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老舍在離開美國前,應他的文學代理人大衛·勞埃德(David Lloyd)的邀請(見1949年9月28日大衛致老舍信),曾留下一張著作清單,詳細介紹了自己出版過的主要作品及其翻譯情況。我們今天能見到這份清單,是因為它被保存在了大衛·勞埃德藏老舍檔案(David Lloyd collection on Lao She,1946—1957 檔案號:MS#0741)里,現藏于哥倫比亞大學巴特勒圖書館(The Butler Library)。
清單用英文寫成,老舍按時間順序條列了自己出版的絕大多數作品。第一行用拼音注中文原題;第二行用英文自譯題目,交代出版時間;第三行則會注明老舍所知的翻譯情況和一些簡短評價,因此除披露了一些重要信息外,這份清單也很好展現了老舍對自己作品的認識。
老舍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的英文譯稿最近被研究者在李約瑟研究所發現(樂桓宇:《李約瑟研究所新發現老舍〈老張的哲學〉英文譯稿》,見《書屋》2023年第6期)。這應該是近年來老舍研究的重要創獲,惜限于材料,作者最后未能確定譯者身份。這張清單或許能提供新信息,老舍提到曾有Mrs. Shaw翻譯過自己的《老張的哲學》,并改譯名為《風中蘭花》(Orchid in the Wind)。至于這是否就是藏入李約瑟研究所的那份手稿,又與《離婚》改定本前言中提及的“出版英國譯《駱駝祥子》的書店主人”提供的質量頗差的《老張的哲學》譯本是否為同一本,則不得而知。其中款曲,仍值得后續探究。
關于《小坡的生日》,老舍首次提到自己是受到《愛麗絲漫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影響創作了這部作品,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自述。
關于《離婚》,老舍英文譯作Divorce。事實上,他與郭鏡秋(Helena Kuo)合作翻譯的版本題作The Quest for the Love of Lao Lee。這是因為《駱駝祥子》譯者伊文·金(Evan King)未經老舍同意翻譯的《離婚》搶先出版且譯作Divorce,因此,老舍和郭鏡秋的版本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改成了The Quest for the Love of Lao Lee。老舍心中仍以Divorce為最好譯法。
關于《牛天賜傳》,根據大衛·勞埃德檔案里的記錄,這部作品是在老舍的主動聯系下由旅英劇作家熊式一翻譯,1951年在英國出版。根據1950年7月18日年熊式一致大衛信,熊曾拿著這本譯稿找過十一家出版社,但四處碰壁,事實上最終銷量并不好。1952年7月14日,英國駐香港外交官大衛·科利爾(David E. Collier)有翻譯的意愿,曾致信給大衛詢問版權情況,后被老舍拒絕(1952年7月14日、9月23日大衛·科利爾致大衛·勞埃德信,1952年10月1日老舍致大衛信)。
關于《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鼓書藝人》,老舍只著錄題目,這是因為在1949年,三部書都已在美出版或都已確定出版,它們的信息都為大衛·勞埃德所掌握。《駱駝祥子》(Rickshaw Boy)由伊文·金(Evan King)翻譯,1945年由雷納爾和希區柯克出版公司出版,成為“每月讀書”俱樂部的首選,銷量近百萬冊。《四世同堂》(Yellow Storms)與《鼓書藝人》(The Drum Singer)最終由哈考特·布瑞斯公司在1951年先后出版。兩者都曾有其他譯法,事實上,《四世同堂》的譯名一直不確定,暫且被譯為Four Generations,包括在出版合同上。但老舍在信件中談起這部書時往往以“the long novel”指代,可見題目遲遲未定。直到1949年9月12日,老舍在浦愛德哥哥家中做客時突發奇想,譯作Yellow Storm。(1949年9月12日老舍致大衛信)這個譯法最初還不被譯者浦愛德接受。《鼓書藝人》在出版時譯作Drum Singers,老舍自譯則去掉復數形式,有趣的是,這部書有時也被稱作《鼓與板》(Drum and Castanet)或《小鼓書藝人》(The Little Drum Singer)。如果是Drum Singers或Drum and Castanet,說明在老舍構思中,主角是以方寶慶與女兒秀蓮為代表的鼓書藝人群體,如果是The Drum Singer甚至The Little Drum Singer,則說明故事的主人公只有一個,如果是后者,秀蓮則是當之無愧的主人公。事實上這部作品從方寶慶視角撰寫更多。因為《鼓書藝人》的創作過程相當特殊,是邊寫邊譯,今日也沒有中文原稿留下,老舍在創作過程中的構思可能很多變,題目的變動正是征兆。
現將翻譯過的清單附錄于下:
1.《老張的哲學》(Lao Chang’s philosophy)
第一部作品,作于1926年。
曾被Mrs. Shaw譯成英文,題名為Orchid in the Wind。從未被任何美國出版社接受。
不要翻譯。
2.《趙子曰》(無自譯題目)
作于1927年。
有關北平學生生活的一部幽默故事,但沒什么重要的。
不要翻譯。
3.《二馬》(The Mas, father and son)
作于1929年。
兩個中國人,父親和兒子,在倫敦的故事。
比前兩部小說寫得好。
4.《小坡的生日》(Little Po’s Birthday)
作于1929年。
《愛麗絲漫游仙境》的模仿之作。
不要翻譯。
5.《貓城記》(The City of Cats)
作于1931年。
一部非常差的對中國人的諷刺作品。
不要翻譯。
6.《離婚》(Divorce),1932
7.《駱駝祥子》(Rickshaw Boy),1934
8.《牛天賜傳》(Life of Niu Tien Tse),1935
被熊式一翻譯。
9.《火葬》(Cremation),1940
戰爭故事。
不要翻譯。
10.《四世同堂》(Yellow Storm),1943
11.《鼓書藝人》 (The Drum Singer),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