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的京滬線不同于今日,是指南京和上海之間的鐵路線,全長311千米,貫穿富庶的長江三角洲腹地。飛快車是速度極快的客運列車,其外觀和乘坐舒適度都優于當時原有的頭等、二等、三等、四等客車,頗受時人的青睞。京滬線最早運營飛快車是在1937年1月,同年由于“八一三”淞滬戰役爆發,運營僅半年就被迫停止。抗戰勝利后的1948年8月,鐵路當局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和運作,在京滬線恢復運營飛快車,時速與戰前相當。此事在社會上曾引起不小的轟動,當時不少報刊作過詳細報道……
運營快速旅客列車,除升級改造鐵路路基、軌道系統、通信系統外,最關鍵的是制造與之相適應的客運機車。這個重要任務最終交給京滬區鐵路管理局所屬戚墅堰機廠。該廠位于常州郊區戚野堰鎮西部,廠區面積46萬平方米,員工超過3000人,內設貨車、客車、機械、鍛煉等工廠數十個,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技術力量最雄厚的鐵路機廠之一。戚墅堰機廠領受任務后,全體工人和技術人員都很興奮,經過大家一年多日夜奮戰,仿照國外先進機車車型,終于建造完成一輛流線型旅客列車。在新車竣工儀式上,廠長高振洲高興地說:“我們用自己工程師的頭腦,自己工人們的技術,利用大部分國產的材料,造成一輛現代化的列車,在國際上爭得了面子。”
首輛流線型飛快車連車頭在內共有車廂10節,分別是客車6節,餐車、行李車、瞭望車各1節,全長195米。該車外殼由鋼板制成,內襯一層較厚的臺灣產“甘蔗板”,增強隔熱功效。整車外觀呈流線型設計,以減少空氣阻力,增加運行速度。工程師們參照當時國外新式列車的結構,別出心裁地用滾柱方法制造軸承,有效地減少了車輪的摩擦力。車窗玻璃全為雙層設計,兩層中間預留間隔,起到調節溫度的作用,也有利于車內外空氣交換,保持車廂內空氣清新。列車配備的兩臺冷卻機由美國制造,一為大風牌,一為飛爾哥牌,制冷功能強大。車頂漆成銀灰色,中部以淡紅色和淡黃色相間。車廂內上部漆成奶油色,兩側和地板全為灰色。旅客置身其中,溫馨悅目,十分愜意。
這種新式列車每節車廂設座位54個,座位間距比較寬,方便旅客進出。座椅全由牛皮制成,設計考究??勘诚蚝笪A,底座可左右旋轉,乘客能隨意轉向、坐臥。餐車內設七八張石制桌椅,桌上鋪著潔白的桌布,可同時接待30多位乘客進餐。廚房有電灶、電爐、冰箱等設備,冷飲、熱菜均可隨時供應。最后一節為瞭望車,專供旅客休息及欣賞沿途風景之用。車內附設小型酒吧一間,兩排毛絨沙發陳列其間,播音機里可播放流行歌曲,旅客可以邊喝著美酒邊欣賞音樂。
戚墅堰機廠生產的新式列車下線后,最初并無統一的名稱,有叫“流線型列車”的,有叫“絕熱飛快車”的,也有叫“流線型絕熱飛快車”的,國民政府交通部長俞大維一錘定音,正式將其命名為“飛快車”。與此同時,京滬線升級改造工程全部完成。鐵路部門調集力量,在戚墅堰至南京及戚墅堰至上海之間進行多次試車,結果運行正常,于是決定恢復飛快車運營的時間定在1948年8月16日,車次編號為201次(上海至南京)和202次(南京至上海)。按照鐵路技術部門設計,飛快車時速為70千米,兩地間開行時間5小時左右。
8月16日清晨7時30分,201次飛快車從上海北站準時出發,途經鎮江、無錫稍作停留,12時半準點抵達南京下關火車站,全程用時剛好5小時。下午6時,該列車從南京返程,仍經停鎮江、無錫兩站,于當晚11時順利停靠上海北站站臺。由于事先宣傳不夠,加上飛快車車票比較貴(全程票價為法幣2000萬元),普通旅客寧愿選擇速度較慢的其他客車,導致首趟駛往南京的飛快車乘客僅44人,不及座位總數的五分之一?;爻痰那闆r也差不多,抵上海的乘客為50人。唯一值得安慰的是,首趟往返京滬的飛快車沿途各站均準點到達,列車空調系統運行正常,車內溫度保持適宜。
京滬區鐵路局為保證飛快車的服務質量,煞費苦心地招聘了一批體態優美的年輕女子做招待人員,人稱“火車小姐”。有關部門預先在報紙上大肆刊登招聘信息,吸引大量年輕女子報考。上海的應考者達250余名,錄取僅20名,年齡從18歲到25歲,個個品貌端莊、身材窈窕,文化程度最低初中畢業,除會說國語、粵語和滬語外,還會普通英語會話。后來,又從錄取的20人中挑選出7名外貌身材特別出眾,且每人都擁有高中畢業文憑,送到相關學校嚴格培訓,畢業后分派到瞭望車酒吧或餐車做服務生。餐車上4人規定每人須穿西式對開翻領上衣和裙子,鞋襪一體白色。車上須隨時面帶微笑,耐心細致地為旅客服務。瞭望車上3人須穿白紡綢襯衫和凡立丁裙子,服務項目包括端送飲料,傳遞書報,報告行程鐘點,接發電話、電報等。“火車小姐”隨飛快車在上海和南京之間往返一次,需連續工作10個小時,不過每值班3天可輪休1天。據說,選用青年女性為火車服務生,京滬線飛快車屬首次。上海有報紙撰文預言,“火車小姐”繼“空中小姐”之后,必將成為婦女界的一種新興職業。
按照京滬區鐵路局的規劃,開始飛快車僅停靠鎮江、無錫兩地,后來應有關方面的強烈要求,又增加蘇州、常州兩個??空尽T瓉?,蘇州各界人士對飛快車不經停當地十分不滿,有人責問鐵路當局:“蘇州自古乃人間天堂,難道缺少有錢人嗎?”為此,吳縣參議會專門致電鐵路局,強烈要求增設蘇州站為飛快車??奎c。電文中說:“勛查吳縣為京滬中心,人煙稠密,商業繁盛,每日往來京滬、滬杭乘車旅客為數最多,常感車輛不敷容納,擁擠異常。茲聞貴局即將加駛飛快車一班,但據報載全路??寇囌局挥墟偨?、無錫兩地,獨將旅客上下最多之蘇州車站不予??浚K民眾深表不滿?,F應吳縣各法團及各界之要求,及為便利旅客計,特代電請飭知車務處,應將飛快車??刻K州站,實深盼望。”京滬區鐵路局接電后,經反復協商,最后同意增設蘇州站為飛快車??奎c。同年12月,京滬區鐵路局局長陳伯莊接到京滬警備總司令湯恩伯的公函,湯以常州為軍事重地,未設立飛機場,一旦遇有重要軍務活動,缺少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要求飛快車??砍V荨j惒f不敢得罪位高權重的湯司令,馬上命令該局運務處,決定自當月19日起京滬飛快車??砍V菡?分鐘。
飛快車開行一段時間后,雖然乘客逐漸增多,受到沿途民眾的歡迎,但社會各界對其反應不一,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贊成方認為飛快車便利國內最重要的兩個城市之間的人員和物資來往,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升民眾的生活質量。反對方則認為國家財政還十分困難,不宜投資建設如此耗費巨大、僅供少數富貴階層使用的交通工具。人們紛紛致書報館和雜志社,發表各自的看法。國民政府內部也存在著兩種尖銳對立的意見。主管鐵路運輸的交通部利用報紙、電臺等機構,竭力宣揚開行飛快車的優點。其部長俞大維還在記者會上宣稱,飛快車的運營不僅是舉國歡慶的大事,而且有利于提高國際聲望,將來飛快車還要不斷改進,使其成為比飛機還節省時間的交通工具。不過,監察院的態度恰恰相反。飛快車開行的第三天,該院交通委員會就召開會議,出席委員大部分認為交通事業應以大眾福利為前提,而當時國家財力枯竭,“鐵路局非惟不能撙節開支,反而標新立異,花巨款制造冷氣火車,專供豪富人士享受,其不合時宜,自不待言。政府貼補交通事業,亦僅可于萬不得已之情形下為之,蓋交通事業本身需盡量削減不必要的開支,如仍不敷使用,然后再由政府補貼”。很明顯,運營飛快車與當時合理使用財政資金的做法背道而馳。
京滬飛快車自1948年8月16日恢復運營,至次年2月21日停業,前后僅半年時間。其間,大大小小的事故發生多起,給外界留下了不良印象。
最嚴重的一次事故發生在運營剛滿兩個月的10月18日。當晚9時15分,由南京開往上海的202次飛快車駛抵蘇州站附近西分路岔道口,其最后三節車廂突然脫軌,司機發現險情,緊急制動,結果造成3名乘客輕傷,部分車廂和鐵道受損的嚴重事故。
京滬區鐵路局接到報告,連夜派出一輛救險車從上海北站出發,于凌晨2時35分趕到事發地點。搶險人員發現出軌的3節車廂轉向架全部脫落,車窗玻璃損壞殆盡,其中兩節車廂連接處斷裂。此外,列車碾過的鐵路路基也有所毀壞,枕木破損160余根。經初步調查和研究,相關專家認為火車在岔道口以每小時65公里的速度行駛,符合有關行車規定,司機發現險情后,剎車尚且及時,避免釀成更大的慘劇,因此值得肯定。蘇州工務段接警后,迅速派人將出軌車廂固定起來,防止發生其他事故。又加派工程技術人員,加緊修筑第三段鐵路,保證后續列車能夠安全通行。清晨6時,戚墅堰機廠派一臺起重機抵達蘇州,原計劃上午10時可將出軌車廂吊回到軌道上,不料起重機發動時,鋼絲突然斷開,吊車作業被迫中斷。蘇州站迅速派人運來備用的鋼絲,由工人加緊維修,至下午1時,吊車任務才全部完成,出事飛快車隨即被拖往戚墅堰機廠修理。不久,京滬線蘇州站段恢復通行,當天各車次列車均相繼晚點。


當晚上海派出的救險車駛離站臺約8千米,靠近真如火車站時,由于車速較快,竟撞倒一名身穿背心的中年男子。后來被夜道工巡查時發現,立即報告附近路警,派人將傷者送往鐵路醫院救治。由于中年男子頭部被撞開一小洞,右腳被軋斷,血流過多,不治身亡。
出了這樣嚴重的交通事故,作為主管部門的京滬區鐵路局難辭其咎。局長陳伯莊深怕新聞報道引起當局和社會各界的不滿,便通過種種關系,請求報館和電臺手下留情,對事故報道做淡化處理。面對記者的詢問,他反復解釋“脫軌”與“出軌”的差別。認為“脫”與“出”看似相同,但事實為兩件事,“脫”的意思是滑了出來,所以脫軌之車輛,極易使之納入正軌,僅一舉手之勞,即可繼續工作。如果是“出軌”,那就完全不一樣,因一旦出了,則非有較長的時間,不能恢復使其再度工作。最后他辯解道:“此次飛快車在蘇州系脫軌,而非出軌,萬勿以一字之差,而使飛快車之性能為外界所誤會?!北砻嫔蠟楸Hw快車的聲譽,實則為自己開脫責任……
1949年4月,解放軍攻占常州,戚墅堰機廠終于回到人民的懷抱。工人們發揚主人翁精神,短短幾個月內獻出義務工兩千個,支援新中國的建設事業。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家又發起義務勞動,準備趕造一輛全路唯一的三等臥車,并把那輛長期擱置的流線型飛快車修理一新,計劃在10月1日那天,派代表2名開往北京,送交鐵道部,作為獻給中央人民政府的賀禮。
修竣后的飛快車除機車外,共計8節,分別是客車5節,餐車、游覽車和行李車各1節,富麗堂皇,有冷熱氣等設備,座位可任意調節位置。1949年10月1日,當這輛飛快車緩緩駛離戚墅堰機廠站臺北上時,全體職工在鞭炮聲中,使勁揮舞著鮮艷的五星紅旗,一片歡聲笑語。有人興奮地說:“用我們自己制造的車子,獻給我們自己的政府。這是多么光榮的行動!”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