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國家明確提出要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這一戰略導向不僅彰顯了對科技軟實力提升的高度重視,還為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然而,高校科技期刊在邁向世界一流的征途中,仍面臨多方面的困難與挑戰。文章基于“世界一流期刊”建設背景,探討如何抓住難得的機遇,以提升高校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首先分析高校科技期刊面臨的困境,進而提出可采取的應對策略:高校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務是堅持“內容為王”,強化質量管理,嚴格遵守審稿制度;要突出期刊特色,聚焦優勢學科與前沿議題,明確期刊定位,加強交流與合作;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數字化傳播平臺,運用多元化渠道擴大國際影響力;注重人才培養,提升編輯的綜合素養,完善編輯管理制度和編委會建設,加強審稿專家和作者隊伍建設,為實現長久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關鍵詞:“世界一流期刊”;高校科技期刊;影響力;期刊質量;提升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5-0231-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編輯學研究項目“‘一流期刊’背景下高校學報影響力的提升”成果,項目編號:PY2023025
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指出“我國已成為期刊大國,但缺乏有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存在明顯劣勢”,同時提出“未來五年,躋身世界一流陣營的科技期刊數量明顯增加,科技期刊的學術組織力、人才凝聚力、創新引領力、國際影響力明顯提高”[1-4]。這給我國科技期刊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高校是重要的學術科研創新基地,高校科技期刊是我國學術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校科技期刊也在茁壯成長。這類期刊既可以傳遞和交流科研信息,又可以幫助高校深化科研成果,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因此,在“世界一流期刊”建設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應該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積極提高自身影響力,順應當前形勢。
(一)稿源問題
1.稿源不足
高校科技期刊是指由高等院校主辦或參辦的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類學術期刊。其稿源主要為高校內部,投稿作者相對固定,一方面是為了滿足本校教學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為了服務于全校教職工[5-6]。不管是科研績效考核還是研究生畢業,都注定了高校科技期刊為“封閉式”辦刊模式。隨著國際期刊市場的擴大,作者投稿的選擇增加,他們會首選高級別的期刊,這就導致越是級別高的期刊稿源越多,越是級別低的期刊稿源越少。
2.稿件質量
高校科技期刊的作者很多是校內師生,導師多是掛名,并沒有真正做到對論文質量的把關。加上大量高質量研究成果傾向于投向國外知名期刊,使得高校科技期刊難以獲取足夠的優質稿源,進而影響其學術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
(二)定位問題
1.缺乏精準定位
就目前來看,很多高校科技期刊對自身定位不夠準確,仍按照傳統的模式開展工作,沒有長遠規劃。
2.缺乏嚴格的選題策劃和組稿機制
多數高校科技期刊為綜合性學術期刊,因此在突出一流學科建設方面做得不夠。加上高校體制問題,學科分布多,很多高校期刊成為“大雜燴”,內容廣而不精,這樣發展下去的結果就是逐漸失去發展空間。另外,收錄的文章過于雜亂,導致選題泛化,缺乏優勢欄目,只能根據庫存稿件調整每期出刊的欄目,最后由于自身定位不準,整體學術水平被拉低,學術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
(三)人才困境
1.專業素養不高
編輯日常僅完成常規性工作,如送審稿件、編輯校對等。對他們來說,期刊的發展與自身利益關聯不大,所以基本安于現狀,更不會主動邀約高質量稿件、舉辦學術會議等。長期下去,期刊編輯將逐漸喪失上進、創新的激情,執行力也會越來越弱。
2.資金與資源不足
高校科技期刊運營經費通常為學校撥款,因此經費有限,有的僅僅能維持出版、印刷和發行,因而編輯人員接受業務培訓、參加學術活動的機會較少。
與此同時,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不斷融合,對編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受多方面條件限制,多數編輯無法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期刊在新形勢下的融合發展也較為困難。
(四)宣傳力度不夠
1.稿件的局限性
高校科技期刊稿件基本來自本校師生,讀者群相對固定,內稿比例遠遠高于外稿。本校教師往往會將高質量的論文另投他刊,而將自己高校的科技期刊作為備選項,導致本校期刊發展空間越來越窄,產生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都會因此而減弱。
2.傳播方式落后
融媒體時代,很多期刊仍沒有找到適合自身的傳播形式,沒有利用新媒體在傳播方面的優勢來拓寬受眾范圍,通常只是采用投審稿系統、期刊官網等。事實上,這些傳統的傳播渠道和方式往往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培育一流科技期刊、促進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為科技期刊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認識到,在建設“世界一流期刊”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應重新定位,根據自身發展需求,積極采取科學的發展策略。
(一)堅持“內容為王”
“內容為王”是所有學術期刊都必須堅守的理念[7-8]。在當前“世界一流期刊”建設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更要提升質量,期刊的核心競爭力始終是高質量的內容。
1.期刊生存之基——內容質量
高質量的內容是期刊的立身之本。高校科技期刊的內容質量是決定其影響力的關鍵要素。高校科技期刊要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維護學術誠信,做好文章的選題、組稿工作,強化內容質量建設,確保論文內容的真實性和原創性。
2.嚴格遵守審稿制度,抵制學術不端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期刊要把握好自身定位與發展方向,始終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嚴格遵守“三審三校”制度,及時剔除“關系稿”等,杜絕一切學術不端行為,當好學術“守門人”。通過制定并遵守審稿制度和同行評議制度等,全面提高稿件質量。
(二)突出特色,專業化辦刊
1.明確期刊定位
特色是期刊發展的原動力,高校科技期刊要明確自身定位,制定反映高校特色和優勢的辦刊策略;及時報道學術領域的最新成果,緊密依托學校的特色學科、一流學科,鎖定校內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等;彰顯本校學科強項,利用學術資源優勢和學科平臺,盡量舍棄那些不能凸顯專業特色的學科論文,積極發表有利于本校一流學科建設的最新科研成果。
2.優化欄目設置
高校科技期刊要根據辦刊宗旨,增強服務學科建設的意識,重點圍繞本校的一流學科研究領域策劃專欄[9-10],更深層次地挖掘特色欄目和重點學科稿件,深化期刊專欄與一流學科建設的融合。
例如,《西安科技大學學報》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及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中提出的堅持“節約、清潔、安全”的戰略方針,開展精準選題、強化主題出版工作。同時,依托安全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等學校特色學科,圍繞“十四五”礦產資源管理與礦業發展的目標,關注社會熱點,刊發熱點文章。
3.加強交流合作
高校科技期刊可以加強與相關領域高校、科研機構、大中型企業等緊密合作,吸引專業的作者和讀者群體,集中力量做強專業特色,打造專業品牌。多爭取和吸引校外知名專家來稿,豐富欄目內容,提升欄目影響力。
(三)加大宣傳力度
1.充分利用數字化傳播平臺
可以建設并持續維護期刊網站,及時宣傳期刊的相關動態,實現網絡出版。例如,注冊官方微信公眾號,及時推送高水平的文章。通過多元化宣傳渠道,大力提升期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讓更多的讀者、作者了解和熟悉期刊[11-12]。
2.積極參與學術會議,促進合作
高校科技期刊的編輯可以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會議,主辦或承辦一些學術研討會,邀約知名專家作學術報告。走進會場,展示期刊成果,發放宣傳資料,面對面與同行深入交流,進一步建立合作關系,共享資源。
3.實行開放獲取
定期發布期刊特色內容,如亮點文章、專題綜述等,還可以通過訂閱電子郵件等方式,直接推送給目標讀者群或作者群。采用開放獲取的模式,以提高文章的引用率和增加下載量。
《西安科技大學學報》通過建設中英文網站,提供文章全文免費下載服務,并將論文制作成HTML文件,方便讀者閱讀和下載。通過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文章目錄、行業資訊、學術動態等,進行公益報道。
(四)培養和引進人才
1.促進人才轉型
盧嘉錫院士指出,對科研工作來講,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龍尾,又是龍頭。要創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成為期刊強國,關鍵在辦刊的人[13-14]。傳統的科技期刊采編人員以自然科學專業技術人員為主,普遍不具備科技期刊融媒體發展所需的素養[15]。辦刊單位需要積極打造一支學術能力強、業務水平高,同時能將新媒體技術應用到日常工作中的人才隊伍。
2.編輯提升個人能力
高校科技期刊的編輯人員,不僅要提高個人的學術水平和專業素養,還要積極向學者型編輯轉型。近年來,很多高校科技期刊積極引進博士畢業生從事編輯工作,或者聘請校內外一些有意愿的科研人才兼職期刊編輯,這樣有助于把好論文的質量關。
3.完善編輯管理制度
高校科技期刊要根據自身特點,制定一套嚴格的出版倫理與科研誠信管理制度,最終形成有制度、有計劃、有執行、有檢查、有反饋、有處理的長效管理機制。
4.強化編委會建設
高校科技期刊要想建成“世界一流期刊”,就要組建一支強大的編委隊伍。編委在自己的學科領域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號召力,所以應充分調動編委的能動性,讓他們多組織高質量稿件。
選擇編委可以考慮老中青結合,因為資深專家的名望高,可以對期刊的總體發展方向和質量進行把關,而中青年專家在各自的學術圈比較活躍,基金課題項目較多。
5.加強作者隊伍建設
依據本校的特色學科,從學校、相關科研機構、國有特大型企業等挖掘一批有影響力、有經驗、有責任心的審稿專家,積極向他們邀約稿件,從而組建更高質量的作者隊伍。
高校科技期刊作為學術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繼續以打造世界一流期刊為主要奮斗方向。各高校應積極響應政策,利用先進的技術優化稿件處理流程;創新思路,調整辦刊定位,突出專業特色。
高校科技期刊工作者應增強責任感和危機感,加強與作者、讀者之間的互動溝通,采用多渠道推廣期刊,同時注重增強期刊的競爭力,如此才能確保所在高校的科技期刊在學術界占有一席之地,為促進科技進步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等.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J].編輯學報,2019,31(4):35.
[2] 張威.一流期刊建設背景下廣西學術期刊特色發展分析:基于差異化辦刊的思考[J].新聞潮,2020(3):26-29.
[3] 劉紅梅.新媒體時代高校科技期刊之思考[J].傳播與版權,2020(9):31-33.
[4] 郭翠.芻議醫學期刊學術生態圈的構建[J].出版廣角,2024(4):76-80.
[5] 趙中波,曾偉明.普通高校學報學術影響力不高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17(5):812-815.
[6] 吳曉利,張潔.高校學報稿源問題解決之途徑[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7(6):188-190.
[7] 陳如毅.論媒體融合之下學術期刊的“內容為王”[J].荊楚學刊,2015,16(5):93-96.
[8] 李志.守正創新,辦好普通科技期刊:以《無人系統技術》辦刊實踐為例[J].編輯學報,2023,35(S1):196-199.
[9] 劉釗.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民族類和民族地區高校科技期刊的現狀和發展策略[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22,24(1):58-65,90.
[10] 張威.一流期刊建設背景下廣西學術期刊特色發展分析:基于差異化辦刊的思考[J].新聞潮,2020(3):26-29.
[11] 劉守江.高師學報自科期刊影響力提升的困境與策略[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4(1):97-102.
[12] 徐雁龍,王聰.我國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4):371-374.
[13] 盧嘉錫.既是“龍尾”也是“龍頭”:要重視并做好科技期刊工作[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0,1(1):2.
[14] 冷懷明.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實際行動[J].科技與出版,2019(1):45-49.
[15] 張永光.融媒體時代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傳媒科技,2023(1):60-63.
作者簡介 高佳,編輯,研究方向:期刊出版、編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