
我是一名在中國科學院工作了60年的老年科技工作者,也是一名幸運的中國女性。我從小聽到、看到新中國培養的女飛行員、女火車司機、女科學家、女醫生、女地質勘探員等等的故事。她們留給我“男人能干的事情,女人都能干”的印象,也潛移默化在我身上埋下了自立自強的種子。中學畢業后,我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系學習。中科大“紅專并進,理實交融”校訓的沁潤和一大批優秀教師的精心培養,助力我畢業后進入中國科學院,成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伴隨中國偉大的改革開放的洪流,我們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上世紀70年代末,我作為訪問學者,先后到德國、美國、加拿大學習和工作。在其他國家的實驗室,有幸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一起工作、討論科學、交流文化、探討人生,學到了許多過去沒見過、沒聽過的科學發展前沿知識、科學實驗先進技術,特別是科學研究中的邏輯思維,這些對我回國后的工作有很大啟發。
我一直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很幸運能在鄒承魯先生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指導下從事科研工作。我們在中國科學家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重要創新成果的基礎上再出發,在“闖蕩”蛋白質折疊新領域的過程中遇見了一個特別“有趣”的酶,叫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我們發現了她新的性質,提出了她具有新功能的假說。這個發現與以往傳統的認識不同,與權威人士的斷言不同。因此,能不能以豐富確鑿的實驗數據讓國際同行相信我們的新觀點,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實驗室,基本設施相當匱乏,國際上先進實驗室已經普及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平臺在我國少有建立。現在做實驗最常用的自動移液器,當時還屬于貴重實驗工具,就連一次性的移液器頭,我們都是“用了洗,洗了用”。在困難面前,前輩科學家鼓勵我們,好的科學家主要依靠的是創新的思想、聰明的實驗設計、縝密的邏輯思維,以及由于熱愛而窮追不舍的堅持。于是我們揚長避短,充分發揮生物化學的特長,彌補分子生物學的欠缺,設計了多套新穎的實驗。由此產生的翔實實驗數據,有力支持了關于“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侶”的新觀點。我們連續在國際重要期刊上發表了10余篇論文,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40年過去了,一直到今天,這個酶仍然是我們實驗室的研究對象之一。我們對她漂亮模樣的了解越來越細膩,發現她的“多才多藝”,能夠發揮許多以前人們不知道的新生物學功能。我們不斷在弄清楚,她是如何做著這么多不同的事情,探討她在我們的健康、衰老、疾病發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們努力讓她做更多有益于我們健康的好事,避免做不利于我們健康的壞事。
回到“如何進一步推動科技女性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這一主題,我有以下兩點認識。
一是要為女性參與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經過50年努力,目前,在全球范圍提高女童入學率這個目標已基本實現。而在高等教育階段,很多國家的女大學生數是略高于男生的。全球范圍內,女學生在科學教育方面的流失沒有發生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而是開始于研究生階段。她們的學業從業路徑伴隨著一條“漏管”。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也指出,教育上的性別平等進步并不意味著行業和就業上的性別分化的自然減少。這些情況提示我們,實現男女平等不僅要靠教育,還應該重視文化和社會偏見的影響。近年來,全國婦聯等單位共同發起“科技創新巾幗行動”,推動全國31個省區市科協組織實現全覆蓋;提供健康保健、養老育幼等暖心服務,為女科技工作者營造生育友好型工作環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也采取了“同等條件下女性優先”、允許孕哺期女性延長項目周期、提升女性專家評審參與度等措施,特別是放寬女性科研人員申請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年齡限制,為更多青年女性科研人員獲得項目資助、開展基礎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為培養更多女性科技領軍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撐,受到廣大女性科研人員的歡迎,政策落實的實際效果已逐步顯現。
二是科技女性要自立自強、包容開放、勇于創新。首先,最重要的是科技女性要相信自己。女性的智力和男性在生理上是沒有差別的,在細心、耐心、韌性上更具有優勢。女性一般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更自律,追求完美,所以完全可以做出與男性一樣好的工作。我的實驗室與其他研究生命科學的實驗室一樣,總有大約一半是女學生。女性科技人員在一個實驗室的科學發現和實驗室的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不能說一定超過男性,也是與男性相當的。傳統意義上,女性可能要付出更多時間、精力,承擔更多關于家庭、孩子的勞動。但我認為,家庭的另一半也完全有責任承擔與女性相當的家庭勞作。所以,“家庭與工作的合理安排和科學平衡”這個問題,應該是由全家,而絕不該只是由女性來面對和解決。科技女性更不應被“女主內男主外”的落后傳統思維束縛,不能跌入“做得好不如嫁得好”這種喪失尊嚴的深淵,而要立志做有獨立人格、獨立精神、獨立地位的現代女性。希望女孩子以陽光的心態、健壯的體魄、科學的生活方式,為追求自己的熱愛、興趣和理想堅持奮斗,同時得到每一位家庭成員的溫馨支持。
做科學研究要有探索精神,去發現前人不知道的東西,在和權威意見或主流意見不同的時候,要敢于尊重科學,追求真理,做理性的不懈堅持。現在,我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高水平女性科學家活躍在科技領域,既有在宇宙航行、海洋深潛、火箭衛星高鐵制造,各類科技大項目、各種大科學裝置中的女科學家和女工程師,也有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農業戰線上的女科技工作者等。她們都是我們的好榜樣,她們能做到,年輕的女孩子通過學習和實際鍛煉也可以做到,而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應該做得更好。
如果說,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這一代人是在“向科學進軍”的號角聲中向前沖,那么今天,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任務則是向當代年輕人吹響了新的號角。女科技工作者和女學生們有了更廣闊的發展前途、更明確的奮斗目標,應該而且可以在新時代為國家的發展立下新功。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發展都必須依靠科技的發展。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中國正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我們科技女性也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中國式現代化走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們的價值理念,所以我們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我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成員,也是地球村的村民,要與地球村其他村民們和平共處、加強往來、增進理解、相互學習,一起來打造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我們共同世界的美好未來貢獻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作者為九三學社中央原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本文根據作者2024年4月27日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全球科技女性創新論壇上的講話整理)
責任編輯: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