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的教育研究和實踐證明,生活化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還能促進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它主張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具體的生活情境相結合,使學生在直觀、生動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從而獲得感性認識,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念。此外,生活化教學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幫助他們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無疑是數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
然而,生活化教學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科學地創設生活情境,如何有效地利用生活資源,如何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都是教師和教育研究者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生活化不僅是一種教學理念的轉變,更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有力手段。
創設生活情境是教學生活化的關鍵。教師應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例,將其融入到數學課程中,如利用家庭預算、節日慶祝、運動比賽等場景教授加減乘除、概率統計等知識。這些情境讓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有機會運用數學知識,體驗數學的實用價值。
策略一:課程內容的整合。教師要深度挖掘教材,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內容,如購物清單上的數量計算、制作蛋糕的配料比例等,將數學知識轉化為生活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習和理解數學。
策略二:實踐活動的設計。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探索數學,如制作模型、實驗測量、設計圖案等,這樣既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讓他們在操作中直觀感受數學概念。
策略三:利用生活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收集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如記錄家庭用電量、調查同學的身高體重等,這種“實地考察”的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提升他們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策略四:引導生活應用。通過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如規劃旅行路線、計算消費預算,讓學生看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增強他們對數學的興趣。
教師角色的轉變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重要保障。教師從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通過提問、討論和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建議一:教師培訓。定期組織教師研討會,分享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經驗,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觀念,將生活化教學融入日常教學。
建議二:教師角色重塑。教師在課堂上應鼓勵學生提問、質疑,引導他們自主探究,而不是僅僅講解答案。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
再者,教學評價體系的調整對于生活化教學的實施至關重要。評價應側重于學生的主動參與、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而不僅僅是考試成績。
建議三:評價體系改革。將過程性評價納入體系,關注學生在生活化教學中的表現,如解決問題的能力、數據分析的準確度、合作態度等。同時,鼓勵教師設計開放性、創新性的考題,檢驗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家庭和社區的參與能進一步豐富生活化教學的資源,形成教育合力。
建議四:家校合作。定期舉辦家長課堂,讓家長了解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和方法,鼓勵家長在家中創設數學情境,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繼續運用數學。
建議五:社區資源利用。學校可以與社區合作,組織實地考察、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區環境中體驗數學,感受數學在社區生活中的作用。
總結,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需要教師的策略調整、角色轉變,以及教學評價和家庭社區的配合。通過這些策略與建議,我們期望能夠將數學教育從理論層面推向實踐,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體驗數學的魅力,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和未來生活所需的技能,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社會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湖北省建始縣業州鎮石橋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