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一個在社交時代最能衡量萬事萬物影響力的詞,落在公益的田野上,一樣適用。
回看中國公益事業所跋涉過的路程,每取得一個里程碑,也是一次“出圈”時刻。
2008年,汶川地震、南方雪災等災害降臨,“多難興邦”的民族精神召喚了億萬民眾抗震救災的行動。一批專業公益如雨后春筍般誕生,中國慈善捐款總額達到1070億元,個人捐款首次超過機構捐贈。這被視作中國公益元年的標志。從此,公益事業從國家意志走向了民間行動。
2015年,多家機構共同發起中國首個互聯網募捐日活動“99公益日”。此后數年間,以一朵小紅花為標志,“人人可公益”的愿景,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成為現實,并借助社交傳播形成了突破互聯網文化圈層的效果。這是公益事業從線下走向線上、從圈子式傳播走向大眾話題廣場、突破技術與時空壁壘的一大進步。
互聯網時代,新媒體語境下,社交媒體的出現,導致了圈層傳播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為顯著。這對公益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出圈。
現在已經不是默默做公益、事事不留名的時代了。公益思想與行動能否出圈,能否自我更迭,能否進行復制,是檢驗一個公益項目效能的最直觀標準。
公益的出圈,可以分為三個維度:人的出圈、行動的出圈、效果的出圈,三者分別指向的是公益主體的多元化、公益思想與行動的創新性,以及公益項目評估效果的直觀化。
出圈的思維,應該貫穿于公益與社會創新的全流程。這要求公益項目首先要保有自身迭代更新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其次是有所成效之上的跨界共創與大規模復制。
古語云,“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當公益成為一項事業、一門專業,人們對公益寄予期望的,是一場整個社會系統自我更新的變革。公益從來都不是單獨的存在,需要跨界,需要交互,需要連接,需要形成集合影響力。
《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曾集中討論過集合影響力,意指某個社會問題的所有利益相關者,朝著共同的目標發揮各自獨特的優勢,取長補短齊頭并進。
這意味著,隨著時代的進步,公益已不再是單一領域的自我重復與自我閉環,而是逐步走向跨界融合創新。在這一趨勢下,我們看到了科技、教育、文藝、體育、衛生及商業等多個領域與公益的深度融合,誕生了諸多具有創新性的公益思維、公益項目與公益故事,在傳播網絡和大眾視野中形成漣漪效應。
好的公益必定是突破圈層,與社會大眾共同參與、共同推動的。
在這基礎之上,出圈,既是公益創新的內在要求,也是有所成效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