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與命脈,農業現代化是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一環。本文通過整理當代學者對于農業現代化的內涵,綜合性分析得出農業現代化是先進生產要素涌入農業,并完成與農業耦合的過程。接著從農業自身的客觀屬性、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國家經濟戰略三個方面論證了財稅支農的必要性。對我國近年來的財稅支農政策從財政投資、財政補貼、涉農稅收優惠三個方面進行了匯總、分析,最后從宏觀政府層面、中觀產業層面、微觀農民層面提出了財稅支農的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 財稅政策 財稅激勵
*基金項目: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軟科學)項目“數字科技驅動山東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研究”(2023RKY07016)。
研究農業的現代化,首先要確定農業現代化的內涵與標準。目前,農業現代化并沒有明確的內涵定義,國內的學者更多地是從不同的角度對農業現代化進行闡述和定義。張明皓(2024)提出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實現了從市場化農業的單維范式向系統性、協同性和整體性農業農村現代化范式轉型,主要包含農村生產力提升和農村生態宜居等方面。陳健、曾世強(2023)在研究數字鄉村建設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路徑時,認為中國農業現代化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踐智慧農業、追求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助力于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尹勇(2023)認為農業現代化是由傳統的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實現農業現代化主要涉及科技現代化和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兩個方面。王剛、王迪(2023)認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呈現出動態發展的趨勢,并將我國農業現代化內涵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謝俊麗(2023)研究認為我國的農業現代化不同于其他國家,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是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變的過程,是根據我國階段性目標不斷發展的過程,是農業減負和保護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蘇玉鑫(2024)提出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不僅包括“物質”的現代化,還包括“人”的現代化、農村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的現代化。本文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觀點,提出農業現代化的內涵。農業的現代化是數字信息技術、AI人工智能、大數據統籌等先進生產要素涌入農業、并完成與農業耦合的過程。這一過程標志著傳統的農業向現代的產業化農業轉型,使得農業生產趨向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智能化、綠色化。
財稅政策支持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性分析。農業的現代化必須依靠財稅政策的支持與推動。本文從三個方面論證財稅政策支持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性:首先,農業本身具有的客觀屬性決定了其需要得到政府的關注和支持。農業本身具有弱質性、不穩定性、外部性、公共產品屬性等特點,同時面臨市場機制調節失靈,發展長期滯后于工業、服務業的困境。其次,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對于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發展農業的現代化,引導先進的生產要素涌入農村,在這個過程中農業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農民由傳統的“個體農耕”向現代化的“農民”轉變。伴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農產品的商品屬性和市場化特征加強,有助于幫助農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最后,農業現代化是實現國家經濟戰略的重要一環,發展農業的現代化有利于增加糧食產量和改善農產品質量,有效提高國家的糧食安全。發展農業的現代化是我國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因此,農業現代化必須依賴于財稅政策的扶持和幫助,財稅政策應充分發揮政策導向性作用和宏觀調控功能,切實推動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程。
我國支持農業發展的歷史由來已久,國家出臺了諸多扶持農業發展的財稅政策。這些財稅政策的實行對農業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諸多財稅政策存在執行不到位、體系不健全等弊端。本文將依據財稅支農不同方式對我國近年來財稅扶農政策的現狀進行分析。
(一)農業財政投資
農業財政投資是政府扶持農業發展的主要手段,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方式。當下我國農業財政投資主要在農村基礎設施擴建、農村地區公共產品供給改革、引導重大項目投資等方面發揮作用。農業財政支出是反映國家農業財政投資的重要指標,本文采用農業財政支出衡量我國農業財政投資情況。(本文采用農業財政支出=農林水支出)農業財政支出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我國2012—2022年十年時間農業財政投資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農業財政支出比例較低。由圖1左折線圖所示:我國農業財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的比重始終在10%以下,2012—2022年平均維持在9.5%左右,在2020年后農業財政支出下降。二是農業財政支出基本實現隨經濟的不斷發展支出總量不斷增加,如1右條形圖所示(sgc=農林水支出/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在2020年以后農業財政支出呈現一定的下降。
(二)農業財政補貼
農業補貼是國家扶持、幫助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截至目前,我國農業補貼的類型多達數十種,其中應用范圍較廣泛、補貼力度較大的有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糧豆輪作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秸稈綜合利用補貼等。2016年我國為實現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將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利用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綜合來看,我國農業補貼呈現的特點有:第一,我國農業補貼具有種類多樣性、覆蓋范圍廣泛性的特點。我國農業補貼在糧食種植、農機購置、生態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均有涉及。第二,農業補貼重點突出。在2021年和2022年連續兩年安排耕地地力保護資金1204.85億元,保證農業現代化對土地地力的基本要求。第三,土地流轉補貼較少。農業現代化要求實現土地經營的規模化與集約化,帶來較大規模的土地流轉。當下我國與土地流轉相關的農業補貼較少。
(三)涉農稅收優惠
涉農稅收優惠具有引導農村地區產業發展、減輕農民和鄉鎮企業負擔的功能。合理且有效的涉農稅收優惠政策能夠促進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本文整理我國2000年以來主要的涉農稅收優惠政策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00年以來我國的涉農稅收優惠政策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稅種類型多樣,涉農稅收優惠涵蓋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多個稅種。二是稅收優惠政策以增值稅為主導,重點是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環節。三是農村稅費改革成效顯著,2006年農業稅被廢除,切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第四,針對農村地區鄉村企業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稅收優惠政策較少。
財稅政策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對于推動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財稅政策在支持農業的現代化方面還存在諸多的問題。本文將從宏觀政府層面、中觀產業層面、微觀農民層面展開論述。
(一)宏觀政府層面

財稅政策是由政府有關機關制定、運行的,是政府實現宏觀調控的重要方式。當下,在宏觀政府層面財稅政策支持農業現代化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財政支出總量略顯不足。本文對2012年—2022年國家農林水支出(eafwc)、農林水支出/一般公共預算(sgc)進行了統計,10年來我國農林水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加權為9.46%,始終未超過10%,財政支出總量不足,無法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充足的資金基礎。二是農業財政補貼對農村地區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較弱。當下我國的農業補貼以糧食補貼、糧豆補貼等直接補貼為主,對農業生產資料的補貼較少。5beaf1ddfeedac0243ecc8ba0567da48三是涉農稅收優惠對農村地區產業發展的導向性作用較弱,涉及農村土地轉讓優惠少。目前的涉農稅收優惠主要體現在農產品流通層面的增值稅稅收優惠,企業直接享受到的稅收優惠較少,因此投資人或集團企業不愿涉足成本利潤率較低的農業領域。農業現代化的規模化要求進行土地轉讓,但涉及契稅、土地增值稅等與土地轉讓有關的稅收優惠較少。第四,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問題較為突出。農業生產易受天氣等自然環境影響,在2024年6-7月份,我國河南地區先遭遇重大旱災,后遭受暴雨,農業生產損失巨大,對極端惡劣天氣的預防作用弱。
(二)中671bf2a2581846897ab768431b529cb5觀產業層面
農村地區的產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一環。向上,農村地區的產業是享受國家政策,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向下,農村產業是創造就業,帶動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載體。我國農村地區的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整體上農村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發展速度緩慢。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地區逐漸成為被幫扶的對象,農村地區的企業、產業長期發展緩慢。二是農村地區金融資源匱乏。資金和信貸是農村地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生產智能化建設的基礎。金融資源的匱乏與金融機構的缺少導致農村地區的農民、企業難以獲得良好的信貸支持。三是農村地區存在嚴重的勞動力流失現象。農村地區相較縣城落后的現狀,導致農村的青壯勞動力外出工作,造成農村地區勞動力嚴重流失的困境。
(三)微觀農民層面
農民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體和關鍵力量。推動農業的現代化,關鍵在農民。
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要求農民實現素養的提升。當下,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民層面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一是農村農民的文化素養有待提高。較長的時間以來,國家的農業財政補貼和涉農稅收優惠貫徹落實不到位,較大原因是農民對國家的諸多政策不了解、不清楚,無法享有國家對農民特殊的優惠。二是農村農民生產機械化程度較低。目前,農村地區土地的規模化程度低,造成當下農業生產多為“零散化”生產,對大型農用機械設備使用較少。
(一)總體建議
促進我國農業的現代化,要對農業的發展進行統籌性的協調與安排,要以推動農業不斷地走向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目標。財稅政策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經濟手段,應當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歷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要對農業的發展現狀有清晰認知,制定的財稅政策和改革舉措要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財稅政策依據其宏觀調控功能,要盡可能加強農業現代化的頂層制度設計,為推動農業的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二)具體建議
具體建議將會針對我國當下農業發展中面臨的切實問題,從宏觀政府層面、中觀行業層面、微觀農民層面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1.政府要實現對農業現代化的整體把控與統籌性安排,要制定合適的政策推動農業的現代化。一是擴大財政支農的支出比例。財政支農資金是農業發展的基礎,財政農業支出要與經濟增長的速度相適應。當下,地方財政、財力緊張,中央或地方可嘗試發行農用專項國債,依靠國家信用獲得資金支持,待農業現代化反哺可有效償還國債。二是優化農業財政補貼方式。政府應當采取精細化的政策設計,通過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和評估機制,有針對性地制定補貼政策,避免補貼資金的濫用和浪費。三是完善涉農企業的稅收優惠。農村地區企業享受的稅收優惠較少,稅收政策無法發揮導向經濟發展的功能。例如,可據某地現實發展需要,允許特定時期內生產、銷售農用機械或農業生產設備的企業增值稅進項稅額加計抵減或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增加企業利潤,起到導向農業投資的功能。第四,完善農業風險準備體系。依據不同省份的農業種植實際情況和種植農作物的種類,建立不同金額的農業風險準備金。例如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區為糧食主產區,加強極端惡劣天氣對農業生產帶來的災難性破壞和系統性風險的預防。此外,為了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性,除去政策性農業保險外,可積極探尋新型“保險+”的形式,依托金融市場實現對農業生產的保障。例如擴展“保險+期貨”的模式,可以增加在三大商品交易所上市的農產品的種類,采取更多的“保險+期貨”的風險對沖模式。

2.產業發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對涉農產業發展的政策性建議為:一是農村產業要擴大規模,完善體系。農村產業發展應以增加就業崗位,創造農業產值財富為目標。二是扶持重點“引流”“吸資”的行業或者領域發展。例如地方政府在農村地區有重點的布局、興辦大學或相關高等教育,以此帶動該地區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實現增收。三是推動農村地區的金融業發展。農村地區金融服務存在的普遍問題是:農民不具備一般商業銀行貸款所需要的抵押物,導致農村農民信貸困難。對此,可加快農村土地使用權抵押信貸的試點與推行,開展新型貸款抵押形式。
3.農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體和關鍵力量,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對農民如何學習、進步成為現代化的農民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和采用先進生產方式的意識。目前我國農民整體文化素質有待提高,對國家的補貼政策、涉農稅收優惠政策了解不到位,導致無法享受到國家對農業的補貼。地方政府、鄉鎮政府、村委會應組織農民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包含國家政策和先進農業生產方式兩個重點。
參考文獻:
[1]岳喜優.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財稅政策探討[J].學術交流,2023,(06):134-145.
[2]練曉月,常平平.新時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培育的財稅政策支持研究[J].農業經濟,2021,(01):97-99.
[3]張明皓.走自己的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建構與路徑選擇[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41(01):5-18.
[4]陳健,曾世強.數字鄉村建設助推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實踐路徑[J].現代化農業,2023(09):61-64.
[5]尹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演進歷程、基本內涵與實踐路徑[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8(06):1-7.
[6]王剛,王迪.農業現代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同發展[J].農業經濟, 2023(09):17-19.
[7]謝俊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內涵、困境與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 2023(09):23-24.
[8]蘇玉馨.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要障礙與克服路徑[J].山西農經,2024(04):160-162.
[9]王昊.農業補貼政策的發展與完善[J].智慧農業導刊,2023,3(24):117-120.
[10]賈俊麗.農業財政補貼政策對農業生產的激勵效應[J].納稅,2024,18(11):7-9.
[11]汪小勤,曾瑜,王俊杰.農業直接補貼政策:文獻綜述與國別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6,24(03):83-93+123-124.
[12]張宇馳,歐陽濤.農業保險對農業產出的影響機理與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3(05):106-109.
[13]胡思佳.我國農業再保險制度完善研究——基于國際經驗的視角[J].金融文壇,2022(07):6-9.
[14]柳士雙.略論我國農業發展的財稅政策選擇[J].農村經濟,2004(03): 58-60.
[15]李冬梅.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24(03):17-19.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財經學院)
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