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評量問句是利用數值評量的方式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協助個體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當下狀態、未來狀態以及改變狀態的咨詢技術。評量問句可與課堂學習單、故事案例、身體活動相結合,幫助學生在問答中提升思考力、在評析中加強覺察力、在體驗中培養行動力,從而增強心理課堂的實效性。
【關鍵詞】評量問句;身體參與;故事案例;課堂學習單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8-0051-03
【作者簡介】黃珊珊,廣東省中山市第一中學(廣東中山,528403)教師,一級教師。
評量問句指利用數值評量的方式(如1~10分),協助來訪者就其感受、態度、動機與想法等抽象概念進行提問,詢問來訪者目前所在的分數,再進1分后與現在的不同,以及如何邁進1分的技術。[1]作為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代表性問句之一,評量問句憑借其直觀化、具體化、行動化的特點在學校心理輔導工作中備受青睞。教師立足學生實際,將評量問句進行恰當變式遷移后應用于心理課堂,可有效協助學生澄清自我感受、表達與接納難以言喻的內心狀態與目標,以及評估已有資源等。
一、借助課堂學習單,在問答中提升思考力
在心理輔導中,評量問句大多以“咨詢師提問,來訪者回答”的方式呈現。在心理課上,學生常擔心自己的發言不正確、不完美而不敢直接表達自我感受或情感外露,不利于教師深入觀察和把握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堂學習單指教師在不同時機,依據不同的學習任務設計的輔助教學的一種學習工具。[2]教師通過課堂學習單可以給學生搭建完成學習任務的支架。評量問句采用“教師提問,學生完成并分享課堂學習單”的方式指引學生梳理問題、組織語言,促使學生對自身情況進行深入思考。焦點解決短期治療認為,在1~10分的量尺上,學生自評分數X是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對X的解釋,以及X再進1分的變化。教師借助課堂學習單與學生就其賦分情況進行一對一交流,尤其對“做些什么可以提高1分”進行探究。這不僅有利于深化學生的思考力,也有利于加深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
在“學習動力”主題心理課上,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課堂學習單(見下頁圖1),帶領學生充分探尋自己的優勢、資源和行動力?!拔业默F狀”“我的期待”“我的行動”分別代表我現在在哪里、想要去哪里、怎樣才能到達,而“梯子”代表一步步的行動,最終通向“我的期待”。
lt;C:\Users\DELL.DESKTOP-PSE3GFE\Desktop\班主任7期\班主任7期\Image\image1_1.pnggt;[圖1 課堂學習單][我的期待:" 分][我的行動][+1:][+1:][+1:][+1:][+1:][+1:][+1:][感受:" " "][感受:" " "][感受:" " "][感受:" " "][感受:" " "][感受:" " "][感受:" " "][我的現狀:" 分][我的優勢和資源:" " " " " ]
當學生將“我的現狀”賦值為X時,教師加強探詢“為何是X,而不是更低”,引導學生認識自身現狀及目前所具有的優勢和資源,用概括提煉的方式寫在課堂學習單上。如學生將“我的現狀”評為3分,認為自己具備“跟著老師走,善于自我反思”的優勢。教師可在此基礎上繼續詢問學生期待的分數,引發學生思考如何縮短現狀與期待的距離。同時,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單中列出自己“做些什么可以提升1分”和“如果做到了會有什么感受”,以這樣的方式不斷深化學生的思考力。如“提升弱勢學科成績”這件事需要學習動力,有學生提到“課前預習,完成導學案”可提升1分,如果能做到會感到踏實;“在課堂上減少走神,聽不懂也要做筆記”也可以提升1分,如果能做到會減少自責……以此,層層遞進思考,深化認知體悟。
二、圍繞故事案例,在評析中加強覺察力
教師將評量問句嵌入故事案例,選取與學生息息相關、有代表性的故事案例,引導學生借助評量他人的故事來反觀自我。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減學生對自我暴露的主觀防御,讓他們呈現真實的內心思考與感受。另外,教師應有意識地選擇具有生活性、矛盾性的故事案例,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評量問句,而評量的內容要切實指向故事案例中主人公的內心沖突、困境阻礙、資源優勢等,從而激發學生深入細致分析與評價的動機,為學生覺察自身情況提供參考。
在“考試”主題心理課中,教師以往屆學生的故事為案例(事先征得該生同意并隱去相關個人信息),采用坐標軸的方式呈現主人公的成績變化,并針對成績曲線圖(見圖2)提出評量問句。
lt;C:\Users\DELL.DESKTOP-PSE3GFE\Desktop\班主任7期\班主任7期\Image\image2.jpeggt;[圖2 成績曲線圖] [考試成績][120][110][100][90][80][70][60][50][T1][T2][T3][T4][T5][T6][考試次數]
如“假設10 分表示學習熱情最高,1分表示學習熱情最低,你給這位同學當前(A點)的學習熱情打幾分?”“在連續兩次考試成績下降時(B點),你給該同學的學習熱情打幾分?”“為提升學習熱情,你認為該同學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教師通過評量問句引導學生思考成績波動與學習熱情之間的關系,深度剖析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明白要及時調整心態和行動,將困境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案例反思自身在遇到成績波動時的學習熱情變化,在故事案例的評量中以他人為鏡,提高自我覺察力。
三、結合“身體參與”,在體驗中培養行動力
“做些什么可以提高1分”是評量問句的核心問法,旨在幫助學生尋找具體可操作的一小步行動,進而產生大改變。然而在實際運用中,“說到不等于做到”。由于學生對“一小步行動”的切身體驗感較弱,簡單的問答方式容易讓行動流于形式。為此,教師可依據具身認知理論設計“身體參與”的體驗活動。具身認知理論認為,我們的認知來自身體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所造成的身體狀態改變。“身體參與”指通過身體動作、身體表達、身體經驗以及各種身體力行的活動,增強學習體驗和切身感受。[3]研究表明,學生的“身體參與”對其記憶知識、理解知識并解決問題發揮著積極作用。課上,教師在地面標出刻度尺后,請學生評估自身得分情況,運用身體站位的方式標識自己的分數,自評幾分就走到相應分數的位置,并用向前跨步的身體行動表示增加的分數。
在“中考沖刺”主題心理課中,教師提前在教室用環形標識評量刻度尺(見圖3),1代表狀態非常糟糕,10代表狀態非常好。為減少對學生自我評分的限制,只標出1、5、10分。
首先,學生根據自身評分走到相應分數(X1)的位置站立,并和老師、同學分享自己站在這個分數區域的理由。環形量尺的設定不僅能讓學生明晰自我定位,還能直觀看到其他同學的情況,有助于同伴之間互相激勵、共同探究、協力向前。其次,教師可設計具象化的“中考錄取通知書”激勵學生堅持前進,要求學生說出自己能拿到心儀學?!爸锌间浫⊥ㄖ獣钡奈鍌€理由。理由通常指向自己擁有的資源、優勢和行動力。學生每說一個可操作、可實踐的理由后,可前進一步。若難以找足五個理由,可適時請其他同學幫忙補充。最后,教師通過詢問“行進五步后所在的位置是多少分(X2)?”引導學生回顧活動過程,思考自己從X1到X2的路線走向,從而明確不管是迂回曲折的路線,還是順暢的路線,都需要堅定且持續的行動力。
此外,評量問句還可以與游戲活動、視頻案例等結合使用。心理健康教師可探索評量問句在幫助學生澄清自我狀態、擴大積極認知、堅持一小步行動等方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許維素.建構解決之道:焦點解決短期治療[M]. 寧波:寧波出版社,2017:36.
[2]董麗.以“學習單”為抓手提升課堂教學效率[J].廣西教育,2020(41):21-23.
[3]賈麗娜,田良臣,王靖,等.具身教學的設計研究——基于身體參與的多通道整合視角[J].遠程教育雜志,2016,34(1):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