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出版業正處于數字化轉型和深度融合發展階段。圍繞新課標,聚焦課程教學的新趨勢、新理念,科學教育迎來新的歷史機遇。新媒體時代,出版業須深入探索自身應承擔的文化使命與社會責任,以高質量科學教育出版物助力國家科技建設、教育建設和人才建設。文章從科學教育和科學教育加法的時代內涵切入,提出出版社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整體思路,以廣東教育出版社科學教育版塊為例,分析地方出版社在科學教育領域實現出版融合發展的路徑。文章利用文獻研究法對相關資料進行解讀,分析科學教育現狀、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目標和思路,進而就出版社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實踐,提出教育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五條具體路徑:一是夯實教材主業,建設課程資源一體化工程;二是運營服務平臺,盤活數字化資源;三是提高站位,做大做強“粵科教”產品體系;四是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提升課后服務科學課程質量;五是家校社協同創新,開發科教產業新業態。文章旨在通過對教育出版深度融合發展思路與相關路徑的研究,為我國科學教育出版工作提供參考,以期助推科學教育出版創新發展。
關鍵詞:科學教育;教育出版;融合發展;數字化;新業態
中圖分類號:G230;G239.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5-0240-06
當前,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給科學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1]。科學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教育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基礎,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已成為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任務。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門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強調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系統部署好科學教育加法,加強高質量科學教育體系建設,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意見》認為,健全課程教材體系、豐富科學教育資源、拓展科學實踐活動、提升課后服務吸引力、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等20條措施,是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及培養潛在科學家、激發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熱情的有效途徑[2]。隨著《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等相關政策的出臺,科學教育出版領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出版社特別是教育出版社須主動思考,探尋科學教育出版深度融合發展之路,以響應國家戰略需求。
科學教育是指立足于科學、引領科技發展,以科學知識為載體,以科學思維為核心,以科學實踐為基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提高學生科技自信、科技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教育。教育部新頒布的《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提出,科學課程要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四大核心素養[3]。在科學教育實踐及理論持續革新的推動下,科學教育的內涵發生深刻變化,具體表現為:教育目標為著重培育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以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學習過程中更加注重實際環境中的團隊實踐;教學方法呈現跨學科特點,重點關注科學與工程實踐[4];教學場所不再局限于校園,而是拓展至校外乃至虛擬學習空間[5]。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主要聚焦于學校科學教育,“科學教育加法”[6]的提出與《意見》的發布進一步打破了這一固有觀念,為出版社更準確地理解和設定科學教育出版服務的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持。為全面落實《意見》要求,出版社特別是教育出版社需要分析當前科學教育形勢和教育出版業務發展狀況,形成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整體思路。
(一)科學教育現狀與問題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有所提升,但科學教育仍存在諸多問題[7]。應試教育傾向明顯,實驗探究教學流于形式,忽視高階思維能力[8]的培養;拔尖人才培養關注不足,缺乏貫通式培養生態;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不足,校外資源向科學教育轉化缺乏機制保障;資源分布不均衡,使用效益不高。時代變革和科學教育內涵的轉變,迫切需要加強高質量科學教育體系建設,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
廣東教育出版社自集約化改革以來,在科學教育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科學、信息技術等各學科結合資源優勢和市場特點,實現教材資源的二次開發和品牌化延伸,具備較強的學科競爭力。地方課程在數字化轉型、課后服務課程、研學課程等方面也取得顯著進展。然而,在科學教育課程資源建設及服務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資源有待豐富,多元化不足;教師培訓服務質效有待提升;平臺運營需要優化,應用模式不夠多樣;理論研究需要深化,專家資源架構有待完善;品牌口碑需要加強;等等。
(二)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目標與思路
廣東教育出版社作為廣東省出版集團旗下承擔教材建設和教育出版重任的分支機構,肩負著以科學教育出版建設科技強國、打造南方科學教育研究出版高地的使命任務。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按照中央和廣東省“雙減”工作部署,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全面推進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堅持重在實踐、激發興趣,重在集成、盤活資源,重在融合、內外聯動,重在協同、系統設計的原則,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服務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奮力將廣東教育出版社打造為學校科學教育主陣地與社會大課堂的連接樞紐、服務提供商、資源聚合平臺和引領發展者。
廣東教育出版社重點圍繞集團“主業挺拔、雙效俱佳、多業態共融、高質量發展”目標,以整體協同、數字驅動為中心,堅持內外聯動、統籌資源和區域推進,逐步推動各板塊業務高效聯動,構建科學教育一體化課程矩陣、打造一系列科學教育實踐活動、推出多元化大眾圖書科學教育產品線,聚焦家校社科學教育協同機制,聯合省市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教師力量,協同廣東粵科普集團發展,建成“粵科教”品牌體系,打造粵教科學教育生態聯盟。
(一)夯實教材主業,建設課程資源一體化工程
廣東教育出版社貫徹落實新課標精神,以國家課程教材和創新教育、生涯教育等地方課程教材為核心,建設健全配套資源和服務,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9],密切結合學校、師生的需求,重點關注學科實驗冊建設、教學測評一體化建設、課程資源數字化建設、綜合實踐活動體系化建設等,為師生提供高質量課程資源和服務。
1.強研究:打造科學教育高端學術論壇
廣東教育出版社利用專家庫資源,激活中小學科學教育研究智庫,常態化建設高端學術論壇,與高校、政府、研究機構等協同創新,申報科學教育相關課題,孵化系列產品和服務,實現社會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同時,強化教育教學理論調研,深化與中小學校的協同合作,推動特色學校及實驗基地建設。堅持舉辦年度學科專業座談會議,打造南方科學教育學術論壇品牌。加強專業化學科團隊培養,增強編輯研究意識,構建高效、專業的學科出版團隊。聚集專家資源,開展教學、教研、課題研究,努力創建國家級教材課程研究基地。
2.系統課程:圍繞教材打造課程一體化工程
統籌各層級和學科課程,推進科學教育一體化建設,以科學、化學、物理、地理、信息科技等國家課程教材為基礎,強化學科建設,增加技術與工程實踐內容,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賦能,探索數字化實驗教學手段,開發數字化實驗教學資源,優化升級“粵教虛擬實驗室”平臺。推進地方特色課程建設,構建廣東科學教育地方課程體系[10]。
落實地方課程規劃,編研創新教育課程,強化科學教育指向,開發配套資源與教具、學具。整合科學教育課程資源,打造“超市型”科普課程庫,滿足學校個性化需求,引導學校打造精品科普課程和示范校。
3.優資源:健全教材立體化資源庫
健全教材配套資源,滿足學生和教師需求,打造包括紙質教輔、活動手冊、教師用書、教學課件、音視頻資源、教學示范課視頻、“教—學—評”一體化智慧平臺等在內的系列配套立體化資源,旨在提升教學質量,鞏固和拓展教材市場。高市場占有率將促進合作,共建優質教學資源,形成良性循環,促進雙方共同成長。加強學科專家庫建設,邀請國內教育和學科專家支持教材一體化建設,參與編寫、修訂、培訓、教研、比賽等活動,促進產學研融合,助力市場開拓和政策服務。
創新資源庫建設方式,自主開發為主,合作開拓為輔,把握資源內容和市場自主權。選擇合適的資源類型作者,發揮核心編者引導作用,與名師合作開發學生學習資源。加快數字資源庫建設,構建紙數融合的教育資源與服務,擴大服務范圍,拓展學科教材服務邊界。
4.重服務:拓展教師培訓內容及模式
打造學科教材培訓體系化工程,每年至少開展一次教材培訓,特別關注邊遠地區,注重教師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品德修養、知識增長和奮斗精神的培訓。三年內建立完整的信息平臺,收集師生意見作為教材修訂依據。研發線上線下資源,構建“內容+服務”的課程出版體系,提供專業化教學資源支撐。
打造中小學教師科學素養提升服務工程,大力推動教師教研發展。提供有償的中小學科學教育專項培訓,如新課標·新課程·新教材培訓等。與廣東教育學會等合作,征集遴選中小學科學教育精品微課等。利用圖書期刊出版優勢,提供課程教研與課題研究成果的發表、出版服務,打造中小學科學教育與實驗教學的精品線上資源[11]。
5.拓產品:研發符合需求的“智慧+”產品線
深挖科學教育實驗需求,開發全學科“粵科教·智慧實驗”產品線,包括實驗冊、AR實驗室、實驗材料包等。修訂原有生物、物理、化學三科實驗冊,增補地理、科學、信息技術、數學學科,確保學生充分體驗實踐性學習。開發“粵科教·智慧閱讀”產品線,關注學科閱讀、名家精品及原創讀物,打造特色課外文教產品線。對標中小學新課標,開發分級閱讀科普讀本,實現科學教育加法。開發面向科學教育的“粵科教·智慧作業”產品線,出版一批科學設計作業產品。
(二)運營服務平臺,盤活數字化資源
廣東教育出版社充分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粵教翔云”“南方E課堂”等平臺,盤活數字化資源。與兄弟單位合作,創新運營模式,促進課程資源一體化建設和品牌創新體系可持續發展。融合數字資源與知識付費,變革教育服務模式[12]。基于市場平臺進行商業化運營,開發科普課程并通過平臺分發銷售,觸達更廣泛的讀者群體,實現運營目標。
1.用好數字教材平臺,做好線上資源服務
數字教材建設與應用是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科學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廣東教育出版社利用“粵教翔云”數字教材平臺為廣東省1200余萬師生提供全面的科學數字教材及應用服務。該平臺涵蓋“數字教材”“資源”“教研天地”等模塊,不僅可提供多種學科教材電子文件、音視頻、交互等富媒體資源,還有微課視頻、學習任務單等自主學習資源,并開發了包含配套音視頻、實驗動畫或操作視頻、交互習題庫等在內的學科課程資源,能為師生提供云教案、示范課例、線上教學培訓等。
2.強化企業數字底座,建設自有數字品牌
數字資源庫作為出版社的核心資產和版權管理中心,集中管理數字資源,并分類保存圖書版本。資源庫構建教育智庫,集結名校名師和名家名作,提供電子書、聽書、視頻課等二次知識服務。同時,豐富科學教育資源庫、數字科學實驗室、分級閱讀等數字資源,探索AIGC科教小模型,細化應用服務。廣東教育出版社推出“南方E課堂·粵科教”頻道,為中小學生、教師提供一體化科學教育知識服務平臺,內容同步發布到第三方平臺,樹立品牌形象,并引導用戶回流。
3.精準對接用戶需求,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
通過精準的用戶分析,定向制作全媒體傳播內容,策劃科學教育欄目內容。充分利用圖文和短視頻資源,以吸引并留住用戶。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平臺,發布涵蓋科學新聞、原理解析、實驗教程、科學史話以及生活應用等內容,以滿足不同領域讀者的需求。同時,利用短視頻平臺,發布科學講座、故事分享、實驗演示、科普動畫、科學探索和挑戰等豐富多樣的內容。這些內容將以更直觀、更有趣的方式展現科學的魅力,為廣大讀者提供高質量、有價值的科學“套餐”。
(三)提高站位,做大做強“粵科教”產品體系
廣東教育出版社整合科學教育相關資源,包括紙質圖書、電子出版物、圖文資源、音視頻等,打造“粵科教”系列產品。通過新媒體平臺多渠道多維度傳播,打造“粵科教”IP和產品構架,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
1.做強科學教育主題出版,講好中國科學故事
在主題出版方面,以講好中國故事為導向,緊抓“中國智造”“大國重器”等重點熱點,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攜手高新技術企業出版具有沖金沖獎潛力的主題出版物。比如打造“芝士學堂”品牌,開發青少年科學教育及科普閱讀產品線,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海下蛟龍、神舟系列等國家重大航空、航海科技成就為切入點,規劃重點選題《星辰大海:航空航海科學家故事叢書》,幫助青少年了解“大國重器”的建造意義,拉近青少年與科技前沿的距離。
2.做大“粵科普”品牌體系,細化落實分級閱讀
開發“粵科普”分級閱讀科普讀本,作為中小學科學課程的延伸和補充,實現科學教育加法。策劃組織開發“人工智能探索系列”等多套科普叢書,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探求欲,培育能夠傳承科學家精神[13]的青少年群體。基于“看見中國”品牌拓展科普書系;與長隆集團等強IP企業合作,出版“科學在身邊”科普系列產品,讓青少年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探索生物、數學、化學、天文學等多個科學主題世界。
3.豐富科普產品營銷渠道,創新合作運營推廣機制
推動科普圖書銷售,加強“六縱三橫”渠道建設與推廣。“六縱”包括國有書店、民營書店、綜合電商、新興電商、自營電商和社群渠道。其中國有書店發揮引領作用,線上銷售須精準定位和差異化營銷,社群渠道則側重提高圖書知名度。“三橫”指團購、獨家包銷和圖書定制,分別滿足集體需求、打造暢銷書和個性化閱讀需求。通過渠道拓展提高曝光率,為讀者提供更多優質讀物,有力推動科普事業發展。
(四)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提升課后服務科學課程質量
《意見》提出,要將科學教育作為課后服務最基本的、必備的項目,不斷提升課后服務的吸引力。要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通過合作研發、特色定制等模式提供包含課后服務、研學實踐、培優競賽等形式在內的一體化、個性化方案和配套服務,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家校聯合科普行動”等主題實踐活動,建設科學教育特色學校。
1.優化課后服務科學課程頂層設計,提升課后服務吸引力
結合新課標和《意見》等文件精神,開展課后服務科學課程的頂層設計,整合科學教育課程資源、教師培訓資源和家長資源,構建完整的科學教育課后服務產品線,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生命科學等多個領域的課程。同時,針對課后服務的拓展場景,開發科普通識類課程、科學實踐類課程等。針對性地開展市場調研,分類開發課程資源,逐步滿足不同需求,打造立體科學教育融合出版產品線,促進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
2.強化科學教育課程落地,健全課后服務實施舉措
強化教育教學,完善資源體系,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教學資源,如課程材料包、教案、交互課件、評價體系、微課視頻等,強化科學教育效果。加強服務保障,提升教師素養,組織多樣化的學生活動,營造熱愛科學的氛圍。創新科學教育資源業態,運用AI、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強化科學教育效果。出版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的科學教育產品,提供駐點服務,實現資源共享和互補。
(五)家校社協同創新,開發科教產業新業態
《意見》要求,加強社會協同,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出版社應聯合各方資源,打破資源壁壘,組織“請進來”“走出去”科學實踐活動,強化學校與社會科學教育的聯系。
1.探索“營地+”運營模式,打造粵版研學品牌
借助優質場館和基地資源,以三大“走出學校”行動為代表,打造科學教育館校社合作計劃。通過加強課程研發、推動數字文旅融合、探索“營地+”運營模式、優化研學服務等,打造粵版研學品牌。例如,在研學課程方面,遴選廣東優質科普場館,開發“一市一館一課”系列研學圖書,打造廣東科普研學地圖,實現協同育人目標。推進館校合作,聯合廣東省科技場館、自然科普實踐基地等,利用場館資源,開展中小學生科普實踐行動。
2.實施家庭科學教育,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
聯合家庭教育研究會等組織機構,聚焦家校社協同育人,打造家門口的科學教育陣地。征集優質科學教育資源,聯合科技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多方力量,構建家庭科學教育專家庫,共同打造包括公開課、親子研學課程等在內的廣東特色家庭科普品牌項目。定期舉辦家庭教育評選與競賽活動,開展科普讀物親子共讀、知識親子技能大賽等。運用智慧中小學、粵教翔云、南方E課堂等平臺,提供優質的科學教育線上資源。
3.聯合策劃競賽活動,培育拔尖創新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造就拔尖創新人才”[14],對地區及學校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提出新要求。廣東教育出版社與廣東省科協等機構合作,提供科技創新人才一站式定向培育服務方案,如“強基計劃”“中學生英才計劃”等。針對地市拔尖人才培養需求,推出“蓑羽鶴”優生培優計劃,選擇示范校,提供培養計劃制訂、課程全程輔導、成長評價記錄等服務。
4.協同區域創新資源,開發科教產業新業態
加強和政府、中小學、高校、科研院所及科學教育相關領域高新企業的協同合作,以聯合研發、合作共建、協同運營等模式,構建科學教育產業協同生態[15]。例如,依托自有產業“未來教育創新港”建設“粵科教”出版研學空間,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資源和企業資源,聯合廣東科學教育研究院、廣東科學中心等單位,共建共創粵港澳科學教育產業生態。
文章以廣東教育出版社科學教育版塊的發展建設為例,探析教育出版深度融合發展路徑。文章研究認為,出版社應當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雙減”工作部署,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擔負起新形勢下的文化使命與社會責任,以高質量科學教育出版助力科技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建設,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強國建設。
各大教育出版單位須高質量完成科學教材修訂工作,推出優質的科學教育資源和服務;積極建設自有數字平臺,增強平臺全媒傳播能力,做強做精做大科普類品牌;協同社會大課堂,以科學教育新業態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如此,方能實現多維創新,在深化出版主業改革上實現新突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嚴曉梅,裴新寧,鄭永和.我國科學教育發展問題的思考與建議[J].科學與社會,2018(3):13-21.
[2] 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3(5):20-24.
[3] 鄭永和,周丹華,王晶瑩.科學教育的本質內涵、核心問題與路徑方法[J].中國遠程教育,2023(9):1-9.
[4] 王穎,范佳萍,李倩倩.美國科學教育戰略舉措的經驗與啟示[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3(5):35-46.
[5] 周信杉,尹春杰,高金嶺.數字教材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及運作機理[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60(3):1-14.
[6] 郭偉,陳旭遠.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路徑探索[J].人民教育,2023(24):45-47.
[7] 楊曉夢.新課標視域下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發展方向與推進路徑[J].中小學管理,2023(6):30-33.
[8] 徐麗,李明江,施紅.高中生信息技術高階思維能力現狀及培養策略研究[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3(4):85-92.
[9] 張澤.教育出版數字化轉型升級路徑探究[J].中國編輯,2022(4):57-61.
[10] 何維泉.推動五育融合,成就高品質教育[N].語言文字報,2022-08-17(08).
[11] 劉桂琴.數字參考咨詢服務質量評價初探[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138-141.
[12] 耿海英.知識付費變革期傳統出版業數字轉型的路徑探析[J].出版廣角,2019(20):38-40.
[13] 陶思敏.館校結合中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探索和實踐[J].科技通報,2022(6):115-120.
[14]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新華社,(2022-10-25)[2024-06-10].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 5721685.htm.
[15] 葛璟璐,呂朝琪,陳建祥.科普期刊助力科學教育類課后服務新實踐:以《科學大眾》為例[J].編輯學報,2024,36(1):78-82.
作者簡介 渠汛,編輯,廣東教育出版社國家課程事業部主管,研究方向:教育出版、主題出版、出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