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未央,秋田黃,瓜果香。走進臨汾市安澤縣城北部的和川村,映入眼簾的是生長旺盛的優質水稻,微風拂過,水稻悠悠地隨風搖擺,泛起了綠色的波浪,稻田中野鴨肆意奔跑、螃蟹悠哉橫行,繪就一幅稻浪翻滾、魚蟹共生的美麗畫卷。這一切,都是和川村“稻魚蟹”共生立體化養殖的鮮活寫照。
和川村位于沁河、藺河、洪驛河三河交匯處,“千畝灘”處于和川水庫的庫尾,是整個和川村地理位置最優越、耕種條件最好的一片土地,在整個安澤縣都是非常稀有的資源。但是2021年的秋汛,雨水積存、河水倒灌使得豐收在望的千畝灘變成了一片汪洋澤國,成了野鴨水鳥的樂園。和川村的領導們積極應對,立即采取了多種措施進行排水,并與保險公司聯系落實賠付工作,保障村民的利益。同時,他們也開始尋求更長遠的解決方案。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一次機遇點燃了“千畝灘”的希望。山西省農業農村廳來和川村調研受災情況,在專家的考察和建議下,該村轉變思路,利用當地的水資源,發展起了“稻魚蟹”共生的綠色智慧循環農業模式。
轉型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村“兩委”經過實地考察調研、請教專家確定農業模式的可行性,打算整合內澇的土地作為試驗田種植,但是有一部分村民存有疑惑:祖祖輩輩都種植玉米,種植水稻能種好嗎?而且土地內澇嚴重,如果賠本了怎么辦?面對村民的疑惑,村“兩委”向村民講解了“靠水吃水”的發展思路,并向村民保證從村民手中流轉部分土地,會保證群眾的保底流轉費用及分紅。
從未接觸過水稻和螃蟹混養的村民,從干中學、在事上練。和川村采用了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即“以干代培”,專家到田間地頭進行指導,讓村民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習共生模式的關鍵技術,他們參與具體的水稻育苗、插秧等工作,開始嘗試在稻田中養殖魚和蟹,利用它們的天然習性來增加土壤肥力,減少病蟲害。同時利用縣校合作優勢與山西省農業大學合作簽訂《山西農業大學橫向科技項目協議書》,由專家帶領專業人員進行指導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和川村的“稻魚蟹”共生形成了一個綜合性的農業系統,它涵蓋了多個部分,包括果蔬大棚、現代漁業大棚、養牛場等,形成了魚菜共生、稻蟹、稻鴨、稻鱉混養的循環立體模式,實現了“一地兩用、一水三養、一季四收”。同時,和川村也創立了自己的品牌特色——“稻合香”系列大米、河鮮系列等產品。
和川村由提升經濟效益延伸到農旅結合,全力打造“稻夢空間”“漁歌大道”“稻和川”等農林文旅景觀,發展稻田觀光旅游經濟,吸引游客來到這里來感受稻香,從插秧、捉蟹、捕魚中體驗田園生活,感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
“我們打造的稻魚蟹綠色智慧循環農業示范基地以現代漁業養殖尾水循環再利用為依托,以養殖區有機肥料肥田,不斷優化果蔬大棚、水稻種植等項目布局,實現了種地不施肥、環境不污染、資源不浪費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和川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勇說,“現在我們致力于將該基地打造成集網紅打卡、休閑垂釣、采摘耕種等為一體的農林文旅康養融合示范區。”
在安澤沁河灣旅游度假區提升方案中,“千畝灘”將增加科普研學與娛樂體驗,在“農業+旅游+研學”方面得到提升,打造出“智慧+”農業科普教育研學基地。穿過連片的稻田,來到坐落于“千畝灘”東側的“稻夢空間”展廳,“稻米”主題元素隨處可見,游客們不僅能看到“千畝灘”種出的各種稻米,還能在稻米收獲季時,通過一臺水稻自動脫殼機體驗水稻脫殼成米的過程。
目前,和川村稻魚蟹產業作為典型代表,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真正實現了讓綠色發展變成“生態財富”。李勇說:“下一步,我們將依靠本地產業優勢,整體規劃,完善相應基礎設施,鞏固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創造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