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系變化特征,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筆者通過對近年來鄉村振興政策的研究,并結合審計關注的重點和發現的常見問題,提出更好落實鄉村振興政策的意見建議。
關鍵詞:審計 鄉村振興 政策建議
(一)鄉村產業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也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通過產業發展,促進了鄉村經濟繁榮,促進人才向農村匯集,也為農村增添內生發展動力,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只有加快鄉村產業振興,才能夠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推動村集體收入增加,推動農民增收,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會主要矛盾。鄉村產業振興為鄉村振興配置匯聚資源要素。產業振興能夠調動社會各類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匯集,包括優秀人才、先進技術、資金政策等,為鄉村振興事業提供有力保障。鄉村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產業興旺發展,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經濟基礎和物質保障,激發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帶動協調鄉村組織、文化、生態等各方面建設,促進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
鄉村要振興,農村必須能留得住人。把農村建設成為城市的后花園,讓她成為看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重要載體和依托。留住鄉愁,振興鄉村才會有依歸,而生態宜居,才能留住鄉村,振興鄉村才有足夠的底氣。目前,建設宜居鄉村還存在很多短板,一是鄉村基礎設施滯后,農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水環境治理不到位,村容村貌比較落后;二是農村面源污染治理任務較重,存在化肥施用量偏高,化肥綜合利用率偏低,農藥、殘膜對土壤的影響難以消除,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效率低等問題;三是農業農村生態系統脆弱,比如耕地質量不高,中低產田占比大,高等地占比小。森林覆蓋率低,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不足、質量不高。
(三)鄉村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
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包含農村物質生活的提升,也要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鄉村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軟件基礎,既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更要發揮好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提升農民素質和鄉風文明程度。在鄉村文明建設中,既要重視政府的引導,也要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既要重視硬件的投入,也要重視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政府通過引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風氣,促進農民素質的提高和鄉村的全面發展。近年來,各級財政一方面加大對文化設施的投入,建設了一批鄉村文化設施和活動場所,比如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農村電影放映廳、閱覽室、農家書屋、文化大院等;另一方面,各地積極將鄉村文明建設和旅游資源結合,充分利用互聯網推廣,通過各種渠道發展文化產業,也取得顯著效果。
(四)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根基
和諧穩定、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本前提。一是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推動鄉村組織振興;二是以農村自治為基礎,推進德治、法治“三治融合”;三是健全農村公共安全體系,持續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四是構建覆蓋城鄉、普惠共享、公平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使農民群眾能夠享有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補齊鄉村公共服務短板。
(五)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
鄉村振興要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基礎上,重點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要抓住農民收入問題這個牛鼻子,通過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盤活鄉村的資源、資產、資金,增強農村經濟實力,切實提高農民收入。同時,增強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發展能力,扶持他們就業創業,重點鼓勵辛勤勞動、合法經營、敢于創業的致富帶頭人。在產業發展、文化建設、社會治理、生態建設等各個領域中,均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初衷,把農民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鄉村振興工作的出發點和檢驗標準。要發揮各類人才支撐作用,讓人才能夠在特色產業發展、集體經濟壯大、鄉村治理等各方面充分發揮專業技能、過硬本領,帶領農民群眾發家致富。
(一)關注鄉村產業振興政策的落實
一是鄉村產業項目方面。關注鄉村產業項目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推進情況是否和產業發展方案一致;鄉村產業項目相關建設程序是否合規,階段性目標是否完成,資金效益是否達到預期。主要反映鄉村產業項目不合規,項目推進緩慢、報大建小,甚至虛報項目套取專項資金;產業項目運營難、缺乏管護、資金效益低下等問題。二是產業平臺建設方面。關注農業產業園重建輕管、偏離功能定位甚至搞非農建設等問題;是否存在建設前期論證不充分,土地、資金等因素未落實匆忙上馬導致半拉子工程或者違建的情況;已建成的園區后續管護運營和績效情況。重點反映園區建設決策失誤甚至盲目投資;因資金等因素制約導致的超期建設;重建輕管,建成后使用率低,達不到建設方案中的建設目標等問題。
(二)關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情況
一是農村“廁所革命”方面。關注廁所建設的技術標準是否執行到位,建設質量是否達標。主要反映未按標準建設、建設質量差、建而不用效益低下等問題。二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關注污水管網和處理設施的設計是否合理,設計的污水處理方式是否合適,設計處理能力、管網布置是否符合實際;運行機制是否健全,有無財力保障;建設標準是否達標,建設質量是否合格。主要反映設計不合理、建而不管、建設質量差、建而不用、運行效率差等問題。三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面。重點關注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秸稈綜合利用率、廢棄農膜回收利用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等主要目標完成情況,反映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相關目標完成情況,資金撥付、管理、使用等環節存在的違規問題。
(三)關注糧食安全戰略的落實情況

一是關注“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情況。是否制定耕地保護規劃并嚴格落實,反映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等問題。二是關注基本農田和高標準農田的保護是否做到位。基本農田的劃定是否符合要求,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是否到位。反映違規占用基本農田和高標準農田的情況,如將林地、田地、宅基地、道路等非耕地劃入基本農田。三是關注耕地利用效率。關注是否制定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規劃并落實到位,對土地污染保護的情況。反映耕地長期擱置未利用、土地質量持續惡化、耕地被污染后長期不修復等問題。
(四)關注基礎設施投入資金的績效
農村基礎設施范圍很廣,比如農村公路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飲水安全、美麗鄉村建設等。這些基礎設施主管部門多、資金比較分散、項目管理難度大。通過政府投資審計,重點關注的是項目的招投標、合同簽訂、建設管理、運行維護、項目結算的真實合規性。重點反映的是建設程序不合規、合同簽訂不嚴謹、建設管理混亂、項目造價不真實等問題。通過績效評價,重點揭示財政資金投入效益低下,甚至套取建設資金的問題。
(一)重視特色產業,突出地方特色
立足當地資源優勢,以綠色高效農業為引導,在抓牢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延長特色產業鏈。一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業的融合發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提高農業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二是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推動農業高效發展。把握鄉村產業振興對科技創新的要求,以農村產業鏈、農業產業體系的科技需求為重點,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增加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三是大力培育農村新質生產力。突破技術瓶頸,實現種業振興,把種源控制在自己手中;實施“數字賦農”,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智慧農業,推進糧食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和數據資源匯聚共享。
(二)建立長效機制,聚焦治理成效
涉農項目的特點是多點分散、建設周期短見效快,但是必須管護到位才能真正發揮效益。一是明確管護責任,對需要縣域統管的比如安全飲水工程納入縣域管理,對需要劃段管理的比如河道治理可以劃分到鎮域管理,對需要農戶自管的比如廁所改革由各戶使用管理。二是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并加強日常監督檢查,確保已建成的項目設施正常運行,發揮實效,杜絕“重建設、輕管護”現象。三是嚴厲打擊破壞涉農項目的行為,對于偷盜、破壞、肆意毀損項目的及時重拳打擊,確保涉農資產完整可用。
(三)強化科技支撐,確保糧食安全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突破全基因組學、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等技術瓶頸,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二是加快推進高端農機裝備的研發,抓住高端農機裝備這一利器,融合人工智能、北斗導航等先進技術,為農業發展提供“利器”。三是利用GIS技術配合無人機激光雷達測繪等技術實施最嚴的耕地保護政策,確保耕地紅線;四是向科技要成果,聚焦生物育種技術、現代農機技術、智慧農業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等重點領域,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進行核心技術攻關,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科技成果。
(四)強化工程管理,確保資金效益
在農村基礎設施等工程建設中,一是嚴把招投標關,細化招標文件,明確質量標準,通過充分市場競價選擇質優價廉的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二是嚴把合同簽訂關,對合同應約定明確的施工或者服務的范圍、內容、質量標準、工期、結算方式、款項支付、違約責任、質量保證等內容約定明確,為過程控制提供依據,也為竣工結算打下基礎。三是嚴把現場簽證關,特別是對于對造價有影響的變更簽證,必須做到簽證的事實清楚、涉及工程量準確、程序合規、要素齊全,不能不簽事實直接簽解決結果或者費用,更不能未核實現場情況隨意簽證。四是強化績效考核,分行業制定績效考核細則,對照項目可研報告或者實施方案,量化考核,對績效考核不合格的下年度不予列預算。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平市審計局)
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