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把“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列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之一;把“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的“六個堅持”重大原則之一;專門就“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明確具體要求和安排,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準確理解《決定》的精神實質和內涵要義,充分把握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著力點,為推動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意義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稕Q定》關于文化強國建設和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系列重要部署,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稕Q定》從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健全網絡綜合治理機制、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四個方面,闡述了新時代新征程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工作,清晰描繪了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改革藍圖。
(一)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保障文化政治安全的必然要求
國家文化制度是國家建設理念的反映,既包括一個國家的理想追求,又包括一個國家對特定時期世界形勢的判斷。其中,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稕Q定》將“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放在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第一位,凸顯出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建立健全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是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重要手段。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進一步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有利于更好地落實黨管意識形態原則,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主動權,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二)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內在要求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一個民族的復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還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決定》中“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凸顯出文化供給的矛盾轉變。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必須“跳出文化看文化”,從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看待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就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提供了指引。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而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迫切需求
大數據正在開啟一場重大的時代轉型,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從信息技術的發展來看,每一次信息技術革命都推動著傳播革命。如今,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推動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在文化領域催生出新業態、新應用,深刻改變著文化的創作生產方式和傳播模式。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傳播,《決定》中的“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凸顯出文化傳播的時代性。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是形成網絡文明生態的關鍵,是推動互聯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牛鼻子”工程,更是推動網絡強國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面對新形勢和新的技術發展,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工作,實現理念、內容、形式、方法上的創新,要將網絡治理思維和信息技術應用貫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全過程,實現文化傳播的信息化轉型和數字化升級。
(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求
隨著全球化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乎我國的國際地位。《決定》中“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凸顯出國家影響力和國家話語權的重要性。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黨和國家長期以來的重大戰略部署。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是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是提高中國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的迫切需要;是讓中國“硬實力”和“軟實力”、世界貢獻度和美譽度相匹配的迫切需要。國際傳播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長期工程,特別是在“西強我弱”國際傳播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的情況下,需要我們厘清邊界、集中資源、重點投入、系統集成、整體推進、久久為功。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全球文明交流互鑒,我們要結合新階段新形勢新要求,找準著力點,在共處之道、傳播效能等方面守正創新。
二、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面臨的現實考驗
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文化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推動這一改革面臨著不少現實考驗。
(一)面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如何兼顧的考驗
文化兼具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相對于其他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文化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更具復雜性。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我們必須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手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破解文化領域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二)面臨文化供給“好不好、精不精”的考驗
新時代,我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同時,我國文化供給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文化供給已不是“缺不缺、夠不夠”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問題。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要敏銳把握這一變化,處理好主要矛盾,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優質文化產品服務不斷涌現的體制機制,以更好地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
(三)面臨網絡輿論場域治理的考驗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深刻改變著輿論生態和傳播格局。從輿論本體和生成環境來看,網上輿論的斗爭、交鋒日趨激烈復雜。當今的網絡輿論場,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集散地、話語碰撞的大擂臺。近年來,網絡上攻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污蔑道德楷模、貶損英雄人物、宣揚歷史虛無主義的文章屢見不鮮。做好網絡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在以移動化、分眾化、互動化為特征的新媒體時代,網上輿論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管控上,還必須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層面,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
(四)面臨國際話語權挑戰的考驗
當下,國際輿論主動權仍掌握在西方一些國家手中,我國在國際傳播中“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被動情況仍然存在。只有形成與我國“硬實力”相匹配的“軟實力”,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真正站穩腳跟。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三、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著力點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民族永續發展。我們要抓住關鍵環節,以戰略性、引領性措施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努力開創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一)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我們必須進一步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
一是貫徹、實施好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要壓緊壓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政治責任、領導責任。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進一步加強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而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重要制度安排,被認為是黨的意識形態建設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舉措。我們應以大力推動建立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的檢查考核制度、不斷強化意識形態問責力度等為抓手,切切實實通過嚴格考核、嚴厲問責將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真正落到實處、執行到位。
二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意識形態工作的決策部署,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要定期分析研判意識形態領域的情況,分清主流支流,辨析突出問題,對重大事件、重要社情中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要加強對意識形態工作的統籌協調,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工作格局。
三是加強對各類意識形態陣地的管理。要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不動搖,使新聞、文化、網絡等各領域陣地始終成為堅持正確導向、傳播先進思想文化的載體,絕不給錯誤文藝思潮提供任何傳播渠道。要發揚斗爭精神,有力有效管好意識形態陣地,落實好主管主辦制度和屬地管理原則,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決不允許搞法外之地、“輿論飛地”。
(二)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
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是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關鍵一環。我們要精準對接廣大人民群眾的多樣化文化需求,建立優質文化資源供給機制,完善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
一是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配套體系。要進一步細化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配套政策和相關法規,抓緊制定專項指導意見,明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方式和途徑,明晰政府和社會力量各方的權責邊界,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準入和退出標準、考核約束和表彰激勵規則,使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有章可循,提高工作實施中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要建立配套的資金保障制度,鼓勵各級財政設立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專項扶持資金,主要用于以獎代補、政府采購、志愿者補助等。要完善文化志愿服務機制,加強文化志愿服務制度化、規范化、專業化建設,完善志愿者準入、組織、管理、激勵、退出等機制,建立星級文化志愿者認證制度,激勵和引導更多社會力量積極地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牢牢站穩人民立場,深入基層一線創作采風,虛心拜群眾為師,真心與群眾交友,以心交心、以情換情,努力贏得群眾認可,讓群眾愿意掏心窩子、講心里話。要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把自己的思想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為一體,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筆端,自覺從人民創造新生活的偉大實踐中汲取營養,用人民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滋養文藝創作,讓作品真正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雋永的魅力。要為時代和人民放歌,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用飽滿的筆墨謳歌人民,用多彩的作品反映時代,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美學風格,反映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愿、心情、心聲。
三是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要在“文化遺產學”視野下,從更大尺度的城鄉互動視角、以人為本的活態遺產視角,采用跨學科的綜合方法,建立城鄉文化遺產核心價值評估體系。要改變以往“點狀”的建筑、遺址、墓葬等的保護思路,突破行政區劃、文物類型間的壁壘,以城鄉文化遺產核心價值為綱,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統籌協調平臺和機制,從人地關系等視角進一步完善城鄉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方法,在各級國土空間規劃中加入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專項規劃要求,使之可持續地潤澤遺產地周邊乃至更大范圍的民眾,提升遺產對周邊民眾的文化影響力。要整合文化遺產核心價值的“研究—闡釋—傳播”一體化方案,總結出文化遺產創新性展示和創造性轉化的方法,將專業學術成果轉譯為公眾易于接受的語言,依托文化遺產講好中國故事。
(三)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
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關鍵是平衡好發展和監管之間的關系,實現規范監管與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相互促進。只有抓住關鍵,才能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一是提高網絡領域監管水平。全會提出的深化網絡管理體制改革、整合網絡內容建設和管理職能、推進新聞宣傳和網絡輿論一體化管理等具體措施,為提高網絡監管水平指明了行動方向。要完善監管機制,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強化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監管,提高監管效率和效果。要強化監管力度,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管,確保各類平臺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落實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網絡監管體系,實現對網絡內容的全面監控。要開展專項整治,針對網絡生態中的頑瘴痼疾,持續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凈化網絡環境,加強對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
二是強化技術治網能力。要加強技術管網體系建設,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提升技術治網能力和水平。要健全完善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安全評估機制,在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和有效保護網民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加快新技術的創新應用。要鼓勵和支持網絡核心技術研發,提升我國在網絡空間的話語權和競爭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是目前最具革命性、引領性的科學技術之一,要盡快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制,做好這一重要領域的產業發展、技術進步與安全保障工作。要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為網絡綜合治理提供堅實支撐。
三是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要堅持把依法治網作為基礎性手段,聚焦重點領域和技術發展前沿領域,加快制定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推動構建覆蓋信息化發展、網絡安全、網絡內容建設與管理等多個領域的網絡法律體系。要加強網絡執法力度,完善網絡執法協調工作機制,推進跨領域跨部門聯合執法,嚴厲打擊網絡違法違規行為,確保法律法規得到有效執行。同時,要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網絡空間國際治理,推動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加強與國際社會在打擊網絡犯罪、保護個人數據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四)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
世界形勢復雜多變,國際傳播格局和國際話語場面臨深刻調整,呈現一系列新變化新特點?!稕Q定》強調“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對進一步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提出了明確要求。
一是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要強化主流媒體的外宣品牌形象,提升中央主流媒體在海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積極為黨和國家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要高度重視互聯網在外宣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各級領導干部駕馭網絡工具的水平和能力。各級領導干部要將互聯網視為“黨宣政宣的新窗口,服務民眾的好平臺,了解民意的直通車,社會心理的調節器”。要不斷促進宣傳、外交、經貿、旅游、體育等領域協調配合,推動部門、地方、媒體、智庫、企業、高校等主體協同發力,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
二是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需要加快構建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并將其中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讓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真正有“根”,進而打破西方話語霸權。要增強文化主體性,努力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作品,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中華文化,讓中國故事更為生動、中國形象更加鮮活、中華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創新國際傳播方式方法,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不斷增強共情感、同理心、親和力,努力讓有溫度、有深度的中國故事實現與世界的“共情共振”。
三是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推動文明交流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要善用文化文明的力量,推動中外文明交流。雖然各國歷史、文化、制度、發展水平不盡相同,但是各國人民都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這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理念指引,也為國際傳播奠定了價值前提。國際傳播要注重從人類感知、認知、行為等的一致性角度出發,跨越觀念差異、打破價值隔閡,講好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增強與各國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紐帶。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推動文明交流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建設,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