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不斷向外圍延伸,城鄉接合地帶越來越多,城鄉接合部學校便應運而生。處于城鄉接合部的初級中學,規模和層次不一,學生來源比較復雜,有城市孩子、有農村孩子,大部分學生父母外出打工,同時也有一部分外來務工者的子女,因而帶來的教育問題復雜而多樣化。針對習慣現狀和問題產生的原因,我們對城鄉接合部中學學生的班級管理進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升入初中前,大部分學生學習基礎差,學生上進心、自信心不強,沒有責任心,不懂得尊重老師。但潛在的進取意識是有的,表現在學校的、班級的制度都能夠遵守,但要經常督促和提醒,還不能形成自覺行為。所以重點工作就是抓好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一方面,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確立了“什么時間干什么事,什么地方干什么事情,干什么事情就要干好”的理念。另一方面,班級一日常規、操行評分細則,制定以后在班上宣讀、宣講,使每一個同學都有一個具體的認識,知道具體要求,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怎樣做才符合要求。宣講完成之后,再在班上張貼出來,時時給同學們一個警醒,從而使學生在行動上有所依據。
嚴抓常規管理,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習慣使人終生受益。利用開學的軍訓規范學生的行為,讓他們明白紀律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自己的約束力和自覺性。事實證明,這一方法是切實可行的,將衛生工作作為一個突破點,切實做好本班的衛生保潔工作和清潔區的清潔工作。重視學校的大掃除,創造清潔衛生舒適的學習環境,初步形成班內良好的衛生習慣。積極抓好宿舍紀律衛生,使住校生有一個干凈衛生的休息環境。
抓住學生點滴的情緒變化,及時解決問題。進入初中后,許多學生開始在思想上出現了極大的變化,特別是很多學生已經進入“叛逆”時期,常常會自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需要這些條條框框的約束,因而在思想上有了很多的麻痹、松懈。在班會課上,重新讓學生進行學習,并體會遵守規范的重要,從思想上給學生以深刻的認識。在實際工作中,抓住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不遵守課堂紀律的、課上睡覺、不完成作業甚至出現與教師頂嘴的現象等行為,對同學進行“換位”思考,并進行積極教育,讓學生在反省中受教育、得真知,約束自己,培養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尤其是針對學生的思想復雜、偏激、情緒不穩定、多變的特點,及時地發現存在的問題,同學生進行談心,從而及時解決問題。同時,針對初中低年級階段早戀問題,要做好心理的疏導工作,引導他們健康成長。針對早戀問題,專門召開主題班會,讓同學們自己討論、自己得結論,適時地引導,告訴孩子們感情確實是美好的,但是如果時機不對就會變成一杯自釀自飲的苦酒。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無知來賭將來的墮落。要把握人生黃金時期多學知識、多學本領,將來生活才能更美好。
在學習方面,會同各學科老師多方面、多角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針對低年級中學生此階段的心理狀況,適時地抓住學生中存在的問題,開展各種形式的班級討論會、演講會等活動,或者跟部分學生談心的方式,并結合學科特點及時地讓學生在寫出個人的短期、長期目標,樹立自己的正確的學習觀,形成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要求老師管理好課堂紀律,要求學生養成課前做好準備工作,上課要求學生認真聽講,及時掌控課堂秩序。讓學生在書上學習記一些簡單的筆記,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課后能及時與任課教師聯系,了解學生各學科的學習情況,針對個體制定措施,幫助其把學習成績搞上去。堅決制止學生抄作業和不做作業的現象,要求當天的事情當天完成,并且經常完成限時作業,提高學生的作業速度。平時對學生獎勤罰懶、嚴格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班級樹立學習的榜樣,讓學生們向班里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學習,每人為自己找一個小對手,樹立近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增強競爭意識。經常進行學習評比,做好獎勵工作,在住校生和走讀生之間開展“比比看”活動,強化走讀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自覺學習習慣。
時代在發展,教育也會面臨新問題、新情況、新機遇、新挑戰。為把家校共育的工作做好,我們不斷探索家校溝通的新途徑。通過微信群與QQ群家長溝通。我們的老師經常在網上與家長(特別是外出打工的家長)聯系,老師借助微信群、QQ群將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情況、心理狀況各種活動信息通知家長,家長可給老師留言,實現家長、學校之間的雙向互動,讓家長們起到協助、配合與監督的作用,使家庭教育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另外,選擇恰當的時間節點,安排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教有方的家長作經驗介紹;或讓品學兼優的學生談自己的成長歷程等。家長開放日也常常邀請學生一塊兒參加,讓家長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解讀父母的心愿。通過家訪,經常和家長交流學生的在校情況和在家里的表現,密切學校和家庭的聯系,有力配合了對學生的及時教育。
班級管理是一種藝術。只有在工作中立足實際,創新管理方法,用心探索,善于總結,才能更好地管理好班級。
(作者單位:1.平邑縣東城賽博初級中學■ 趙京東1 ;2.平邑縣文化路初級中學■ 徐芳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