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援疆;學生成長;育人故事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8-0093-02
回望在伊寧縣的教育生活,回想“南通班”的成長故事,回味學生的拔節聲響,幸福的漣漪層層漾起。
一
“老師,大力又打同學了!”大力的同桌匆匆跑進我的辦公室。
“老師,大力的作文又是一個字沒寫!”語文課代表悄悄告訴我。
“老師,大力搶走了我正在使用的膠帶!”后桌同學氣憤地站起來。
開學不到一個星期,關于大力的小報告接二連三。和原班主任了解后得知,大力是一名孤兒,住在福利院。
那天放學,我把他留下,遞上一盆常春藤,說道:“我們一起養護它,好嗎?”他睜大好奇的眼睛,繼而笑著點點頭,把常春藤輕放在他座位旁的窗臺上。
大課間,我常常和他一起欣賞常春藤,引導他說說描寫綠色的詞語,摸摸光滑油亮的綠葉,聞聞葉片散發的清香。午讀時,我和他共讀林清玄的散文《常春藤》、張秋生的《常春藤的詩》,讓他真實感受閱讀的獨特魅力,感悟常春藤堅韌不拔、奮勇向上的精神。
漸漸地,他迷上了班級的漂流閱讀,愛上了班級的循環寫作。長廊上,有他往返運送落葉的奔跑身影;操場上,有他不停揮锨鏟雪的動人畫面……大力的點滴變化,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2024年婦女節的早上,他送我一朵自己制作的粉紅色百合花,更是讓我欣喜不已。
一天中午,班長急匆匆跑來:“老師,今天中午大力沒有回教室。”我很是著急。班長把我帶向學校的籃球場,我遠遠地看到大力,不由得松了一口氣。回想起前幾天,他總是以“身體不舒服”為由,不參加大課間的活動。
大力來到我面前時,顯得有些不好意思。我示意班長先回教室,和大力并肩在操場散步。他向我敞開心扉:“老師,我很喜歡打籃球,可是平時沒有機會和場地。這幾天中午,我看到籃球場上有不少同學,就趕過來了。”我回道:“打籃球不僅能愉悅身心,還能增強體質,是一項很好的體育愛好。可是,你吃午飯了嗎?”他低著頭,吞吞吐吐地說:“沒有。”我帶他來辦公室,從抽屜里拿出面包、牛奶,叮囑他:“籃球要打,午飯更要吃。”他笑著走出了辦公室。
二
接手班級一個月后的一次晨讀,學校黨總支書記王良云輕輕推開門,突然出現在我們教室,時而給表現好的學生拍照,時而駐足欣賞,時而拿起手機錄制視頻……這也讓學生們的坐姿更端正,朗讀聲更洪亮。
眼前的場景讓我靈機一動,當即將語文課臨時改上班會。我讓大家猜猜王書記為什么來到我們班。“我們班衛生一直很差,今天王書記路過,可能是想來看看有沒變化。”“以前,我們班紀律差,書記這次來,想看看我們是不是進步了。”“我覺得,是我們整齊又響亮的讀書聲吸引了王書記的腳步。”“對,書記一定感到好奇,所以進來看看。”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著。
我趁熱打鐵,讓他們比一比:這次王書記來教室,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樣?學生有些不好意思了:“老師,以前王書記來,都是來批評我們。而這次是笑瞇瞇地看著我們。”我笑了,說道:“大家希望王書記經常這樣來看看我們嗎?”大家齊聲答道:“當然。”“只要我們各方面表現好,書記會經常來的。”班長補充道。
于是,我引導大家圍繞“今后,我們應該怎么做”展開討論。在閱讀班級的值勤日志時,我分明感受到,班上的每個學生都在用務實的行動證明自己的成長。運動場上奮力拼搏的身影,桌操比賽時整齊劃一的動作,集體活動時專注聆聽的場面,放學時自覺成行的路隊,是全體同學努力的見證。榮譽墻上,各項比賽中榮獲的一張張金燦燦的獎狀,更是大家共同奮斗留下的足跡。
三
2024年3月底,我接到伊寧縣骨干教師赴南通市通州區跟崗觀摩學習的聯絡任務,需出差一趟,真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可以順便回去看看家人;憂的是,這班畢業班的學生該怎么辦?
思來想去,我和全班學生有了一個約定:只要他們表現好,每個人都可以得到一份小禮物。回南通的前一晚,我分類整理每個學生的愿望。回家第一晚,班長發來信息:“老師,今天班里的情況挺好的,您放心。”其實,我的確應該充分地相信他們。
回到學校后,看著學生的作文本,我不禁被他們的真情深深打動:“老師在出發前,讓我們寫下自己的心愿,盡量幫助實現。我思來想去,寫下一個簡單且珍貴的愿望——希望老師平安歸來。令我沒想到的是,老師居然給我帶了一份南通特產,真開心。”“這一周,我各方面的表現都不錯,于是自信地站起來,去領禮物。一下課,我迫不及待地打開包裝,是一塊白色的手表。其實,這禮物的背后,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呢?我不由得想象老師認真給大家挑選禮物的模樣。53份禮物,不僅需要耐心,更需要愛心。老師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份禮物,還是一種關愛,更是一種期待。我會珍惜這份禮物,更會珍惜陳老師給予我們的愛!”“我默默低下頭,開始回憶前一周的表現,又抬頭望了望老師手中大大小小的包裝袋,愧疚的同時也暗暗下定決心:以后要合理安排時間,不懈努力,爭取早日得到老師從南通帶來的禮物。”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深化的是師生情,喚醒的是上進心,鋪展的是成長路。我為“南通班”而來,學生健康自由地成長,就是贈予我的“援疆勛章”。
(作者系南通市通州區教師發展中心教育科研室副主任,受援學校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南通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