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血脈,還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民族智慧。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價值,助力當代文化育人,是高校開展德育的根本使命,更是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舉措。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迅速,且具有較強交互性,如何有效利用各類新媒體,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奮發圖強,成為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基于此,文章對新媒體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進行深入研究。首先分析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包括其對大學生文化自信、民族歸屬感、道德修養、社會責任感、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重要影響。其次分析新媒體新技術為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帶來的新機遇,如拓寬傳播渠道、優化教育環節、創新實踐形式等。在此基礎上,探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的路徑,包括構建與豐富教育資源庫、創新教學形式、塑造文化作品等。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有益參考和借鑒,助力高校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文化;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5-0074-05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運城職業技術大學科學研究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Y2022-4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日漸成為人們獲取、傳播信息的主要渠道。特別是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新媒體不僅是他們學習知識、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還是影響其價值觀、理想信念的關鍵平臺。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智慧、無窮的精神力量,對民族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將其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夠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理想信念。因此,探索新媒體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個體行動對社會的深遠影響,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教育者只有正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并立足新媒體背景,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機遇,才能更好地探索二者科學融合的路徑。
筆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歸屬感上,還在于塑造健全人格與提升道德修養,以及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集體主義精神。
(一)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歸屬感
當下,隨著全球化浪潮持續推進,各國文化的交流碰撞日益頻繁,這無疑給高校大學生帶來前所未有的文化沖擊。高校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如何堅守自己的文化根脈,增強文化自信,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1]。在這樣的背景下,強化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滲透,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重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魅力,是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從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同時,這種文化自信也能讓大學生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堅守民族文化立場,樂于展現中華文化,增強民族歸屬感。
(二)塑造健全人格與提升道德修養
當下,在推動高校大學生塑造健全人格與提升道德修養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修養資源和人生哲學,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寶貴精神食糧[2]。例如,“仁愛”思想強調個體要關心他人、尊重生命;“中庸”之道則教導人要保持內心的和諧;“禮義”之教則教導人要有禮貌、有道德[3]。
大學生傳承和踐行這些傳統美德,能夠更好地提升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補足理想信念之鈣,形成健全獨立的人格;能使大學生從古代智者的思想中汲取營養,了解歷史發展的脈絡,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相結合,從而更清晰地把握當下社會的發展狀況和未來趨勢,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將個人夢想與中國夢相結合,成長為社會的棟梁之材。
(三)強化社會責任感與集體主義精神
新媒體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絡信息化的推進,個人的行動和選擇對社會的影響愈發顯著。因此,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尤為重要[4]。
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中華民族精神中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集中體現,教育當代大學生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這種精神與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對于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正確認識自己的行動對社會的影響仍具有深刻意義。
通過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導大學生深刻領會個人的理想追求應當與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緊密結合,將自己的夢想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中,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和志愿服務活動,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總之,新媒體時代,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5]。通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可以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使其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新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兩者的融合不僅順應了數字化、信息化的發展趨勢,還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拓寬了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使其以更加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大學生,同時進一步提高了教育質量,在一定程度上為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形式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創新教育方式方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一)拓寬傳播渠道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遞變得更加迅速、廣泛和深入,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傳統的理想信念教育往往受限于時間和空間,而新媒體打破了這些限制,使教育內容得以迅速、廣泛地傳遞給學生。
通過社交媒體、在線教育平臺、短視頻軟件等渠道,教育工作者可以將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和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以圖文、音頻、視頻、動畫等多樣化、趣味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使他們能夠隨時隨地接觸到豐富的內容,引導他們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刻內涵,從而堅定理想信念,篤定奮斗方向[6]。
多樣化的傳播方式使教育內容更加生動、直觀,更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和興趣,促使其主動了解傳統文化,形成積極的互動和反饋,進而增強傳統文化的滲透作用,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二)優化教育環節
新媒體為優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環節提供了新機遇。
在教育內容整合階段,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體廣泛收集有關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對內容進行全面分析,便于后續更好地將相應內容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
在課程設計環節,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體創新傳統文化在課件中的呈現形式,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為后續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具體教學實踐環節奠定基礎,從而使教育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增強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7]。
在具體教育實踐中,新媒體促進了傳統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滲透。例如,部分高校教師在線上交流探討傳統文化中關于信念價值的內容,彼此觀點碰撞,有效實現了實時互動、資源共享等,從而更好地將傳統文化的內涵滲透到大學生線上線下的學習生活中[8]。
此外,新媒體還助力傳統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教學評價和反饋環節的優化,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在線測試、問卷調查、學習數據分析等方式,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探索如何更好地選擇合適的傳統文化內容和融合形式,促進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和互動,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
(三)創新實踐形式
新媒體的普及使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加便捷和頻繁,實踐形式的創新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具體來說,新媒體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組織各種理想信念相關的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項目提供了新的機會。大學生參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項目,可以了解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現代價值,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進而強化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從而堅定理想信念[9]。
總之,新媒體的發展推動了高校思政教育實踐形式的創新,這種實踐形式的創新有助于更好地引導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價值精髓,強化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增強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新媒體時代,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擁抱新媒體新技術,不斷推動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嘗試構建與豐富教育資源庫、創新教學形式以及打造文化作品等多種路徑,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理想信念教育有效結合,為大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其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為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時代擔當的新時代青年貢獻力量。
(一)構建教育資源庫
新媒體時代,構建教育資源庫是推動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首要任務。
首先,高校和相關機構可以組建一個由專家學者、教育工作者和文化傳承人組成的專業團隊。團隊不僅要具備深厚的學術背景和專業知識,還要熟練運用新媒體新技術,能夠共同策劃傳統文化和理想信念相關的教育活動,確保教育內容的權威性和準確性。
其次,在構建資源庫的過程中,應注重內容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通過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時代特點和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梳理出具有針對性、趣味性和互動性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這些素材可以包括經典文獻、歷史故事、名人傳記,以及傳統文化藝術、習俗、哲學等方面的內容[10]。同時,還應利用新媒體的多媒體特性,將這些內容以圖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現,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自主選擇和學習。在構建資源庫的基礎上,教育工作者可以嘗試利用包括社交媒體、在線教育平臺、短視頻軟件等多元化教育平臺,匯集豐富多樣的教育內容,以多種形式呈現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理想信念教育精髓,同時根據學生需求不斷更新和完善教育內容,保持其時效性和新鮮感,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訪問和獲取相關內容,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普及率和影響力,形成良性的內容生態和學習氛圍[11]。例如,可以制作并上傳和理想信念有關的古代詩詞、經典名著、歷史事件等相關動畫短片,或者結合時事熱點和現實問題,開設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精神的講座,引經據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創新教學形式
新媒體背景下,創新教學形式是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交互性和實時性,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理想信念教學模式。例如,可以利用在線課堂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優化線上課堂交互形式,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可以利用虛擬實驗室讓學生沉浸式體驗和了解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和事跡,使其感受他們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質,直觀體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從而堅定理想信念。
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還可以利用新媒體開展傳統文化體驗活動、主題講座、文化沙龍等,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踐行理想信念,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12]。
另外,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建立傳統文化學習社區或社群,設立討論區、話題標簽等,引導學生就傳統文化中理想信念的元素和內容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形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和價值觀,同時邀請相關專家學者或行業領袖加入社群,為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就傳統文化中理想信念的內核進行互動,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三)打造文化產品
新媒體時代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產品創作工具,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視野更加開闊[13]。為了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結合新媒體的特性和大學生的興趣點,打造一系列既有文化內涵又具有創新性的文化產品。
首先,可以開發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微電影、動畫短片或H5小游戲等文化產品,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巧妙融入其中[14]。例如,制作一部以古詩詞為主題的微電影,通過講述詩人的生平和創作,讓學生領略古詩詞的韻味和魅力。同時,注重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精神等元素。
其次,可以設計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數字藝術品、表情包、壁紙等文化產品。例如,與學生合作設計一款以古代神話傳說為主題的表情包,在表情包中融入與理想信念有關的元素,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社交需求相結合,利用新媒體平臺探索新型傳播方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并內化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15]。
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兩者的融合不僅對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更是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通過構建與豐富教育資源庫、創新教學形式和打造文化產品等路徑,能夠有效深化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并從中獲取精神力量,堅定理想信念。未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保持探索和創新精神,結合時代發展需求和特性,進一步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理想信念教育之間的關系,加強彼此間的融合,為培養具有民族復興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新時代青年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許雅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4(10):239-244.
[2] 陳法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探究[J].文化學刊,2024(5):30-33.
[3] 高瓊,周遠,惠彥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論及其對大學生人格修養的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24(3):76-81.
[4] 倪素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3,9(5):97-104.
[5] 葛星星,任重威.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的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研究[J].黨史文苑,2024(5):64-66.
[6] 孫柏林,肖文玹.紅色校史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路徑[J].新西部,2024(4):207-209.
[7] 任剛.新媒體環境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優化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12):210-212.
[8] 王傳領.短視頻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媒介特征與文化使命[J].中國編輯,2024(5):90-96.
[9] 鐘壯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路徑研究[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23(5):31-37.
[10] 黃潔,高歡.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旨趣述略[J].公關世界,2024(11):109-111.
[11] 朱曉楠.交叉學科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內在依據、價值意蘊及實施路徑[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4(3):80-85.
[12] 陳彬,張發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新時代“大思政課”的三重維度論析[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4,44(3):79-84.
[13] 吳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數字工匠培育的策略[J].科教文匯,2024(10):156-159.
[14] 蔡萍.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2(23):179-181.
[15] 蔡培瀟.淺析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J].甘肅教育研究,2024(7):146-148.
作者簡介 陳濤,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