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蛋黃是雞蛋中的精華所在,營養物質會通過蛋黃體現出來,顏色越深,營養價值越高。
真相:并非如此。蛋黃的顏色,受到母雞的年齡、品種、健康狀況,飼料成分及色素的含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母雞年齡偏大,下的蛋蛋黃顏色更深。飼料中類胡蘿卜素及脂肪含量越高,蛋黃顏色更黃(注意這不能代表營養水平)。除了以上因素外,飼料的抗營養因子、藥物、雞舍的環境控制等也都會影響蛋黃的顏色。而雞蛋的營養價值主要取決于其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這些成分的含量對蛋黃顏色的影響并不大。因此,如果從營養的角度來說,真的不用過于糾結蛋黃的顏色,正規渠道購買、存放得當的雞蛋都很有營養。
來源:科學辟謠
流言:多曬太陽有助于維生素D合成促進鈣質吸收,因此多曬太陽可以預防骨質疏松。
真相:這種說法不嚴謹,曬太陽可以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彌補飲食中維生素D不足的缺陷,但并不能保證預防骨質疏松。因為骨質疏松是一種多種因素導致的癥狀,鈣、維生素D都是可能的影響因素。但從近些年來的研究數據來看,并沒有什么單一的影響因素能夠避免骨質疏松的出現。另外,曬太陽也有其害處——紫外線會增加皮膚癌的風險。長期積累的紫外線照射還會導致皮膚干燥和衰老。而曬多少太陽合適,科學界也沒有就此形成共識,美國NIH的膳食補充辦公室建議:“上午10時~下午3時之間的太陽,每周曬兩次(不用防曬霜)、每次5~30分鐘”。除了曬太陽,也可以補充富含鈣的食物和維生素D來降低骨質疏松的風險。
來源:騰訊較真
流言:運動時有的人出汗多,有的人出汗少,一動就出汗的人,是身體弱需要補。
真相:這種說法并不正確。出汗是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出汗的功能之一,是起到調節體溫、平衡體液的作用。一般來說,當環境有所改變時,丘腦的交感神經便會令汗腺從毛孔排出汗液。這里的環境不光指人體所處的外部環境,還有內部環境——人在精神緊張、受到驚嚇或恐懼等情緒的支配下也會出汗。出汗量較大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汗腺發達、經常鍛煉肌肉量大、新陳代謝旺盛,而精神緊張也可能導致多汗,甚至我們吃了辛辣或高鹽食物也可能刺激出汗。所以說,對于健康的普通人來說,影響出汗的因素眾多,出汗多一點少一點無需放在心上。
來源:科學辟謠
流言:很多農藥會影響我們的味覺和口感,黃瓜需要經常打農藥,吃黃瓜感覺嘴巴發澀,是因為有農藥殘留。
真相:并非如此,黃瓜的苦澀感是黃瓜本身的成分導致的。黃瓜中的酚類物質最主要的是單寧和兒茶素。單寧也叫鞣質,存在于很多植物和水果中,如柿子吃起來也會產生澀澀麻麻的感覺,口腔黏膜也會有褶皺感,就是單寧在“搗蛋”。黃瓜皮里面含單寧較多,而且皮顏色越深綠,所含的單寧物質可能更多。所以吃起來口感就會澀,黃瓜皮也會更澀。兒茶素在茶葉中比較普遍,我們平時喝茶的時候會感覺也會有點澀味,其實就是因為兒茶素的作用。黃瓜皮里有很多的兒茶素類物質,所以吃起來也會感覺澀。另外,黃瓜中還含有少量的苦味素,一般來說越靠近黃瓜尾部,苦味素越多,吃的時候會感覺口感苦澀。
來源:科學辟謠
流言:夏天不涂防曬,打個遮陽傘就可以不被曬黑了。
真相:打遮陽傘能夠阻擋住大部分紫外線,但這還不夠。由于地面或其他鏡面物體對太陽光有反射作用,在反射光線中也存在紫外線,因此即便選用有良好防紫外線效果的遮陽傘也無法保證不會變黑。除此之外,不同人的膚色不同,皮膚基底層黑素細胞產生黑色素的數量不同,對于紫外線輻射的吸收程度也不同,因此即便相同的物理防曬,實際效果也因人而異。而遮陽傘屬于紡織品,相關標準(如《紡織品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對其防曬性能作了明確要求,大家可以選購符合標準的遮陽傘。另一方面,我們打著傘也別忘了抹防曬霜、戴太陽鏡,這樣才能全面防曬。
來源:騰訊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