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了解啦啦操運動員損傷風險,探析FMS(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評價啦啦操運動員肌肉力量對稱、核心肌群穩定、身體多部位協調用力、不同部位肌肉動員能力的功效。【方法】運用測試法、數理統計法,對廣西5所本科院校72名啦啦操運動員進行FMS 測試。【結論】(1)功能性動作篩查(FMS)評分可以作為啦啦操運動員競技表現的參考指標之一;(2)啦啦操運動員受傷主要是由不良的脊柱穩定性、較薄弱的深層核心肌群和錯誤的動作模式造成的動作代償導致;(3)啦啦操運動員具有較好的肩關節穩定性和腘繩肌的柔韌性,但在髖、膝、踝關節的穩定性及深層核心肌群力量方面存在不足。
關鍵詞:啦啦操;功能性動作篩查;FMS測試;功能評估
功能性動作篩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作為康復領域中的非診斷評估方式之一,在國外已被廣泛應用于各運動康復、競技體育、軍警訓練領域多年,是一項較為成熟的評估體系。FMS用于評估人體基本功能動作,區別于身體體能評估,功能性動作篩查更著重于評估人體的靈活性、穩定性等功能性問題以及動作局限和動作模式,在觀察中找出薄弱環節,可以很好地預防生活及運動中的疼痛甚至傷病的出現,幫助健身愛好者及運動員提高訓練效益。啦啦操作為一項操舞類的運動,近年來已逐步從體育單項變成奧運會項目,國內外參與度除了社會人士,在各大中小學都基本普及。但啦啦操運動員的傷病和康復問題一直以來都成為困擾各教練員和運動員的難題之一。
因此,本研究通過對評估啦啦操運動員的靈活性、穩定性及動作局限和基本動作模式等方面的結果進行分析,找到其在運動中易受傷的原因和相關問題,使啦啦操運動員備賽期間能減少傷病,降低受傷風險,從而提高訓練效益,以期糾正其錯誤動作模式,取得理想成績,為其日后的常規訓練、賽季備賽提供科學、有效的理論依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在廣西醫科大學、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廣西藝術學院、廣西財經學院、廣西外國語學院五所本科院校的啦啦操運動隊采用隨機分層抽樣法選取72名參加廣西第十三屆學生運動會啦啦操項目的運動員進行FMS測試,其中每所學校大一至大四年級各年級18人(男生9人,女生9人)。運動員平均年齡為(20.82±1.29)歲,身高(160.6±21.38) cm,體重( 53.24±9.24 ) kg,訓練年限(1.31±0.88) y。所有實驗對象身體健康,無影響實驗結果的相關疾病。
1.2 研究方法
1.2.1 實驗法
(1)測量工具:使用標準的FMS認證測試套件進行測試。
(2)測量指標:①七個基本動作: 深蹲、跨欄步、直線弓步蹲、肩部靈活性、單腿上抬、軀干穩定性俯臥撐、旋轉穩定性。②三個排查動作: 肩部靈活、俯臥撐起、旋轉穩定的疼痛排查。
(3)方法:在標準的FMS認證測試記錄表的基礎上,按照FMS國際測量標準和評定方法進行,共7項指標動作,每個動作得分按照0~3分評定,0分為疼痛,1分為無法完成,2分為完成質量不高,3分為高質量完成。總分為21分,疼痛排查使用“+”“-”進行記錄。
1.2.2 數理統計法
使用spss26.0對所有年級、性別的運動員的測試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對FMS疼痛排查的3個動作測試結果進行差異性分析。
2 研究結果
2.1 總體樣本測試結果
為避免因主觀評分導致測試準確性產生誤差,整個實驗過程由具有FMS國際認證的科研人員發出動作指令,嚴格按照FMS國際標準實施。72名啦啦操運動員完成所有項目的測試,測試指標分左右進行且左右兩側分值不一致時,則以得分低的為最終得分,兩側同分則選擇均值。在此次測試的疼痛篩查動作中,出現陽性案例。測試結果顯示,啦啦操運動員的FMS測試整體平均分為16分,最高分為18分,最低分為13分。72名運動員的FMS測試總分均數為(16±1.55)分,四組總分均滿足方差齊性,LSD兩兩比較后發現大一(15±1.18)與大二(16.3±1.42)比較有極其顯著性差異(P<0.01)。大二與大四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在總分對比之后,細分各個年級組別的單項得分情況,在檢驗了四組7個測試指標均滿足方差齊性后,LSD兩兩比較發現在直線弓步蹲與軀干穩定性俯臥撐這兩個指標上,大三與大四比較,大一與大四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2.2 對稱性及疼痛排查結果
啦啦操運動員對稱性測試結果顯示(表2),深蹲、跨欄步、直線弓步蹲、肩部靈活性、單腿上抬平均分超過2分,軀干穩定性俯臥撐、旋轉穩定性得分最低,平均分1.8分左右。在測試的動作中有左右兩側的指標取最差的一側進行得分,能力較好的一側得分也記錄,但不計入最終得分。對啦啦操運動員左右側進行對稱性得分統計,發現其基本動作模式存在問題并存在受傷風險。
啦啦操運動員左右側對稱性得分統計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啦啦操運動員習慣側得分高于非習慣側。在測試對稱性的5項指標中,旋轉穩定性測試與跨欄步的不對稱性分別達到63.89%和41.67%,其余三項測試指標的不對稱性均低于40%。在測試過程中只要出現疼痛,所測單項指標均記為0分,0分總人數為20人,而疼痛排查的三個指標中,疼痛排查的陽性數量為13人,占0分總人數的65%,其中伸展排查人數最多,肩關節排查人數最少。
3 分析與討論
3.1 啦啦操運動員FMS各測量指標分析
3.1.1 啦啦操運動員深蹲分析
啦啦操運動員深蹲測試能夠評估身體協調性和靈活性,以及身體雙側髖、膝、踝的靈活性和穩定性。FMS深蹲測試得分為2.18±0.86。3分得分率15.28%,2分得分率65.28%,1分得分率19.44%。以2分得分為主,只有11人能完整地完成3分動作。47人測試時需要進行退階動作踩FMS測試板,14人墊高木板也未能完成動作,可知啦啦操運動員深蹲測試結果處中等偏上水平。FMS深蹲動作除涉及髖、膝、踝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姿勢控制、骨盆的穩定性問題都能很好地反映出來。結合測試的結果,分析認為需要進行退階動作踩在FMS測試板去完成或腳跟在測試板上都不能完成一個完整深蹲的運動員,其穩定性和控制力需加強。其次,FMS測試深蹲需要手持木桿于頭上方雙肘呈90?,下蹲時手部需同時向上方推木桿。在做此動作時,引起人體重心后移導致腳踝背屈能力不足也可能是不能完成動作的原因,但更多的可能是由于運動員雙側踝關節背屈的閉鏈功能不良導致無法完成動作。
3.1.2 啦啦操運動員跨欄步分析
功能性動作篩查(FMS)的跨欄步屬于測試雙側髖、膝、踝的雙側靈活性和穩定性的項目,在單腿站立姿勢下需要更多的穩定性和控制能力,因此更能反映出身體核心部位和雙側的穩定性、控制能力。測試結果顯示啦啦操運動員跨欄步得分2.45±0.50分,有30人的左右側測試得分不一致,左右側的不對稱性達到了41.67%,3分得分率為44.44%,2分得分率為 48.61%,0分得分率為6.94%。可見,啦啦操運動員跨欄步得分較高,但左右側不對稱的問題也較為突出。甚至在此測試項目中有5人出現疼痛,具體表現為膝蓋和髖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這容易導致運動員在訓練和競賽過程中受傷。啦啦操訓練中常運用到膝蓋的彈動和單腿的轉體動作,如在hiphop和花球中常用的bounce和步伐練習都需要利用膝關節的屈曲和后伸重復循環動作,又如轉體動作阿拉C杠的練習中,需要一側腿保持在懸停的過程中另一側腿進行重復轉體,同時頭、上肢、軀干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滯留與旋轉,以配合該技巧難度動作的完成。因此,在啦啦操運動員非主力腿進行測試時,移動另一側的測試具有良好的表現,但在進行主力腿測試時,主力腿站立不動,另一側腿出現嚴重的晃動,甚至出現不同位置、不同程度的疼痛。不對稱性的問題提示了啦啦操運動員偏重一側訓練的可能性,忽略雙側的練習。或在成套動作編排與比賽期訓練過程中教練員過多注重主力腿的訓練,而忽略非主力腿的訓練,久之形成了習慣側與非習慣側的結果,為身體功能的不對稱及動作代償所導致的疼痛甚至傷病埋下隱患。此項測試可為啦啦操改進訓練模式提供依據。
3.1.3 啦啦操運動員直線弓步蹲分析
啦啦操運動員直線弓步蹲可以評估下肢髖、膝、踝和腳部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同時也對股四頭肌和股直肌的柔韌性進行了評估。這個動作是模擬人體在活動、訓練中所產生的各類減速動作和方向變化的一個動作模式的測試。由于該動作相對復雜,要求也較多,需要在測試前進行脛骨粗隆的測量,之后站在FMS測試板按照測試腿方向進行背部反握測試桿進行。該動作動員身體多個跨多關節的肌肉同時發力與保持穩定,對脊柱穩定性,膝蓋、腳踝在狹窄空間內穩定性,以及后腿膝關節觸碰前腿腳后跟有更高要求。測試結果顯示FMS直線弓步蹲得分2.30±0.71,有24人的左右側測試得分不一致,左右側的不對稱性達到了33.33%,3分得分率為40.28%,2分得分率為56.94% ,0分得分率為2.77%。測試結果屬于中等偏上,但仍然存在左右側不對稱性和疼痛的問題。可知啦啦操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一方面對各部位肌肉動員較少,以訓練大肌肉群為主,忽略了小肌肉群的練習和刺激,導致動作完成受限;另一方面訓練過程中沒有有目的地對各部位進行聯合訓練,如只單一練習啦啦操手位,而非同時將手位和腳尖進行步伐行進間加速減速等聯合動作訓練。
3.1.4 啦啦操運動員肩部靈活分析
肩部靈活測試可評價肩關節活動范圍以及胸腔、肩胛至胸椎部位在交互性動作過程中體現的問題。啦啦操運動員 FMS 肩部靈活性測試得分為2.65±0.48,屬于中等偏上水平。有15人的左右側測試得分不一致,左右側不對稱性達到了20.83%,3分得分率為62.50%,2分得分率為36.11% ,0分得分率為1.39%。啦啦操運動員由于進行肩部動作訓練,如肩關節繞環動作,花球手位的變化等,肩部的柔韌性和肩關節活動范圍進一步被開發,符合啦啦操運動特點。從預防損傷來考慮,啦啦操運動員需要加大針對肩部靈活性的鞏固訓練。
3.1.5 啦啦操運動員單腿上抬分析
直膝抬腿測試可評價大小腿后側肌群柔韌性以及保持骨盆和身體核心部位穩定性的情況下進行的分腿能力。此次測試結果情況較好,測試得分在所有單項中最高。啦啦操運動員FMS單腿上抬得分為2.73±0.45,屬于較高水平。有9人側測試得分不一致,左右不對稱性為12.50% 。3分、2分得分率分別為86.11% 、13.89%。從左右對稱性結果可知,啦啦操運動員大小腿后側肌群柔韌性較好,間接反映出具有較好的骨盆穩定性。這是由于在啦啦操訓練中有較多的柔韌性練習,特別是下肢的柔韌練習,橫豎叉以及正側踢,不同角度、難度要求的下肢柔韌性訓練使大部分啦啦操運動員的柔韌性較強。此外,部分運動員下肢后側腘肌、腘繩肌存在雙側柔韌性不對稱現象,即跨欄步發現的主力腿問題。發現此類運動員在主力腿進行測試時可達3分標準,但進行對側腿測試時明顯髖部出現代償動作,無法達到3分標準。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根據FMS單腿上抬測試結果,應考慮將骨盆控制和髖部靈活性的訓練加入到訓練中,提高大小腿后側肌群柔韌性的同時也提升髖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
3.1.6 啦啦操運動員軀干穩定性俯臥撐分析
啦啦操運動員俯臥撐測試得分1.80±0.75,此次測試結果是較為低的水平,集中在2分和1分水平,3分得分率18.10%,2分得分率27.78%,1分得分率43.10%,0分得分率11.11%。由于性別的要求不一,男女運動員測試要求也不一樣,但此動作模式測試的都是在閉鏈上對稱的撐起動作,以及測試在矢狀面上穩定脊柱的能力。啦啦操運動員該項測試分較低,反映出啦啦操運動員上肢力量或肩胛穩定性較弱或二者兼有。這與國內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操舞類項目的人群在進行FMS軀干穩定性俯臥撐測試普遍得分較低,這可能與項目的特點及訓練的針對性有一定的關系。該動作測試時要求身體像一個完整的單元被撐起,所以,對于異側核心穩定性還需要進一步評測。
3.1.7 啦啦操運動員旋轉穩定性分析
啦啦操運動員旋轉穩定性常用于骨盆、身體核心部位和肩帶在多個平面上的穩定性評估。在本次測試中,FMS 旋轉穩定得分1.85±0.53,有46人左右側測試得分不一致,左右側的不對稱性超過樣本量的一半,達到了63.89%。3分得分率為2.78%,僅有2人可完成3分標準的動作,2分得分率為55.56%,1分得分率為48.61%,0分得分率為5.56%。在此次旋轉穩定性的測試中不僅得分較低,還存在左右側不對稱較多的問題。在上一個動作中,軀干穩定性俯臥撐只是將身體作為一個完整的單元撐起,而在FMS最后一個動作即旋轉穩定性動作中,很好地將軀干和身體核心部位的反射穩定性,特別是異側平衡要求對深層核心肌群控制的問題反映出來。在測試中,啦啦操運動員得分都不高,且集中在1分和2分區間。分析認為,旋轉穩定性不論是在2分的對側還是3分的同側測試都需要適宜的神經協調和能量傳遞,同側測試難度大于對側測試。這一結果也反映了啦啦操運動員深層核心肌群的薄弱和身體功能性不全,要加強身體功能性動作的糾正和訓練,進一步降低運動損傷的出現。
3.2 啦啦操運動員低分及疼痛分析
此次啦啦操運動員FMS測試總分中有7人低于14分,需要進行動作模式糾正的運動員比例占9.72%。此次單項測試過程中,有任何疼痛的記錄為0分,0分人數為17人,占比23.61%,疼痛排查中出現陽性案例13例,占0分人數的65%。分析認為,啦啦操運動員的訓練模式有待改進,可定期組織功能性動作篩查及功能動作訓練,特別關注靈活性、穩定性,以及改進一直使用主力腿訓練的訓練方法,為啦啦操運動員身體功能性的完善做好科學指導。疼痛似乎是所有運動員都無法逃避的問題之一,也是一直困擾眾多運動員與渴望理想成績之間的一道阻礙。疼痛是一個預警,疼痛改變一切。我們更應該去關注背后的一系列問題,在疼痛出現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其實就存在著某些問題。而不疼并不代表功能良好,運動員大多數的功能不良為習得性與創傷性功能不良,發育性功能不良較為少見。而身體的不對稱、有意的多余動作、身體受限、動作代償等都會帶來疼痛,最終帶來損傷,如何進行干預和預防,是所有教練員和運動員都應該學習與實踐的課題。
4 結論
4.1 功能性動作篩查(FMS)評分可以作為啦啦操運動員競技表現的參考指標之一。功能性動作篩查提出的靈活性、穩定性、動力鏈、身體能量傳遞理念與啦啦操運動的要求相符,在動態中保持和提高身體的靈活性和穩定性,減少髖、膝、踝、腕損傷的概率亦是啦啦操所追求的。
4.2 啦啦操運動員受傷主要是由不良脊柱穩定性、較薄弱深層核心肌群和錯誤動作模式造成的動作代償所導致,需加強身體對稱性、穩定性的功能性訓練與動作糾正。
4.3 啦啦操運動員具有較好的肩關節穩定性和腘繩肌的柔韌性,但是在脊柱雙側、髖、膝、踝關節的穩定性,以及上肢、深層核心肌群的力量存在不足。建議定期組織功能性動作篩查及功能動作訓練,特別關注其身體功能不良類型與誘因,改進訓練模式及方法,為啦啦操運動員身體功能性的完善以及啦啦操項目做好科學指導。
參考文獻
[1]孫莉莉.美國功能動作測試(FMS)概述[J].體育科研,
2011,32(5):29-32.
[2]耿瑞楠,宋冰.身體功能訓練在啦啦操運動中的應用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5(3):82-87.
[3]周亢亢,黃竹杭,張璐,等.對中國高水平乒乓球運動員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損傷風險閾值的應用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7):112-119.
[4]高曉嶙,徐輝,黃鵬,等.應用功能性動作測試評估我國橄欖球運動員損傷風險的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7,
36(5):410-415.
[5]王梓霏,聶予鑫.基于功能性動作篩查(FMS)的舞蹈藝考生損傷風險共性分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0(4):129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