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系統分析課后服務的現狀及價值意蘊,從大學(U)、政府(G)、中小學(S)、社區(C)四個層面構建基于“U-G-S-C”框架的課后服務實施路徑,結合政策引領、科研指導、課程設置、公益服務等多個方面提出改進策略,以促進中小學課后服務提質增效,從而滿足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需求。
關鍵詞:“U-G-S-C”框架;中小學課后服務;提質增效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通稱“雙減”)明確指出,“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強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撐保障能力”。課后服務的優化是對“雙減”政策深入實施的有力支持,它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課外負擔,還能提升教育質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本研究通過構建“大學—政府—中小學—社區”(U-G-S-C)框架,統籌規劃教育資源,豐富中小學課后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的需求,為構建“以學生為本”的中小學課后服務體系提供參考。
一、中小學課后服務的現狀分析
(一)地方政府針對地域特色制定的課后服務政策制度仍需細化
2017年2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課后服務”概念首次被寫入國家教育政策文本。近幾年,國家層面相繼出臺課后服務相關政策文件,旨在緩解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及教育內卷嚴重等問題。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針對當地中小學的課后服務從內容上進行調控、從政策上予以支持,以確保課后服務有效開展。
(二)學校對課后服務的實施方向不夠明確
中小學是構建高質量課后服務體系的關鍵實施單位。部分學校管理者雖然學習了國家及地方的相關政策,但是對政策的具體實施方面仍不明確。這導致一些學校在課后服務的內容設置上采取“因人設課”的策略,即學校選擇內部教師擅長的內容和熟悉的類別開課,未能根據各個學段的學情進行系統化設計。此外,部分學校管理者對課后服務的長遠規劃和預期成效缺乏清晰的構想,亟須建立更為明確和可持續的課后服務模式。
(三)課后服務主體的權益保障不夠到位
當前,中小學課后服務的主要教學承擔主體為在職教師,他們白天的教學任務已相當繁重,而課后服務需要推遲部分教師的下班時間,額外的工作量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加之相應的補助津貼達不到教師的預期效果,影響了部分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此外,部分學校缺乏拓寬課外服務高質量主體的來源,未能有效平衡提升服務質量和減輕在職教師工作負擔的問題。因此,中小學課后服務中所存在的師資缺乏、結構單一、動力不足、缺乏創新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四)課后服務內容設置及個性化培育能力需要提高
調查顯示,部分學校開展課后服務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在校完成作業。一些學校雖提供每周1至2節特色課后服務課程,但內容單一固定。這種單一的課后服務模式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導致部分家長更傾向于選擇校外機構。此外,現有的課后服務內容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未能涵蓋體育、藝術、地理、生物學、科學等多個領域,學校亟待通過豐富服務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空間,在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提升課后服務的質量和效果。
二、中小學課后服務的價值意蘊
(一)實現教育價值與服務意識的統一
中小學課后服務的內容不能局限于為學生提供放學后的學科學習空間和安全保障服務,更應立足于教育價值層面,有效、合理地挖掘教育潛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應開設多樣化、高品質的課后服務課程,實現教育價值與服務意識的有機融合。
(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及全面發展
課后服務應致力于構建一個涵蓋德智體美勞的多元化體系。學校應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開發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以發掘和培養學生的特長。
(三)多方協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
課后服務的有效開展能促進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協同育人。家長應樹立對課后服務的正確認知,明確課后服務的價值。社會應提供優質的課后服務資源。學校則應整合各方資源,開設多樣化的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四)降低教育成本,促進教育公平
中小學課后服務的開展能有效降低家庭教育的支出,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推動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學校通過提供高質量的課后服務內容,可以有效縮小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
三、“U-G-S-C”框架的中小學課后服務提質增效策略
“U-G-S-C”框架,是指“大學(University)—政府(Government)—中小學校(School)—社區(Community)”框架?;谝陨纤姆铰搫芋w系,構建課后服務系統框架,有利于促進課后服務深入發展與質量提升。在“U-G-S-C”框架的指導下,中小學課后服務可以進一步探索提質增效策略。
(一)高校助力,多元指導
第一,高等院校作為教育科研的重要陣地,可以在中小學課后服務的理論構建和內容規劃等方面給予指導,對課程設置是否合理、“五育”培養是否全面、核心素養是否提升等內容進行客觀評估。第二,高等院校擁有眾多先進的研究實驗室,如心理沙盤室、機器人創客室、人工智能室、物理實驗室、生化實驗室等,其可以在保障自身教學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向中小學開放部分實驗室資源,以幫助中小學生拓寬視野,提升綜合能力。第三,高等院??蔀橹行W課后服務提供寶貴的人才資源支持,高校教師、大學生均可參與中小學課后服務。
(二)政府引領,統籌規劃
第一,政府在課后服務的提質增效中應加強政策引領作用,深入結合地方特色、城市文化特色等,制定和實施針對中小學課后服務的宏觀政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體系。
第二,政府要統籌規劃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實施情況,統籌調配地方高校資源、中小學資源及社區資源,與企事業單位共同推進教育改革。政府應積極為中小學課后服務的內容開發和資源配置提供切實有效的支持,打造高質量的服務內容,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第三,政府應依托區域特色,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對家鄉的認同感。以大連為例,政府可以依托當地的足球文化、海洋文化和服裝文化等地域名片,開展足球特色課程、海洋知識普及活動、時裝周進校園活動等,以此豐富課后服務的內容,加深學生對家鄉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三)中小學實施,效果反思
第一,中小學作為課后服務的實施主陣地,應整合校內外的師資力量和設施資源。學校應對現有師資及外聘師資進行有效整合,并根據學生的學段特點及相關需求制定課后服務目標。此外,學校應統籌管理校內設施、優化使用校外設施,如創客空間設備、科學實驗儀器、運動空間設施等,以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學校應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后服務體系,從文化、體育、美育等多個領域規劃服務內容。例如,文化領域可以開設國學經典、思維訓練、英語交際等課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體育領域可以開展足球、籃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運動訓練活動,增強學生的體魄;美育領域可以開設創意美術、合唱團、中國舞等課程,陶冶學生情操。
第三,中小學要對課后服務的實施效果進行及時的評估評價,建立多元化的課后服務評價體系,將自評與他評充分結合,對課后服務效果進行診斷性評價。授課教師和學生應參與自評,而學校領導、同行教師和家長則要參與他評,確保多元評價主體對課后服務效果進行全面而真實地反饋,并及時診斷、改進。
(四)社區補充,需求支持
第一,社區在課后服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夠為學校提供寶貴的資源。社區可以基于學校的具體需求,與轄區內少年宮、科技館、博物館等場館建立聯系,邀請專職講解員為學生提供主題課程。
第二,社區可以為學生提供公益服務。通過開展主題豐富的公益活動,如消防演練、網絡安全教育、心理健康輔導、弱勢群體的融合活動等,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提升技能、豐富情感。此外,社區可以利用紀念日、節日等,與學校聯合舉辦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儀式感和社會責任感。
第三,社區在滿足家長需求和支持家校溝通方面發揮著橋梁作用。社區可以設立專門的信箱或反饋機制,鼓勵家長提出寶貴意見。這些建議可以幫助學校更好地了解家長的期望和需求,從而使學科作出相應的調整和優化。
中小學課后服務的發展與優化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它依賴于政府、大學、中小學以及社區的通力合作。為了構建一個與學生學齡特征相契合的課后服務體系,這四方必須協同聯動,致力于內容體系和評價體系的搭建與完善。在實施過程中,各方應持續進行反饋收集、問題診斷和策略調整,以確保課后服務能夠不斷適應學生的需求和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鐘程,謝均才.長效落實“雙減”政策的困境與對策:以政策執行網絡視角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22(7).
[2]鮑傳友,曾汶婷.義務教育學校托管服務的困境與優化:基于制度分析與發展框架的視角[J].教育研究,2022(10).
[3]馮建軍.適合的教育:讓每個學生的人生都精彩[J].教育科學研究,2024(7).
[4]張寧娟.深化教育評價改革落實先立后破發展新定位[J].人民教育,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