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新媒體時代,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備受矚目。傳統的信息傳遞方式、教學方式都受到新媒體的沖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新媒體的興起,使媒介環境更加復雜多元,不可避免地會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其一方面為他們提供了多樣的學習方式和豐富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又導致他們出現興趣泛化和精神空虛等問題。高校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塑造、價值引領、行為引導的重任,必須適應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與時俱進地開展教學改革,使課程內容更具特色、課程資源更加豐富、教學模式更加多樣、教學效果更加突出。基于此,文章從分析運用新媒體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入手,探討運用新媒體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三大原則,即生活性與政治性相統一的原則、知識性與智慧性相統一的原則和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統一的原則。文章強調,在遵循三大原則的基礎上,要以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媒介素養為重要抓手,運用新媒體構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多維平臺、豐富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容資源、強化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主體協作。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5-0041-05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學系列項目“‘四個協同’:新時代醫學院校‘大思政’育人體系的探索與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84;2023年度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教學改革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對分課堂教學改革體系的構建研究”階段成果,項目編號:2023XJJG61;2019年度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骨干教師培養計劃項目成果,項目編號:SQ2019GGJS09
(一)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的內在要求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成為高校思政課不可回避的領域。新媒體平臺信息傳播內容的大眾化、信息傳播方式的差異化、信息接受的分眾化使其覆蓋面越來越廣、影響力越來越大。
高校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適應時代要求、及時改革創新。適應時代要求、及時改革創新除了要更新理念,從教學內容著手,變教材話語為教學話語,提升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從教學方式入手,彰顯學生主體性,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還應該聚焦教學平臺建設,促進教學平臺的信息化拓展。
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提供了重要契機,也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政課應在新媒體技術的賦能下,拓展為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知識圖譜課程、數字課程、AI賦能課程等就是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創新傳統課程形成的創新性課程,也是在新媒體新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針對傳統線下教學效果欠佳的實際問題進行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成果[1]。
總之,新媒體新技術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能夠提升教學的吸引力、親和力。新媒體新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解決傳統思政課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有效豐富思政課教學資源庫,增強教學內容的靈活性和生動性。新媒體新技術的應用也能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改變過去普遍存在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牽著學生走的“兩張皮”問題[2]。
(二)強化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有效舉措
在傳統思政課教學中,部分教師偏重知識灌輸,忽視了價值引領,不符合思政課立德樹人的要求。尤其是高校思政課,知識講授是基礎,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他們的思想行為進行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改造,使之朝著黨和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
在改造學生的思想行為的過程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學用結合”,即學會運用所學的思政知識分析和回應當下的現實問題[3]。這些問題可以是事關時代發展、國家發展、社會發展的大問題,也可以是與自己的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小問題。只有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回應現實問題,才能使他們真正認同思政課教學內容,堅定“四個自信”。
新媒體的出現以及在學生群體中的廣泛應用,一方面使學生接觸到的信息更加復雜。在多種多樣、復雜多元的信息的影響下,其思想行為更難把控。這在客觀上凸顯了高校思政課建設的必要性,尤其凸顯了運用新媒體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持。在新媒體的輔助下,思政課教師能夠結合當下的客觀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實際,與時俱進地推進思政課建設,從而強化思政課教學效果。
(三)遵循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必然選擇
脫離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去談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效果強化,只是一句空話[4]。高校思政課建設的重要出發點是對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遵循。大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關鍵階段,不僅是打牢知識基礎的階段,還是打牢思想基礎的階段。這一階段是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觀念的重要塑造期,價值觀有待進一步定型,人格有待進一步健全,情感心理有待進一步成熟。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既要符合黨和國家提出的要求,又要與青年大學生的個性特點相適應,積極探索運用新媒體,以新手段、新模式促進自身建設。要通過新媒體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有機融合來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平臺、改善教學方式、更新教學模式,使思政課教學更契合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激發大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學習理論知識、運用理論知識和堅定理想信念統一起來[5]。
總之,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課建設是遵循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必然選擇,只有基于對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遵循,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才能真正強化思政課教學效果,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生活性與政治性相統一的原則
新媒體所傳遞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新媒體要為思政課服務,政治性是思政課最重要的屬性[6]。在運用新媒體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不能僅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而運用新媒體,甚至因此弱化課程的政治性。
在運用新媒體開展教學改革的時候,既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利用新媒體資源豐富、平臺多樣的優勢,增強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7],又要強調課程的政治性,使新媒體為思政課所用,絕不能為了迎合新媒體而弱化思政課的政治性。
生活性與政治性相統一的原則是運用新媒體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最重要的原則,脫離這一原則,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課教學改革也就失去了意義[8]。
(二)知識性與智慧性相統一的原則
運用新媒體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既要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讓學生對思政課內容體系、知識結構、重點難點有直觀而清楚的認識,又要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回應和解決現實問題。知識只有被學生所運用,并轉化為認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才能彰顯其科學理論的魅力,才能讓學生認同與踐行。當前,部分教師片面強調知識灌輸,缺乏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導致學生將思政課內容知識化,難以把握知識背后蘊藏的思想與智慧,也難以實現思想觀念、價值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觀念等的有效塑造。堅持知識性與智慧性相統一的原則實質是在新媒體的賦能下,引導學生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將知識轉化為智慧。
(三)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統一的原則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教學的客體,教師教、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與學生之間隔著一條“鴻溝”,不符合現代教學理念的要求。新媒體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更便捷,如果還是像過去那樣,教師只關注知識的灌輸,不關注基于主體間性的課堂互動與價值建構,就會降低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課教學,需要創新教學模式,要充分發揮教師在組織課堂、服務課堂、引導課堂中的主導性,也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參與課堂互動、參與價值建構等方面的主體性。總之,要在新媒體的輔助下,最大限度激發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中的積極性,不斷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質量[9]。
(一)運用新媒體構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多維平臺
思政課教學單靠課堂、教材、教輔資料等,很難在互聯網環境下確立學生對思政課內容的自信,并以此為基礎促進他們自覺實現思政課內容的內化與外化,完成思政課教學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互聯網時代,思政課教學要保質保量地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需要實現新媒體與教學的融合,除了要依靠傳統的課堂、教材、教輔資料等外,還要構建多種多樣的學習平臺,拓寬學生學習的場域[10]。
一是自媒體平臺。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今日頭條、B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都是常用的自媒體平臺,大學生普遍通過這些平臺獲取信息。可以說,他們的生活、學習、娛樂已經與這些平臺難以分割。在這些平臺上,學生可以相對自由且便捷地傳播信息、交流思想、獲得資訊。思政課要積極運用自媒體平臺,突破教材限制,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二是高校思政課程共享平臺。在高校思政課程共享平臺中,比較有名的是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騰訊課堂等。平臺匯聚大量精品思政課,形式覆蓋慕課視頻、配套課件、配套習題等等。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要積極運用這些資源,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效開展。
三是思政課虛擬仿真平臺。基于VR這一新媒體技術,創設逼真的場景,模擬現實環境,可以拓寬思政課教學的時空環境。例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一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上,采用虛擬仿真平臺,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般的感受,使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歷史情境“活”起來,大幅提升思政課教學的感染力。
四是智能移動教學平臺。如雨課堂、騰訊會議、超星學習通、釘釘等,可以高效開展教學與管理。在這些平臺的輔助下,課堂教學更具互動性、有效性,也能夠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實現課上與課下、線上與線下學習的協調與統一[11]。
(二)運用新媒體豐富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容資源
當前思政課教學的內容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最重要的是兩個方面的資源,即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資源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借助新媒體新技術,將這兩方面的資源打造并包裝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素材,是實現新媒體與思政課融合育人的重要路徑[12]。
一方面,要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打造并包裝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素材。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人在分析、批判、解決所處時代的理論問題與現實問題過程中寫成的經典篇目。這些經典文獻是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根基。要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中的核心觀點以圖片、視頻、VR等通俗活潑的形式在新媒體中展現出來,提升經典文獻的理論魅力,讓學生更好、更深刻地體會經典文獻的真理力量,并轉化為奮進新時代的實踐偉力[13]。
另一方面,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并包裝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素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勁的生命力和活力,其原因就在于中華優秀文化能夠啟發人們回應和解決當下的現實問題。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的融合方式,促進二者協調并進、雙向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此外,在運用新媒體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資源的過程中,不僅要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并包裝為教學素材,還要依托教師的教學實踐,將教學素材轉化為教學語言,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內容中,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14]。
(三)運用新媒體強化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主體協作
運用新媒體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要遵循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統一原則,既要發揮教師在課堂組織教學中的主導性,又要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其實質是激發教師與學生參與教育教學的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網絡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各類移動客戶端的出現,使高校大學生擁有廣泛的參與平臺。作為思政課教師,在遵循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統一原則的基礎上,要充分引導學生運用多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更多的思政課教學資源,并及時有效地融入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更加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既要充分關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又要隨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和行為特征,注重課程內容的開放性、發展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思政課學習。
一方面,要廣泛動員學生運用新媒體設計出既符合大綱要求又受大家喜愛的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在搜集資料、準備內容的過程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過去“要我學什么”變為“我要學什么”。另一方面,教師要對學生的設計嚴格把關,要將學生設計課程內容這一環節打造成重要的育人環節。此外,要引入社交媒體元素,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將師生的互動從線下拓展到線上、從課上拓展到課下,以構建師生之間便捷的溝通渠道,使思政課教師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場域育人。互動方式有很多,如任務發布、在線答疑等,通過形式多樣的線上互動,促使學生對思政課內容的認識更加深刻,使高校思政課因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而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
總之,要運用新媒體強化高校師生之間的主體協作,助力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15]。
(四)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媒介素養
運用新媒體構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多維平臺、運用新媒體豐富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容資源、運用新媒體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主體協作等,都需要思政課教師具有較高的媒介素養。教師提升媒介素養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要了解新媒體的運作機理,掌握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政課教學的方式。新媒體以互聯網技術、移動客戶端、各類App等為支撐,其運行機理較為復雜。比如今天常見的自媒體平臺普遍運用算法推薦機制,思政課教師只有深入了解相關機制,才能有效將其運用到思政課教學中。
第二,要加強對新媒體的價值引領。新媒體作為技術發展的產物,本身并無價值指向,其價值指向取決于“誰運用它”“運用它干什么”。新媒體被不法之徒運用,就會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新媒體被思政課教師運用,就能產生育人的效果。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加強對新媒體的價值引領,將新媒體與思政課融合起來,實現新媒體與思政課的協同育人。
第三,要堅持終身學習。新媒體新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較快,教師要堅持終身學習,要追蹤新技術、學習新技術、應用新技術,搭建新媒體與思政課融合的平臺,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只有將道理講清楚、講透徹、講深刻,才能達到啟迪心靈、引領思想、激發斗志的目的。這也表明,要讓思政課入腦入心,成為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課程,就需要把握思政課的溫度、高度、深度、寬度,使思政課受到學生的喜愛。要達到這一目的,將新媒體融入思政課教學顯得十分必要。運用新媒體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正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汪倩倩.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機遇、挑戰與應對[J].科教文匯,2022(18):33-35.
[2] 董凱鴻.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6):197-199.
[3] 田玉敏.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芻議[J].學理論,2019(10):154-155,158.
[4] 吳凡.新媒體時代書法藝術融入高校思政課研究[J].科教導刊,2022(9):107-110.
[5] 杜艷艷.新媒體時代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4):41-43.
[6] 石桂芳,王安然.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微電影教學美育功能實踐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1(10):93-94.
[7] 李建榮.高校思政課紅色文化實踐教學研究[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3):24-26.
[8] 廖青清,駱昭平.“互聯網+”時代思政課虛擬實踐教學研究[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6):50-52.
[9] 劉曉麗,王兆霞.新媒體時代民辦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J].財富時代,2021(8):221-222.
[10] 王惠英.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J].南方論刊,2022(4):89-91.
[11] 李大健.以“四維協同”模式增強高校思政課的親和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9(20):38-40.
[12] 石書臣.正確把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8(11):57-61.
[13] 詹鵬,邵獻平.論課程德育與德育課程的融合:構建高校德育教學共同體[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35-140.
[14] 石書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的課程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5-20.
[15]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作者簡介 范艷香,副教授,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