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體教融合背景下,為探索體育傳統校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和邏輯歸納法等,對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創建“中國棒壘球傳統學校”的10年實踐經驗進行分析總結,提出4點有益啟示:(1)“政府主導”是學校實施體教融合的先決條件;(2)“學練賽融合”教學模式是實現體教融合“四位一體”體育目標的重要方法;(3)“區域體育競賽聯盟”是體教融合培養高水平學生運動員的重要平臺;(4)“制度管理”是實現體教融合根本目標的重要機制。
關鍵詞:體教融合;棒壘球傳統學校;學練賽融合;經驗與啟示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關于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指示[1]和2018年在全國教育大會提出的“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四位一體體育目標的精神[2]。2020年體育總局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加強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3]。2020年國家提出“教會、勤練、常賽”的學校體育工作新要求[4]。2021年教育部發布:我國中小學生身體素質出現好轉趨勢,但是大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滑、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5]。這些國家政策的提出都是為了解決我國目前存在的兩方面突出問題,其一,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數量持續減少,培養質量逐漸下降;其二,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亟待提高。當前除了體育事業發展對其他部門的支持與合作的需求日益明顯之外,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引發了教育部門乃至全社會的憂慮[6]。目前如何實施“體教融合”是當前體育界和教育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因此,加強對“體育傳統校建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010年中國棒壘球為了解決生存困境、開始實施“棒壘球進校園”轉型發展戰略,為我國校園棒壘球運動發展帶來機遇,同時中國棒壘球發展也迎來了轉機和希望。在棒壘球發展過程中演變、產生了“慢投壘球”運動,目前慢投壘球是一項深受學生喜愛的、新興大眾化健身運動,在我國學校開展較為普及。2013年我校開始推廣棒壘球運動,近年來取得了跨越式可持續發展,先后被評為“中國慢投壘球高校示范基地(2015-2020年)”[7]“中國棒壘球傳統學校(2019-2024)”[8]。基于體教融合視角,對我校創建“中國棒壘球傳統學校”的10年實踐經驗進行研究,剖析其中成功經驗與存在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旨在探索體育傳統校高質量發展新方法,為其他傳統校建設提供有益啟示,為我國體育傳統校實施體教融合戰略探索新路徑。
1 體育傳統校實施體教融合戰略的目標
體教融合是建立在“體教結合”基礎之上,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體系融入到教育體系當中,以促進運動員的全面發展[9,10]。體教融合必須整合現有的體育運動學校和傳統體育特色學校資源,聯合建立大學的高水平運動隊,與省隊、國家隊有機連接[11]。推進體教融合不是離開體育系統,而是強化體育部門在育人體系中的作用[12]。通過體教融合實現青少年運動員的高等教育回歸,將他們的訓練和比賽融入國民教育系統,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安置問題也將得以緩解[13]。同時《意見》明確要求: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體學生,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四位一體”目標)。因此,體育傳統校實施“體教融合”戰略的目標:一是通過傳統校高水平建設,充分發揮競技體育的引領示范作用,營造優秀的學校體育文化氛圍,推動陽光體育活動的開展,實現“四位一體”體育目標,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二是充分發揮體育傳統校的基礎性作用,為培養中國競技體育人才提供充足儲備,促進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群眾體育的共生共長。
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和邏輯歸納法,對10年來南京科技職業學院“中國棒壘球傳統學校”創建工作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全面梳理,對中國棒壘球發展和“體教融合”的相關研究文獻及政策文件進行分析。通過實地調研法對中國棒壘球訓練基地、中國壘球學院等國家級基地的教學訓練、組織競賽等進行實地調研學習。通過專家訪談法對11名相關領域專家領導、教練員、裁判員和教師,就中國棒壘球傳統學校的“運行管理,教學訓練,組織競賽”等問題進行深度訪談(見表1),根據專家訪談意見,基于體教融合視角對我校中國棒壘球傳統學校(以下簡稱“傳統校”)創建經驗及其借鑒作用進行分析研究。
表 1" 訪談專家信息
3" 體教融合視域下傳統校建設的經驗
《意見》明確要求:強化政策保障、加強組織實施;學校體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開齊開足體育課,實現“四位一體”體育目標,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擴大校內、校際體育比賽覆蓋面和參與度,大中小學校在廣泛開展校內競賽活動基礎上建設學校代表隊,參加區域內乃至全國聯賽;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加強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立足于以上“體教融合”措施的明確要求,從以下4方面對傳統校10年創建經驗進行分析研究:(1)“政策支持”是創建傳統校的重要動力和契機,(2)“開設課程、實施教改”是傳統校創建的主要途徑,(3)“常賽”是傳統校代表隊建設的根本手段,(4)“制度管理”是確保創建工作正確方向的機制保障。
3.1 “政策支持”是創建傳統校的重要動力和契機
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棒壘球項目離開了奧運大家庭,中國棒壘球發展因此跌入低谷,面對極大的生存困境,中國壘球協會和國家教委合作組織開展了“2010壘球進校園”活動,隨著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和中國棒壘球轉型發展戰略的實施,為我國高校棒壘球運動的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自2009年起,國家體育總局手曲棒壘管理中心、中國棒壘球協會和教育部大學生體育協會每年舉辦“全國大學生棒壘球聯賽”“全國慢投壘球總決賽”。2010年江蘇建立了省大學生棒壘球協會、省大學生棒壘球訓練基地,制定了每四年一屆舉辦“江蘇省運動會高校部慢投壘球比賽”、每年舉辦“省大學生慢投壘球比賽”等政策制度。同時,中國棒壘球協會、省大學生協會舉辦各級各類棒壘球教練員、裁判員培訓班,加強棒壘球師資培訓。在這一系列政策有力支持下,2013年棒壘球運動開始進入我校,并面向全體學生、正式開設慢投壘球體育課程,從此,我校拉開了創建傳統校的序幕,2016年我校開設棒球體育課程。因此,“政策支持”是創建傳統校的重要動力和契機。
3.2" “開設課程、實施教改”是傳統校創建的根本途徑
3.2.1" “開設課程”是我校棒壘球快速發展的制度保障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規定:普通高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必修課程,三年級以上學生開設體育選修課[14] 。因此,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設置”的剛性要求,從政策層面確保了我校棒壘球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經常性和長期性。棒壘球運動在我國群眾基礎非常薄弱,在棒壘球開展較好的上海,76%的大學生對該項目不了解、10%的學生有初步的了解、14%的學生比較了解[15]。因此,采用教師直接授課的形式,能讓學生快速高效、全面地掌握慢壘運動技能和比賽規則。而且學校開設棒壘球課程,有利于營造校園棒壘球文化氛圍,為大學生課外參加棒壘球運動創造良好氛圍,并以此吸引和帶動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進操場”,有力促進校園陽光體育活動的開展。自2013年至2022年底,我校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體學生,累計完成150多個棒壘球教學班的授課任務,6200多人次參加了棒壘球專項體育課學習。因此,面向全體學生,開齊開足棒壘球課是促進我校棒壘球運動快速發展的制度保障。
3.2.2" “實施教改”是暢通“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內生動力
第一,“以賽促學、賽學融合”。2013年以來,我校已成功舉辦16屆校園大學生棒壘球比賽,平均每屆有29支參賽隊,至今累計5737多人次參加校園棒壘球比賽,這些參賽學生主要來自棒壘球教學班,據統計教學班學生參賽率高達92.5%。我校每學期都組織開展把“棒壘球課堂教學”融于“校園棒壘球比賽現場”的賽學融為一體的校園棒壘球活動,即:在舉行“校園棒壘球比賽”時,由棒壘球教師組織棒壘球教學班的所有學生分批到比賽現場觀摩比賽,同時老師在比賽現場講解棒壘球比賽規則、賽場禮儀和技戰術運用。這種“以賽促學、賽學融合”的新教學模式取得一舉三得的良好效果。(1)有效增加了校園棒壘球比賽的觀眾,提升了比賽的熱烈程度和影響力。(2)把“生動活潑的比賽現場”轉化為“充滿樂趣的棒壘球理論教學課堂”,使較難理解的棒壘球規則和技戰術配合、在形象生動的“比賽現場解說”中變得淺顯易懂,且給學生留下深刻而鮮活的記憶。(3)在緊張刺激的比賽氛圍中,學生被棒壘球運動的魅力深深吸引,對棒壘球有了很好的感性認識,激發了他們參加棒壘球運動的熱情,為學生樹立“終生體育觀”播下了富有生命力的火種。這種以賽促學、賽學融合的一體化教學競賽模式,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引導作用,大力促進了校園棒壘球發展,是傳統校創建的重要成功經驗。
第二,“以賽促練、賽練融合”。其中的“賽”主要是指體育課堂教學中的“隨堂教學比賽”,也包括課堂技能組合小組賽、課外的班級賽、年級賽等多種形式的各類體育游戲比賽,而非正規的高水平的體育比賽。2014年,我校開展省級課題“高校棒壘球教學模式改革對學生體質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2015年我校實施棒壘球課堂教學改革,全面采用“競賽法教學模式”。這種轉換學習和練習場景的“以賽促學、以賽促練、賽練合一”教學模式,讓學生“賽中學、賽中練、學練賽融合”,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練習密度、強度,從而顯著提高學習效率[16]。通過棒壘球課堂教學改革,我校創建工作取得以下成績:2015年傳統校“棒壘球課程創新研究與實踐”獲得“全國高等職業院校第二屆體育教育創新成果三等獎”。2015年、2019年棒壘球教學團隊2次獲得學校“優秀教學團隊”。棒壘球課堂教學4次獲得學校“教學質量優秀獎”。2021年棒壘球課程教學榮獲學校“獎教金”。
由此可見,堅持“賽中學、賽中練”的教學改革理念,實施“以賽促學、以賽促練、學練賽融合”的一體化發展模式,是促進校園棒壘球運動迅速發展的內生動力。
3.3" “常賽”是傳統校代表隊建設的主要手段
3.3.1" “校內競賽”是校隊發展的基礎平臺
目前我校已成功舉辦16屆大學生棒壘球比賽,據統計,累計5737多人次男、女學生參加校園棒壘球比賽,教學班學生參賽率高達92.5%,比賽一般分大一、大二甲乙兩組,各取團體前3-8名頒發團體獎,另設“優秀青年志愿者”“先進裁判員”“本壘打獎”“金手套獎”“最佳投手獎”“體育道德風尚獎”等,累計1800多人次獲獎,獲獎人數占參賽人數的31.4%。傳統校代表隊(簡稱“校隊”)91%的隊員來自各參賽隊,因此“校內競賽”是校隊發展的根本基礎。同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內競賽”,是校園陽光體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逐漸形成了濃厚的校園棒壘球文化,有力促進了校隊的可持續發展。10年來我校2次開展“歡迎老隊員回家團聚”的友誼賽;3次組織中小學體育教師來校參加棒壘球學習交流賽;3次組織小學生來校觀看棒壘球比賽的“大手牽小手”春游活動等。通過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大力培育區域棒壘球文化,為傳統校的創建打造良好的社會大環境,是傳統校創建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2016、2017年傳統校棒壘球文化建設連續2次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
3.3.2" “區域體育競賽”是提高校隊競賽水平的主要平臺
第一,積極參加省級比賽。校隊參加了第18、19、20屆“江蘇省運動會高校部慢投壘球比賽”,分別獲得第7名、第2名、第3名的成績,1次獲“優秀教練員獎”,4年1屆的“省運會”是江蘇省最高級別的體育賽事。校隊6次參加省大學生棒壘球協會舉辦的“省大學生慢投壘球比賽”,多次獲得團體一等獎。10年中校隊共9次參加省級比賽,有力促進了校隊競賽水平的提高,同時又因為校隊參賽經費有限而造成外出參賽機會少,限制了校隊競賽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第二,創建區域聯盟,創造更多的校際比賽機會。2015年傳統校充分利用所處地理位置的區域優勢,和同處于南京市江北新區的4所高校,共同創建了“南京高校慢投壘球聯盟”。由于聯盟成員校所處同一地理區域內,而且聯盟賽是成員校聯合組辦,所以各隊參加聯盟賽時不需要發生住宿費、參賽費等,僅僅支付極少量的公共交通費和餐飲費,因此校隊參加聯盟賽的費用極低,而且節省時間、精力。6年里傳統校代表隊一百多次參加“聯盟”賽,有效解決了校隊因參賽經費有限而造成參賽機會少、運動水平難以提高的難題。同時,區域聯盟的建立、推動了校隊訓練模式由“校園體育競賽”向“區域聯盟競賽”的轉型升級,有效提高了校隊“以賽促練”的訓練效果,非常有利于提高校隊的競賽水平,區域體育聯盟是傳統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平臺。
第三,打造聯盟“品牌賽事”,創造更高水平的比賽機會。國務院《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中要求:各地要整合賽事資源,積極開展區域內競賽活動、跨區域學校體育競賽活動,暢通學生運動員進入專業運動隊的渠道[17]。推動專業賽事發展,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18]。CUBA是我國第一個高校體育賽事品牌,為中國籃球運動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始于1924年由“日本高中棒球聯合會”推廣的“甲子園”(日本高中校園棒球比賽),現已成為著名的世界棒壘球賽事品牌,促使棒球成為日本國球。傳統校借鑒CUBA、甲子園等成功案例經驗、創建了“南京慢壘聯盟”,近年來吸引了眾多的非聯盟成員加盟參賽,特別是“社會業余俱樂部”高水平隊的參加,促使該聯盟規模日益壯大、水平逐漸提高、社會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逐漸形成區域“品牌賽事”效應。以2018年第1賽季為例,據統計該賽季共有11支高校代表隊參加、組織開展了69場比賽,共有176名運動員、2000多人次參加比賽,吸引了上萬名觀眾,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應,
3.3.3" “國家大賽”是傳統校培養“高水平學生運動員”的關鍵平臺
2014年,校隊參加“第十屆全國大學生棒壘球聯賽 男子棒球總決賽”獲得團體第四名和“體育道德風尚獎”,同時獲得“中國大學生棒壘球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2016年,這批參賽隊員中有3名“學生運動員”輸送到南京工業大學(中國壘球學院)高水平棒壘球隊,并在參加省高水平組比賽中獲獎,其中1人作為投手(核心隊員)參加比賽。校隊以優異的成績為學校爭得榮譽、贏得了學校認可,2016年學校為“傳統校”投資修建了1片簡易棒壘球場。體育建筑一定不能僅僅理解為運動競技的物理空間,還具有社會空間文化發展的表征性[19]。這片簡易棒壘球場是我校成功創建“中國棒壘球傳統學校”的堅實物質基礎,現已成為我校棒壘球文化的標志性建筑。傳統校堅持“以賽促建、以建促賽”理念,2017年校隊參加“全國慢投壘球總決賽”,獲團體第五名,高職高專校第一名的好成績,并獲“優秀教練獎”。因此,知名度高的“國家大賽”是我校成功創建傳統校、培養“高水平學生運動員”的關鍵平臺。
3.4" “制度管理”是確保創建工作正確方向的機制保障
3.4.1 精準理解和把握傳統校創建工作的目標
第一,2010年我校通過對中國“棒壘球進校園”大背景的分析,深刻理解該轉型發展戰略的“體教結合”目標。第二,認真調研、學習美國高校培養高水平學生運動員具有高文化素質的優秀管理經驗。美國高校將大學生運動員的學業水平與所有大學生看齊,堅持高校競技體育的業余性取向[20],對大學生運動員有嚴格要求,如果文化成績不達標,就會被降為試讀生,試讀一年后如果仍不達標,就會被退學[21]。美國高校學生運動員完成學士學位的比例高于美國大學生總數[22]。第三,在進行反復修訂后,最后制定了與“體教融合”相統一的《傳統校棒壘球代表隊管理規定》。
3.4.2" 嚴格遵照規定治理傳統校代表隊
《傳統校棒壘球代表隊管理規定》明確:校隊隊員凡有文化成績不合格或受學校處分者必須退隊;堅持“請假責任制”原則,凡請假必補課,誰批假誰負責安排補課;禁止任何隊員以任何理由“逃課”參加棒壘球訓練。2013年9月和2018年5月,校隊在參加第18、19屆“省運會”的賽前訓練期間,各發生1次“集體逃課”參加訓練的不良現象,但都被教練員及時按《規定》嚴肅處理,并對隊員“重體輕文”“錦標主義”“急功近利”的錯誤思想進行了批評教育。據統計,10年以來校隊學生運動員累計125名,其中因為文化成績不合格被“勸退離隊”的大一隊員11人、占隊員總數8.8%,大二隊員3人、占2.4%;隊員擅自“逃課”參加訓練的大一隊員次數是大二隊員的5倍。顯而易見,從大一、大二隊員“被退隊”人數和“逃課”次數可以判斷,嚴格的制度管理對隊員的教育效果非常顯著。
3.4.3" 嚴格“制度管理”取得了“體教融合”的良好成效
通過10年的嚴格制度管理,確保了校隊自建隊以來所有隊員都學業合格、按時畢業,并取得了以下成績:2015年有1名隊員畢業后即成功創辦棒壘球打擊練習俱樂部;2016年輸送3名隊員到南京工業大學(中國壘球學院)高水平棒壘球隊、參加省高水平組比賽并獲獎;2019年有1名隊員畢業后即擔任棒壘球教練員;2020年有1名隊員畢業后、即考取北京體育大學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有3名以前隊員考取各自專業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我校是3年制大專高職院校,校隊隊員以大一、大二學生為主,大三學生以“下廠實習”為主。迄今為止,我校隊的所有隊員都來自沒有任何棒壘球訓練背景的普通學生,他們都是校隊培養的學生運動員。實踐表明,校隊嚴格的運動員管理制度“推動了隊員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
4 傳統校創建經驗對深化“體教融合”的啟示
基于“體教融合”措施要求,以上從“政策支持”“開設課程、實施教改”“傳統校代表隊建設”“制度管理”4個角度對傳統校創建經驗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以下4點有益啟示:(1)“政府主導”是學校實施體教融合的先決條件;(2)“學練賽融合”教學模式是實現體教融合“四位一體”體育目標的重要方法;(3)“區域聯盟”是體教融合培養高水平學生運動員的重要平臺;(4)“制度管理”是實現體教融合根本目標的重要機制。
4.1 “政府主導”是學校實施體教融合的先決條件
2020年體育總局教育部《意見》明確要求“體育、教育部門推進國家隊、省隊建設改革與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相銜接”。推進國家隊、省隊與高校運動隊建設相銜接,必然涉及新開項目在校園推廣的問題。我校建設經驗顯示,其一、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進校園發展,必須具備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大力支持,其中主要有安排師資培訓、教材選編、各級競賽組織等;其二、學校推廣任何一項體育運動最快速的辦法,是面向全體學生開設課程、采用教師直接授課的形式,“課程教學”是推廣體育項目最高效的方法。因此,每當有運動項目進校園發展時,體育、教育部門一定要有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否則該項目在校園里較難開課、推廣,更難以達到體教融合的目標。
4.2" “學練賽融合”是實現“體教融合”四位一體目標的重要方法
2020年體教融合《意見》要求,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競賽活動,促進學校體育的高質量發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2020年《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要求,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出“教會、勤練、常賽”的體育課新模式[23]。由此可見,開展體育競賽活動是實施“體教融合”的關鍵平臺,是促進我國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措施。學校體育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讓學生變“被動參與”為“主動投入”,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通過“玩”將“被動體育”變為“主動體育”,“不嚴肅”的“玩”其實承載著極為嚴肅的教育使命[24]。2014年我校開展“棒壘球教學模式改革的實驗研究”,自2015年起我校全面采用“競賽法棒壘球教學模式”,8年多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學練賽融合”的棒壘球教學模式通過“轉換學習場景”在緊張刺激的比賽氛圍中激發學生體育興趣,有力促使學生變“被動參與”為“主動投入”;這種教學模式把“教會、勤練、常賽”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內容豐富、人人參與、經常參加的課堂游戲(教學比賽)中“學會、勤練”;這種教學模式把“練習手段單調乏味、氣氛沉悶的體育教學”轉變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體育游戲比賽”,讓學生在游戲比賽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從而有效實現“體教融合”四位一體目標。因此,“學練賽融合”的棒壘球教學模式能積極促進“體教融合”,具有積極借鑒意義。
4.3" “區域體育聯盟”是“體教融合”培養學生運動員的重要平臺
第一,“區域體育聯盟”為培養學生運動員創造更多的參賽機會。我校實踐經驗表明,參加國家大賽對培養“高水平學生運動員”至關重要,但是,10年中我傳統校代表隊只參加過2次國家大賽,究其根本原因是:參賽經費有限。2015年底創建“南京慢壘聯盟”后,聯盟常規比賽極低的參賽費用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傳統校代表隊參賽經費困難的大問題,近6年里傳統校代表隊一百多次參加“聯盟”賽,顯著增加了我校隊員參加棒壘球競賽的次數。第二,聯盟“品牌賽事”為培養學生運動員創造更高水平的比賽機會。隨著眾多非聯盟成員的參賽,特別是“社會業余俱樂部高水平隊”的加盟,“南京慢壘聯盟”的棒壘球比賽水平日益提高,逐漸成為區域“品牌賽事”,為加盟參賽隊提供了高水平的聯盟常規比賽。由此可見,創建“區域體育聯盟”是解決參賽經費困難的有效途徑,為培養高水平學生運動員創造更多參賽機會;通過打造聯盟“品牌賽事”,為培養高水平學生運動員創造更高水平的比賽機會。我校“區域體育聯盟”建設的實踐經驗證明,它能有效實現“體教融合”培養高水平學生運動員的目標,對新時代我國實施“體教融合”戰略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4.4" “制度管理”是實現“體教融合”根本目標的重要機制
“體教融合”的根本目標,是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體教融合”戰略促使青少年運動員回歸“國民教育”體系,其目的就是為了補齊運動員文化教育的短板,從根本上解決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安置難題,消滅“重競技輕文化”所產生的“冠軍搓澡工”“體操冠軍街頭賣藝”等惡劣現象。因此,實施“體教融合”戰略的內在本質是加強對學生運動員的文化教育。通過對全國高校學生運動員的學訓問題分析表明,時間矛盾是矛盾的外在表現,個人意志力不足是矛盾的主觀內因,學校管理的混亂和無力反映了學校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的嚴重不足[25]。如何解決“體教融合”中學校制度管理和運行機制的嚴重不足?我校實踐經驗表明,一是精準理解和把握傳統校創建工作的體教融合目標;二是嚴格遵照制度管理傳統校代表隊。
5 結語
體教融合是我國實施體育強國、教育強國的重要改革戰略,是我國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和青少年競技體育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體教融合是一項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復雜的系統工程,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用,需要廣大體育工作者共同探討學校體育“教會、勤練、常賽”的改革實踐經驗,積極探索體育傳統校高質量發展的新方法,為我國體育傳統校實施體教融合戰略探索新路徑,促進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開辟中國特色的“體教融合”之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開創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加快把我國建 設成為體育強國[EB/OL].(2017-08-27)[2020-12-1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27/c_1121550898.html.
[2]新華社.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8-09-10)[2020-12-18].http://edu.people.
com.cn/n1/2018/0910/c1053-30283652.html.
[3]國家體育總局 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
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Z].體發[2020]1號,2020-09-21.
[4]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
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5]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
健康調研結果發布[J].中國學校衛,2021,42(9):1283-1284.
[6]姚明.我看“體教融合”[N].人民政協報,2020-11-04(9).
[7]中國壘球協會.關于命名首批中國慢投壘球高校示范基地的通知[Z].2015-04-10.
[8]中國棒球協會,中國壘球協會.關于公告首批中國棒壘球后備人才基地名單的通知[Z].2019-04-18.
[9]劉波,郭振,王松,等.體教融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訴求、困境與探索[J].體育學刊,2020,27(6):12-19.
[10]吳建喜,池建.論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方式轉變中體教結合向體教融合的嬗變[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4):88-93.
[11]鐘秉樞.問題與展望: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10):5-12.
[12]楊國慶,劉宇佳.論新時代體教融合的內涵理念與實施路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0,35(6):621-625.
[13]毛振明,夏青,錢婭艷.論體教融合的問題緣起與目標指向[J].體育學研究,2020,34(5):7-12.
[14]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S].教體藝[2002]13號,2002-08-06.
[15]周偉榮.上海高校棒球運動開展的現狀與分析[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16]馮國勝.高校棒壘球教學模式改革對學生體質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5,14(5):96-98.
[1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Z].國辦發[2016]27號,2016-04-21.
[18]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Z].國發[2014]46號,2014-10-20.
[19]焦素花,焦現偉.建國以來體育價值變遷的觀念史證與文化闡釋[J].體育與科學,2018,39(2):106-113.
[20]牛國勝.美國大學生運動員培養模式及其對中國的啟迪[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3):81-87.
[21]Meier D W.Possible Lives:The Promise of Public Education in America[J],2007.
[22]Eckard,Woodrow E.NCAA Athlete Graduation Rates:
Less than Meets the Eye[J].Journal of Sport Manage-
ment,2010,24(1):45-59.
[23]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 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 15)
[2021-01-25].www.gov.cn/xinwen/2020- 10/15/content
_5551609.htm.
[24]專家組.“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11):1-15.
[25]陶然成,龔波,何志林等.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學訓矛盾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10):86-89.
[26]柳鳴毅,但艷芳,張毅恒.中國體育運動學校嬗變歷程、現
實問題與治理策略研究[J].體育學研究,2020,34(3):64-77.
[27]張擴林,王全昌,包靜.體育強國視域下深化體教融合理念的演變與發展[C]//.第一屆陜西省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優秀論文集,2021:828-833.
[28]鐘秉樞.國際競技體育體系和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33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