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壓、彎、折、繞……一根根柔韌的柳條、蒲條在巧娘們的指尖上下飛舞、蜿蜒回環,她們就像變魔術一般,一會兒就“變”出了一個小筐,有的產品還用縫紉機加一層布邊,一下變得時尚不少。在大同市廣靈縣有這樣一群人,她們默默守著一份手藝、一份傳承、一份幸福,堅守純手工、自然、生態環保的理念,不斷研究、發現、創造,將草編文化工藝品賦予傳統手工產業新動能,努力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俗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立秋后的廣靈縣已有了微微涼意,《科學導報》記者跟隨廣靈縣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一同走進廣靈縣巧娘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片繁忙的編織景象映入眼簾,巧娘們聚精會神地編織著各種手工藝品,勁頭十足。
廣靈自古就有用柳條編織的傳統,民間編織的箱、筐、籃、升、斗、簸箕、笸籮等農具,技術精巧,實用性強,展現了廣靈人的勤勞智慧和心靈手巧。2023年,廣靈縣柳編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闖關東,下江南,不如在家編花籃”“南走北走,不如在家編筐種柳”……這都是流傳在廣靈縣街頭巷尾的順口溜。
2016年,自幼喜歡編織的劉金萍成立巧娘宮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并帶領著巧娘們推陳出新,編織出大到床、沙發、衣柜等,小至筆筒、果盤、小籃等產品。一年后,廣靈縣委扶持區域產業園區,劉金萍創辦的巧娘宮入駐此園,巧娘們從小小的手工作坊搬到了整潔寬敞的園區廠房。
如今,巧娘宮編織原料已擴展到杞柳、蒲草、玉米皮、黃花葉等類目,家具手工藝品種100余種,部分編織產品出口日本、美國等地。通過“家居經濟”“炕頭經濟”等模式,巧娘宮的員工已發展至千余人,全縣9個鄉鎮設置編織站點,“廣靈巧娘”正用自己的巧手發揮著婦女半邊天的作用。
走在車間的貨架間,看著琳瑯滿目的貨品,劉金萍告訴記者:“這一路走來并非一帆風順。”在手工編織合作社發展的過程中,因為原材料問題,她先后去山東、浙江、內蒙等地學習考察,2017年通過流轉土地的形式在廣靈縣試種了杞柳732畝,試種成功后,才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跟風種杞柳。
合作社通過種植、田間管理、收割、編織等,既解決了原材料的問題,又解決了當地農民務工的問題。有效利用“致富、幫富、帶富”效應,合作社逐步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實現了互利共贏,促進了產業發展,帶動了農民增收。
在編織車間里,作疃鄉宋窯村村民李小紅正在用一根根蒲草編織著精美的工藝品,她高興地對記者說:“我特別感謝劉姐,她教會了我這些技藝,讓我能夠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劉金萍的帶領下,巧娘宮實現了“小產業、大覆蓋、促脫貧”的良好效果,輻射帶動千余人就業。該公司現設有3家分店,擁有山西、陜西、北京等8個省市的代理權,并入駐阿里巴巴、天貓、拼多多、京東等電商平臺,2023年實現產值1200萬元。
現在,劉金萍的兒子張建國已經成為巧娘宮的第二代“當家人”,他在原材料創新、產品研發、銷售渠道開拓等方面為巧娘宮注入了新鮮血液。“除線下的國內內銷訂單和利用廣交會等促成的外貿訂單外,我們開始著手開拓線上市場,帶著第一批巧娘做起了直播,推廣編織產品,在直播間下單的網友遍布全國各地。”張建國說。
廣靈縣草編產業發展風生水起,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近年來,廣靈縣委、縣政府積極推廣草編文化,加大培訓力度,幫助更多村民掌握草編技藝。同時,出臺惠農政策,搭建銷售平臺,讓草編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