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要“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這是對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的最高戰略定位。關于如何定義拔尖創新人才以及如何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這兩個根本問題常常引發眾多爭議。本文主要探理了三個問題:著力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時代需求與內涵、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邏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行動創新。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要“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這是對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的最高戰略定位。在這個重要指示的引領下,全國人才工作機構和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都加快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工作由此得到了深入而廣泛的展開。在教育界,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不僅成為眾多高等教育機構努力探索的一個主題,而且全國廣大地區的不少基礎教育學校也對此進行了專門的實踐探索。但是,在對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各方實踐探索中,一些基礎的認識理解問題還存在著較大的疑惑甚至矛盾分歧,關于如何定義拔尖創新人才以及如何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這兩個根本問題常常引發眾多爭議。這些認識理解上的疑惑與爭議阻礙著拔尖創新人才的系統培養造就,需要得到審慎的回答和解決。
一、著力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時代需求與內涵
在探索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過程中,一個比較令人困惑的爭議常常出現:目前已入選國內高層次人才項目的各領域人才是否屬于拔尖創新人才?這個問題在深層上事關對拔尖創新人才核心素養的分析,也與理解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規律有關。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特別需要在提出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時代背景內涵中展開。
作為一種具體人才類型,拔尖創新人才在我國人才與教育方針政策中的出現與作為戰略目標有著針對性的時代背景。從我國人才與教育政策的發展來說,拔尖創新人才的稱謂較早明確出現于國務院在2015年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此方案在給出“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和“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等重要表述之后又鮮明提出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在2021年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戰略人才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是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設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來抓。”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在新時代的高層次人才需求集中表現為能夠在國際科技競爭中處于前沿和能夠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的戰略人才需求。中共二十大報告在提出“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同時,也特別強調了“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和“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可以說,這些重要講話和政策內容形成了新時代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造就工作的政策發展主要遵循,由此也提供了理解拔尖創新人才核心定位的根本依據。基于新時代我國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定位和人才工作的根本目標,對拔尖創新人才內涵的認識理解應該特別關注兩個方面的時代背景和要求:一是高層次人才服務新時代國家意志和國家戰略,二是高層次人才要取得國際科技競爭的優勢。
一方面,拔尖創新人才在根本上要明確服務于新時代中國的國家意志和國家戰略。從常理來說,創新人才或拔尖創新人才可以服務于所需要的任何一個領域目標,只要能以創新的方式推動社會進步就是人才價值的實現。但是,我國當前對拔尖創新人才的提出和定位有著鮮明的特定時代背景和需求,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由此可以說,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內涵定位主要來自其應該具有的“戰略”服務屬性,這里的“戰略”可以表現為多個層面和領域,但最終都要明確體現出以新時代中國的國家意志和國家戰略為中心,即都要明確服務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所以,在確定哪些人才更屬于拔尖創新人才范圍的時候,可以給出的一個重要判定標準是這些人才是否明確擔當了國家戰略性使命。
另一方面,拔尖創新人才要重點在國際科技競爭前沿領域中顯現。從常理來說,拔尖創新人才也可以出現在社會中的任何一個領域,只要是在任一社會領域完成突出創造性的工作就可以歸入拔尖創新人才之列。然而,對拔尖創新人才所處領域的這種常規化認識還需要更加中國化和時代化。需要看到,我國當前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視與“國家核心競爭力”“全球科技競爭”“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重要背景和需求密切相關,也就是說拔尖創新人才要在我國參與并掌握主動的世界科技競爭領域中顯現。由此可以進一步說,我國所需的拔尖創新人才在內涵上主要是國際水平的“拔尖”以及科技競爭中的“創新”。
總體而言,我國新時代重點所需的拔尖創新人才是更加直接服務于國家意志和國家戰略的人才,是更能夠在世界科技競爭中掌握主動的人才。這兩個方面為拔尖創新人才范圍的判斷提供了使命擔當和領域水平上的核心依據。
二、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邏輯
在當前教育界,關于拔尖創新人才如何培養和造就進行的探索很多,但疑惑和爭議也很多。在所有疑惑和爭議中,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造就實踐探索影響比較大的一些方面是:拔尖創新人才是否要從基礎教育階段或小學就開始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在中小學的培養是否要采用選拔或掐尖的方式?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否能在大學里完成?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工作能否進行細致的籌劃?這些方面的疑惑和爭議從根本上都涉及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定義、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造就的完整過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造就的介入角度與深度等基礎問題,因此需要一一正面回答。
在人才研究領域,人才的定義本身是一個有多種觀點并存的主題,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造就原理的探索需要由此主題開始。在人才定義的爭議上,人才研究者李維平曾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梳理,并指出了很多人才定義外延過小、沒有與其他社會科學鏈接、缺少理論清晰度等問題,最終提出:“所謂人才,就是通過學習與實踐,以知識與能力的形式,積累了更多的人力資本,能夠在同等勞動時間內,創造更多社會價值的勞動者。”[1]相比較而言,這個定義包括了關于人才基本屬性的更豐富內容,從人才素養及其來源、人才價值基礎和人才價值表現三個主要方面比較系統地闡釋了人才內涵。以此為基礎來認識理解拔尖創新人才,還需要對“拔尖”和“創新”進行必要的解釋。“拔尖”的基本含義是“出眾”和“超出一般”,結合提出拔尖創新人才的時代背景,其出于拔尖創新人才一詞中的內涵可以確定為“在世界科技領域出眾和超出一般”。關于“創新”的含義也有很多說法,對創造力有專門研究的乃斯把創新理解為“有使用價值的創造”。[2]相對而言,對創新的這一觀點同時具有簡潔性和啟發性,結合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提出背景,這里可以把其中的“創新”主要理解為“在服務國家意志和國家戰略上具有使用價值的科技創造”。綜合關于“人才”“拔尖”“創新”三個方面的理解,拔尖創新人才可以具體解釋為:通過學習與實踐積累了以知識與能力為形式的豐富而可靠的人力資本,由此能夠在世界級水平上創造出服務于國家戰略的科技成果的勞動者。
根據對拔尖創新人才內涵的解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完整過程需要包括人力資本積累階段和人才價值實現兩個階段。雖然,人們常常會把人才理解為有待于進一步發揮價值的人,但這個認識沒有注意到被確認為人才的人需要已經創造出了相應的社會價值。具體到拔尖創新人才之上,這種基于定義的推論可以認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必然包括兩個階段:一是拔尖創新人才的人力資本積累階段;二是拔尖創新人才的社會價值實現階段,即做出服務于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世界級突出成就階段。由此,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過程也可以分為以培養為主的階段和以造就為主的階段。在培養階段中,拔尖創新人才逐步成長為潛在狀態的拔尖創新人才。在造就階段中,他們逐步變為實現狀態的拔尖創新人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拔尖創新人才真正涌現于世界級的科技創新實踐中,與世界級科技創新成就同時得以實現與確認。在做出世界級科技創新成果之前,拔尖創新人才還只能是潛在狀態或培養造就對象。根據這個邏輯,拔尖創新人才通常不能在專門教育過程中得到完全的造就和確認。畢竟,即便是高水平的高校也只能提供實現世界級科技創新的一部分條件和機會,高校更可能在拔尖創新人才的人力資本積累環節或培養環節發揮作用。
拔尖創新人才要能夠取得世界級科技創新成就,這從根本上意味著其培養造就過程中會遇到由創造活動帶來的不確定性,因此圍繞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進行的教育探索要有開放性和助推性。在目前的探索中,一些學校過于依靠掐尖的方式來選擇和匯集培養對象,進而對篩選出的少數人進行特殊方式的培養。實際上,在做出世界級科技創新的路徑和方法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和未知性的時候,以減少培養對象來換取培養方式上特殊性的做法在基礎教育階段有很大的不合理性,即便在高等教育階段這樣的做法也要慎重實施和盡量保有開放性。可以說,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努力在基礎教育階段還是要采用“廣種”的姿態更加合理。畢竟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離做出世界級科技創新成果的常規年齡還有很長的時間,其中的不確定性需要教育者坦誠接受。在基礎教育階段來探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要更埋頭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知識和才能上下功夫,達到“拔尖”水平的問題更適合留給高等教育階段和工作實踐階段。實際上,即便在高等教育階段,教育者也要為更多學生在工作實踐階段做出拔尖創新成果來進行廣泛培養。此外,教育工作者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過程中更需要持有助推態度,沒有確定掌握如何才能培養拔尖創新的教育工作者相對也更適合通過提供機會和條件、激發動機和意識、幫助克服困難和障礙,進行培養上的工作努力。
三、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行動創新
在國際科技創新競爭和爭奪科技制高點的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是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戰略性工程。時至今日,教育界和科技界都展開了越來越廣泛而深入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造就探索。在這些探索中,古今中外的英才教育經驗和卓越科學家的實踐成長經驗都被用作思想資源,也由此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工作起到了比較明顯的助推與引領作用。與此同時,還應該看到,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有著新時代中國的特定背景和需求,因此也有著特定的內涵和邏輯,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需要有核心的行動創新。
結合拔尖創新人才的內涵和培養造就邏輯,當前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造就工作需要更針對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內涵,需要更符合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邏輯。因此,我國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造就特別需要六個方面的行動創新。
第一,在全社會樹立準確的拔尖創新人才觀。在教育界和科技界越來越普遍關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造就的同時,關于拔尖創新人才內涵的認識理解差異也顯現出來,拔尖創新人才在不少時候就是被理解為“比其他人表現更優異的創新人才”。這種一般性的認識理解需要得到深化和校正,準確的拔尖創新人才觀需要在全社會得到樹立。教育界、科技界以及相關的人才工作部門要積極通過政策、活動和傳媒等途徑傳播拔尖創新人才的準確內涵,即:拔尖創新人才要致力于服務國家科技創新戰略,要在世界科技競爭中掌握主動,要擁有創造拔尖創新科技成果的素質基礎并創造出了世界級科技成果。
第二,在教育界和科技界中實現貫通培養造就。在目前開展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造就工作中,教育界和科技界相對保持著比較高的獨立性,這不利于保障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造就的全過程完整性。從邏輯來說,拔尖創新人才的素養基礎主要是教育界培養出來的,但其最終的造就卻主要是在現實的科技創新實踐中。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造就工作中,教育界需要科技界提供培養工作的方向、內容和機會條件幫助,科技界需要教育界在人才核心基礎素養上的高質量培養行動。由于科技創新本身也是發展變化的領域,教育界與科技界更需要實現兩者之間的動態貫通,兩者要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中加強目標、內容、行動和機會條件上的協調一致。
第三,在基礎教育階段進行更加普遍面向的創新素養教育。人才的成長肯定是終身的,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也需要在基礎教育階段發力。在基礎教育階段,一些學校比較習慣于通過掐尖和選拔的方式來針對少數人進行特殊的培養,但這種做法和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造就邏輯相距甚遠。一方面,拔尖創新人才的拔尖水平主要顯現在工作階段的科技成果創造上,不是要顯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和每個方面,特別不是要顯現在基礎教育對應的青少年時期。另一方面,基礎教育的學生還有很長的發展之路和變化可能性,這個階段的培養要更加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因此,基礎教育階段開展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造就工作更要針對基礎性和核心性創新素養的普遍培養,要助推所有學生向往、認識和逐步掌握科技創造。
第四,在高等教育階段實現普遍培養與特殊造就相結合。高等教育階段是教育的成年期階段,學生在這個階段一方面要繼續接受高端創新素養的培養,另一方面可以借助高校的機會條件參與科技創新實踐。因此,高等教育階段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一方面要堅持對更多的學生進行高端創新素養培養,為他們有更多科技創新機會條件的后續發展階段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學校可以結合自身科技創新資源條件,為在這些方面有興趣和有基礎的學生提供拔尖創新科技創新實踐,從而合理實現對一部分學生在拔尖創新之路上的特殊造就。
第五,在科技界要做到助推和合理包容。科技界是拔尖創新人才實現和成熟的主要領域,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造就的收官領域。因此,科技界在必要的選拔和甄別基礎上,要以更加助推的姿態投入到拔尖創新人才的造就上。對拔尖創新人才在科技界的造就過程既包括提供機會和條件,又包括協助其克服困難和障礙,總體上就是要做到不浪費拔尖創新潛在人才所積累的重要人力資本。此外,科技界在助推和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做到合理的包容,因為科技創造本身就是一個必然包括冒險性的過程,世界級科技創造更是如此。因此,科技界要在體制和機制上合理包容科技創造可能帶來的失敗和風險,要在這個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撐和助推。
第六,培育拔尖創新文化和優化創新機制。創新不僅是一種活動,更是一種文化和機制,因此人們常說持續的創新要有土壤。在教育界和科技界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過程中,一種需要警惕的負面文化和機制是過于謹慎的文化和機制,這種文化和機制因為過多關注不能犯錯誤和不能無成就,而損失創新創造上的擔當和勇氣。對于真正能夠拔尖創新的人才來說,他們所處的文化和機制更需要能夠接受審慎的冒險,甚至要鼓勵這種審慎的冒險和挑戰,要做好對這種審慎冒險的成敗兩手準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抱守已有做法的安全性本身就是以降低拔尖創新成功可能性為代價的,參與世界科技競爭本身就不能停留在這種安全性之上。
注釋:
[1] 李維平:《對人才定義的理論思考》,《中國人才》,2010年第12期,第64-66頁。
[2] 羅伯塔·乃斯:《創造力危機》,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8頁。
(作者為九三學社中央教育文化專門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院長)
兼職編輯:常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