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視頻是在網絡技術的支撐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不僅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還豐富了新聞信息的內容。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分析短視頻沖擊背景下,新聞編輯創新的必要性。當前,新聞內容和新聞傳播渠道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同時,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大幅增強,新聞編輯面臨改革和創新的要求。結合短視頻的發展特點及新聞編輯創新的必要性,文章提出新聞編輯創新路徑,包括創新新聞內容、新聞傳播方式以及新聞編輯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新聞內容的深度及新聞稿件的質量,優化受眾體驗。同時,新聞編輯要加強與受眾互動,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加深對受眾需求的了解,從而更好地篩選和制作新聞內容。新聞媒體要進一步提高新聞編輯的專業水平和政治素養,保證其能夠從更專業的角度高質量地完成新聞內容的編輯和制作,對大眾進行正確的思想引領。文章認為,有效實施這些策略,能進一步推動新聞編輯創新發展,使新聞編輯更好地應對短視頻的沖擊和挑戰,獲得長遠和穩定發展。
關鍵詞:短視頻;新聞編輯;必要性;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5-0119-05
信息時代,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穎的信息傳播方式,逐漸贏得廣泛認可,深受大眾喜愛,逐漸滲透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短視頻憑借獨特的優勢,占據了公眾的碎片化時間,使公眾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捕獲所需信息。然而,隨著短視頻的崛起,傳統媒體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傳統新聞編輯工作亦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應對這一挑戰,新聞編輯必須積極尋求創新,以更好地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為受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新聞內容,不斷提升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新聞編輯必須積極尋求創新和改進,以更好地滿足當前公眾的信息需求,為公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新聞內容,并不斷提升新聞媒體的影響力。鑒于短視頻給新聞內容及傳播方式帶來的變化,新聞編輯應借助先進的理念和現代技術手段,進一步挖掘新聞內容的深度,創新新聞傳播的方式,從而優化公眾接收信息的體驗,并加強新聞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通過實施上述措施,新聞編輯不僅能夠有效地應對短視頻所帶來的沖擊,還能在信息時代的浪潮中推動新聞媒體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短視頻是新媒體時代一種重要的信息傳播形式,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并得到了迅速發展。短視頻以視頻為主要載體,將信息內容通過幾十秒或者幾分鐘的短視頻呈現在受眾面前。短視頻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能夠更好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優化信息傳播效果。短視頻的出現和發展,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互聯網技術為短視頻的創作、傳播以及觀看提供了便利[1]。大眾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進行視頻的拍攝、編輯以及分享等,短視頻制作的門檻大大降低。同時,高速的網絡連接也使視頻的加載和播放更加流暢,可以大幅提升用戶的體驗。短視頻的內容形式豐富多樣,涵蓋了生活記錄、才藝展示、知識分享、搞笑幽默等多個領域。多樣化的內容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受眾的信息需求,這也讓短視頻廣受歡迎。另外,短視頻除了娛樂功能外,還具有強大的社交屬性。用戶可以通過點贊、評論和轉發等方式與其他用戶進行互動,從而逐漸建立一個龐大的社交網絡,不僅增強了用戶之間的聯系,也為品牌營銷、信息傳遞等創造了新的渠道和機會[2]。
總之,短視頻以其短小精悍、內容豐富以及形式多樣的特點,成為現階段主要的信息傳播方式之一,不僅改變了大眾接收信息的方式,也大大豐富了大眾接觸的信息內容,可以進一步提高大眾的體驗感。
(一)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發展
受到短視頻的沖擊,新聞信息的傳播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雖然仍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受眾逐漸減少。短視頻的崛起,為新聞傳播提供了全新的平臺。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快手等,憑借用戶基數龐大、內容更新迅速、互動性強等特點,逐漸成為新聞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新聞編輯要緊跟短視頻這一發展趨勢,充分利用短視頻平臺的優勢,將新聞內容以更加生動和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受眾。同時,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渠道給新聞編輯帶來了較大的挑戰。不同的平臺有不同的用戶群體、內容需求和傳播機制等,新聞編輯要根據平臺的特點適當地調整內容策略和發布形式[3]。因此,新聞編輯必須具備較強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同時具備跨媒體和跨平臺運營能力,做好新聞內容傳播,保證傳播效果良好。
總之,信息傳播渠道的多元化發展,對新聞編輯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斷創新,新聞編輯才能更好地適應新的傳播環境,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進一步增強新聞傳播效果。
(二)新聞內容多樣化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大眾的信息需求逐漸發生變化,新聞內容從單一的文字報道逐漸向更豐富的形式轉變,實現了多媒體和跨領域傳播。短視頻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方式,具有短小精悍、內容豐富的特點,無論是突發事件、社會熱點還是民生問題,都能生動直觀地予以呈現,從而更好地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即時性需求[4]。短視頻平臺用戶非常廣泛,其興趣愛好、關注焦點各不相同。新聞編輯要保證內容的多樣化,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同時,要注重受眾的個性化和差異化需求,為其提供更具深度、廣度和創意的新聞信息。另外,在媒體融合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新聞內容呈現出跨媒體、跨平臺發展態勢。新聞編輯只有掌握更多媒體編輯技能,才能將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元素有機結合,創作出更具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的新聞作品。
總之,新聞內容的多樣化發展使新聞編輯創新成為必然,只有不斷創新,新聞編輯才能為大眾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新聞內容,更好地滿足不同受眾的信息需求。
(三)受眾地位轉變
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受眾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是逐漸轉變為信息的主動參與者和創作者,參與性顯著增強。在短視頻平臺,受眾可以通過點贊、評論等方式與新聞編輯實時互動,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在增強受眾參與感的同時,為新聞編輯提供了寶貴的反饋和建議,能夠助力新聞編輯進一步優化新聞內容。同時,短視頻平臺上的用戶群廣泛,其中部分用戶具備較強的創作能力,可以通過拍攝、剪輯、配音等方式,將新聞事件傳遞給大眾,展現獨特的新聞視角和觀點,這也為新聞編輯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靈感[5]。
(一)提高政治素養
首先,新聞編輯要提升政治素養,就需要深入理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新聞媒體可以組織編輯人員學習黨的理論及路線方針政策,進一步豐富編輯人員在這方面的知識積累,從而不斷提升其政治素養[6]。新聞編輯不僅要學習政治理論知識,還要將政治理論知識與國家的實際發展情況相結合,從宏觀上準確地理解國家的發展方向和戰略部署。對符合國家政策,符合當前新聞宣傳要求的稿件,新聞編輯要對其進行“精編”“提亮”,為大眾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
其次,提升政治素養要求新聞編輯具備政治敏銳性。在新聞報道中,新聞編輯要具備敏銳的政治嗅覺。新聞編輯可以通過學習優秀新聞報道內容,借鑒其報道方式,進一步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洞察力。
最后,新聞編輯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提升政治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積累和實踐[7]。新聞編輯要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檢驗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從而不斷提升政治素養,從而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正確引導輿論。
(二)創新新聞內容
首先,新聞編輯要重點關注社會熱點和民生問題。社會熱點和民生問題更能引發廣大受眾的關注和共鳴,因此,新聞編輯在策劃和采寫新聞時,要密切關注社會發展動態,及時捕捉相關熱點事件,深入挖掘事件出現的原因和產生的影響,為大眾提供更具深度的新聞內容[8]。新聞編輯還要密切關注民生問題,從群眾的角度出發,報道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從而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其次,要保證新聞內容朝多元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在短視頻沖擊背景下,大眾對新聞內容的需求發生變化,對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新聞內容更感興趣[9]。因此,新聞編輯在策劃和采寫新聞時,要重點關注這一方面,通過引入不同領域、不同視角的新聞報道,更好地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多樣化需求。新聞編輯還可以根據不同受眾的興趣和喜好,為其量身定制新聞內容,讓新聞內容更具針對性,更符合不同受眾的實際需求。
最后,要注重新聞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短視頻時代,雖然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但受眾對新聞信息深度和廣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新聞編輯在創作新聞內容時,要借助專家解讀、數據分析等方式,為受眾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新聞信息。新聞編輯還要重點關注全球范圍內發生的新聞事件,進一步拓寬新聞報道范圍,讓受眾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新聞動態和發展趨勢。
(三)創新新聞傳播方式
首先,新聞編輯在創新新聞傳播方式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各種新媒體平臺的優勢。新媒體平臺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等特點,為新聞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多的可能[10]。新聞編輯可以通過開設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賬號等新媒體平臺賬號,進一步豐富新聞傳播方式,將新聞內容以更加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受眾。
其次,要實現新聞傳播方式創新,就要推動媒體融合。媒體融合是指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更豐富多樣的新聞傳播形式。以圖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式呈現的新聞更加生動和直觀。另外,新聞編輯還可以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先進的技術手段,為受眾帶來沉浸式體驗,進一步加深受眾對新聞事件的理解。
再次,新聞編輯要根據不同受眾的個性化需求,為其提供定制化的新聞服務,從而進一步推動新聞傳播方式創新[11]。例如,新聞編輯可以為受眾推送與其職業相關的新聞內容,從而更好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滿足受眾個性化的信息需求。
最后,創新新聞傳播方式,要注重跨平臺傳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大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樣,跨平臺傳播已成為新聞傳播的主要趨勢。新聞編輯可以將新聞內容同時發布到多個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使新聞信息實現多平臺傳播,從而進一步提高新聞傳播覆蓋率,吸引更多受眾。新聞媒體可以與其他企業、組織等合作,共同打造跨平臺的新聞傳播矩陣,實現新聞信息實時共享。
(四)創新新聞編輯方法
首先,創新新聞編輯方法,要提高對數據信息的重視度。大數據時代,數據信息已成為新聞編輯重要的資源,新聞編輯要充分利用各種先進的數據分析工具,深入挖掘新聞素材,從而獲取重要的數據信息[12]。通過數據分析,新聞編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受眾的喜好、需求和行為模式等,從而更好地策劃和編輯新聞內容。同時,數據信息可以幫助新聞編輯更準確地評估新聞傳播效果,并以此為依據及時調整編輯策略,不斷提升新聞的傳播力。另外,在創新編輯方法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種先進的編輯技術和設備,進一步提高編輯工作效率和質量。例如,借助先進的校對軟件,快速實現對新聞內容的校驗,從而提高編輯工作效率,保證新聞內容的時效性。
其次,創新新聞編輯方法,要注重優化用戶體驗。在受眾信息需求逐漸提升的背景下,新聞編輯的目光不能僅僅停留在新聞內容本身,更應關注新聞信息的呈現方式和閱讀體驗。因此,新聞編輯要通過優化版面設計、增加互動元素等方式,進一步提升新聞信息的可讀性和可視化程度,優化受眾的閱讀體驗。同時,新聞編輯要密切關注受眾的反饋和需求,及時調整編輯策略,更好地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
最后,創新新聞編輯方法,要加強團隊協作。在新聞編輯工作中,只有加強團隊協作,才能保證新聞內容的質量。新聞編輯人員要與記者、攝影師、設計師等團隊成員緊密合作,共同策劃和編輯新聞內容,從而保證新聞內容的質量。新聞媒體要進一步加強對編輯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通過開展各種團隊合作活動,不斷增強編輯人員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
(五)加強與受眾互動
首先,新聞編輯在與受眾互動的過程中,要深入了解受眾的需求。新聞編輯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渠道收集信息,如社交媒體平臺、在線問卷平臺、用戶論壇等,從而更全面地了解受眾的實際需求,加深對不同受眾的了解。通過深入分析受眾數據,新聞編輯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受眾的喜好和實際需求,從而為創新產品或服務提供依據[13]。
其次,創新與受眾互動的方式,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新聞編輯要充分發揮短視頻平臺的優勢,進一步豐富與受眾互動的形式,強化與受眾互動的效果。例如,新聞編輯可以通過邀請受眾參與線上交流活動,進一步拉近與受眾的距離,讓受眾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和滿足感。另外,在與受眾互動的過程中,要建立起情感聯系。情感是人與人之間最強有力的紐帶,也是新聞媒體最寶貴的財富。講述新聞媒體的故事,傳遞新聞編輯的價值觀,與受眾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系,能使媒體單位贏得更多受眾的信賴,拉近與受眾的距離。
最后,與受眾的互動要貫穿新聞編輯工作的全生命周期。在新聞選題階段,可以通過用戶測試、原型展示等方式,邀請受眾參與,提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14]。在新聞內容傳播過程中,要通過與受眾互動,實時了解受眾對新聞內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從而為后續新聞內容的改進提供可靠依據。
(六)提高專業水平
首先,新聞編輯要具備扎實的新聞理論知識。新聞理論知識是新聞編輯工作的基礎,涵蓋新聞的定義、特點、價值以及新聞傳播原則、規律等。新聞編輯只有深入理解這些理論知識的內涵,才能在實際工作中準確把握新聞的核心,提煉出其中有價值的信息,為受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新聞內容。因此,新聞編輯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書籍或借助學習網站,不斷積累專業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同時,新聞編輯工作涉及對新聞稿件的修改、潤色和整合,只有語言準確簡潔,新聞內容質量才會得到保障。新聞編輯要不斷增強自身的文字表達能力,學習各種文字表達方法和技巧,使新聞報道更具可讀性和感染力[15]。組織編輯參加文字表達專業知識培訓,能使其掌握文字表達技巧,從而不斷增強文字表達能力。
其次,新聞編輯要掌握各種新聞編輯技術和工具的使用方法。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聞編輯技術和工具也在不斷更新,為新聞編輯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新聞編輯只有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技術和工具,如數字化編輯、多媒體編輯、網絡傳播等,才能不斷提高新聞編輯效率和質量。新聞媒體要為編輯人員的學習和提升創造良好條件。通過組織新聞編輯參加專業的編輯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其對先進技術的掌握程度,使其能夠更熟練地將先進技術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新聞編輯提高專業水平是創新編輯工作的基礎。只有加強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新聞編輯才能進一步提高新聞內容的質量,為讀者提供更有價值的新聞報道。
在短視頻沖擊背景下,新聞編輯工作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面對新形勢,新聞編輯應積極主動應對,通過創新新聞內容、傳播方式及編輯方法,顯著提升新聞質量。同時,加強與受眾互動,縮短與受眾的距離,積極吸納受眾的反饋和建議,有助于進一步完善新聞編輯工作。此外,新聞編輯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與專業水平,從而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新聞內容,增強新聞媒體的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牟晰.融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創新思維[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4,21(4):96-98.
[2] 烏日古木拉.信息化時代網絡新聞編輯的創新路徑[J].中國信息界,2023(6):193-195.
[3] 李莉.新聞編輯技能提升路徑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3(24):124-126.
[4] 楊樹賽.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分析與創新思考[J].新聞傳播,2023(24):71-73.
[5] 魯齡文.短視頻沖擊下民生新聞編輯創新思考[J].中國報業,2023(21):228-229.
[6] 王欣影.新媒體沖擊下新聞編輯的創新路徑[J].新聞文化建設,2023(18):169-171.
[7] 孫月婷.受眾需求角度下電視新聞編輯創新路徑[J].中國報業,2023(14):152-153.
[8] 卓瑪.因勢而謀,因勢而動:融媒生態下新聞編輯意識的創新發展路徑[J].采寫編,2023(11):46-48.
[9] 楊冬欣.基于觀眾需求視角分析新聞編輯的轉型與創新路徑[J].新聞文化建設,2023(21):155-157.
[10] 李茜.融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創新能力提升的路徑分析[J].記者觀察,2023(30):151-153.
[11] 劉雅坤.大數據時代新聞編輯工作的新氣象[J].文化產業,2023(29):109-111.
[12] 徐啟峰.傳統新聞內容編輯與報道的創新路徑[J].中國報業,2023(19):158-159.
[13] 王蕊.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創新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9):136-139.
[14] 李錦.新媒體視域下的新聞編輯創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3(18):65-67.
[15] 王宇.淺談短視頻沖擊下電視民生新聞編輯的創新路徑[N].山西經濟日報,2023-07-23(03).
作者簡介 蔣國明,編輯,銅梁區融媒體中心報刊編輯部副主任,研究方向: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