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為新時代教材建設提供了前進方向和根本遵循。法學教育在國家法治建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法學教材作為法學教育的基石,其質量與創新度直接關系到法學人才的培養成果。
近年來,我國法學教材建設取得了顯著進展。在數量上,我們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法學教材,涵蓋各個法學領域,為法學教育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資源。在質量上,我們持續加強,不斷吸收新的學術成果和實務經驗,確保教材內容始終與時代發展保持同步。此外,我國法學教材建設的國際化進程也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一些優秀的法學教材成功打入國際市場,提升了我國法學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同時,我們也逐步推進數字化教材建設,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這些成績的取得,不僅彰顯了我國法學教育的活力與進步,也為我國法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夯實了基礎。
盡管我國法學教材建設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法學教育面臨的挑戰和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全球法律環境的快速變化以及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我國法學教材建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所以,我們必須全面審視我國法學教材建設的現狀,深入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以期為我國法學教育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具體而言,當前我國法學教材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時代背景下的教材功能需再定位。在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教材作為知識載體的功能已經受到了嚴重挑戰。對于法學教育而言,重新定位教材的功能,確保其與課堂講座、線上教學等模式有效配合,發揮核心作用,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需要深入思考教材內容與形式是否需要創新,以及如何進行創新,以更好地回應新時代的需求。另外,我們也要思考如何使法學教材更好地契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這不僅是法學教育的重要方向,也是教材改革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如何通過教材的改革和創新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是我們在新時代背景下面臨的首要任務。
第二,教材內容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失衡。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國法學教材的內容不僅要符合國內法律教育的需求,還要具有國際視野,能夠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找到這一平衡點并不容易,過度本土化可能導致教材缺乏普適性,而過度西化則可能使其失去中國特色。因此,如何確保法學教材在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優勢的同時,又能與國際法學界進行有效對話,無疑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研究的重要問題。這不僅關乎法學教育的質量,更關系到中國法學在全球舞臺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第三,數字化教材的建設與應用滯后。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教材、在線課程等數字化教育資源日益普及。在中國法學教材建設中,如何利用這些先進技術,打造出富有互動性、多媒體性的數字化教材,以適應新一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需求,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數字化教材的建設并非一勞永逸,隨著法律環境的快速變化,如何確保教材內容的實時更新,避免其成為過時的“一次性產品”,是我們必須警惕的問題。此外,確保數字化教材的質量,防止因追求形式而忽視內容深度,也是我們在推進數字化教材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地方。
第四,優秀教學資源在教材建設中的整合與利用不足。我國法學教育領域擁有眾多優質的資源和杰出的教師隊伍,這些無疑是教材建設的寶貴財富。然而,當前的法學教材建設對這些優秀資源的整合和利用卻顯得不足,重復性的勞動和資源浪費現象時有發生,這無疑影響了教材的質量和實用性。此外,如何激勵優秀教師參與教材編寫,將他們的教學經驗和學術成果轉化為教材內容,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五,法學教材建設與法律職業發展的銜接不充分。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法學教材作為法學教育的重要工具,應該與法律職業發展保持密切銜接。然而,當前的法學教材建設與法律職業發展之間的銜接并不充分。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如何使法學教材更加貼近法律實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掌握法律職業技能,增強法律職業道德。同時,如何建立教材與法律職業界的反饋機制,以便及時調整教材內容,使其更加符合實際需求,也是未來法學教材建設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國法學教材建設所面臨的問題之后,我們更明確了其改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鑒于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適應新時代,重新錨定法學教材功能定位。圍繞教材建設的一些基礎理論、實踐應用、發展戰略,深入研究服務國家戰略,探索教材建設的規律,著重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有機融入教材的這樣一個重大理論問題,使教材的內容價值導向和知識教育有機結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推動其“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第二,國際視野與本土特色,雙軌并行促平衡。一方面,要廣泛借鑒國際法學界的先進理論,汲取世界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使我國的法學教材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影響力;另一方面,要深入發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內在邏輯和本土實踐,將我國的法治經驗與智慧融入教材,從而凸顯教材的本土特色和價值。通過國際視野與本土特色的雙軌并行,推動法學教材的平衡發展,使其既緊跟全球法學前沿,又扎根本土法治實踐,從而培養出具有國際眼光和本土情懷的卓越法治人才。
第三,數字化賦能,引領法學教材變革與提升。我們要秉持創新的理念,深入整合數字技術,推動法學教材的革新與提升。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大數據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提供個性化、交互式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深度思考與實踐的能力,為學生打造與時俱進的法治教育環境。同時整合教育機構、出版單位和技術力量,共同謀劃、共同行動,推進法學教材的數字化轉型。總之,我們要通過共享資源、交流經驗,共同打造出具有前瞻性、創新性的數字化法學教材,以更好地培養適應數字化時代的法治人才。
第四,資源整合增效,匠心鑄就卓越教材。具體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整合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從中篩選出與法學教育緊密相關、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的內容;二是通過深入調研和比較分析,將各類優秀學術成果、法律實踐案例、專家講座等資源進行融合,提升法學教材的全面性和針對性,使其更加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在此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內容的準確性、語言的規范性和邏輯的嚴密性,并始終圍繞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確保教材品質卓越,為學生提供權威可靠、與中國實際緊密結合的學習材料,進一步推動構建中國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
第五,聚焦職業發展,塑造卓越法律人才。我們應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使法學教材更加貼近實際,強化實務性內容的編寫。在教材建設中,應深入挖掘法律職業的核心素養與技能要求,確保學生所學能夠與實際工作需求相匹配,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可以通過引入典型案例、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實踐性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掌握法律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法律倫理以及跨學科的綜合素質。此外,還要構建完善的反饋和評估機制,確保法學教材建設與法律職業發展保持緊密銜接。
編輯:張鈺梅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