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傳統媒體面臨巨大挑戰。廣播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須不斷適應新媒體環境,創新傳播方式和手段。其中,互動傳播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方式,被廣播新聞類節目普遍應用。文章闡述廣播新聞類節目互動傳播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廣播新聞類節目互動傳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探索廣播新聞類節目互動傳播路徑,以有效提升廣播新聞類節目的影響力。新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類節目形式和互動方式不斷創新,開通了實時評論、在線問答、聽眾熱線等互動渠道,有效增強了吸引力。同時,廣播新聞傳播效果顯著強化,受眾可以更便捷地獲取信息和參與互動。文章認為,互動傳播不僅可以增強節目的信息傳播效果,提高受眾的參與度和滿意度,還可以提升廣播新聞的社會影響力。通過互動,廣播新聞類節目能夠更好地滿足受眾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文章提出,廣播新聞應緊跟時代發展趨勢,基于受眾的需求構建全新的新聞互動傳播體系,深入了解互動傳播中存在的問題,為受眾創造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機會,創新互動傳播方式,以切實提升節目質量。
關鍵詞:廣播新聞類節目;受眾;互動傳播;節目形式;節目內容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5-0124-05
新媒體環境下,要想有效增強廣播新聞類節目的競爭力,就要充分認識到廣播新聞類節目與廣大受眾互動的重要性,并逐步建立健全新聞互動傳播體系,以此推動廣播新聞類節目更好發展[1]。本文探討廣播新聞類節目的互動傳播,旨在提升節目質量和觀眾滿意度。
(一)有利于增強廣播新聞類節目的影響力
采取互動傳播模式,能夠有效增強廣播新聞類節目的影響力。其中,參與互動傳播全過程的對象主要是受眾和節目組。在此過程中,受眾從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轉變為信息傳播者,并且能針對節目信息及時提出反饋意見,這為后續廣播新聞類節目調整和優化內容提供了依據[2]。同時,互動傳播模式下,受眾參與節目的空間進一步拓展,并且能夠引導廣大受眾對節目作出評價。受眾評價方式包括投票、點贊、發送彈幕等形式,節目組可以根據受眾的評價調整節目內容,最終達到增強節目吸引力的目的。
建立并優化微博、微信、小程序、APP等多媒體互動平臺,允許聽眾實時參與新聞討論、提問、投票或反饋意見。這種即時性互動能夠極大地增強聽眾的參與感,使他們感覺自己是新聞事件的一部分,從而提高對節目的忠誠度。同時,應保留并優化傳統熱線電話功能,引入視頻連線、社交媒體直播等形式,讓聽眾有機會直接與主播或嘉賓交流,分享觀點,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方式能有效增強聽眾的歸屬感和黏性。
(二)有利于強化廣播新聞類節目的傳播效果
高質量的廣播新聞類節目需要高素質的制作團隊作支撐,節目質量與制作團隊的素養密切相關[3]。當前,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受眾接收新聞信息的習慣發生了較大變化。廣播新聞類節目為有效增強自身傳播力,需要加強與受眾互動,提高受眾對廣播新聞類節目的參與度,更好地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增強傳播效果[4]。同時,廣播新聞類節目在互動傳播中加強與受眾交流,有利于深入挖掘有價值的信息資源,有效強化傳播效果,充分彰顯自身的影響力。
廣播新聞節目采取內外兩種渠道講述品牌故事,塑造專業、權威、親民的品牌形象,然后利用公益活動、社會熱點事件等契機,有效增強品牌的社會責任感和影響力。同時,與其他媒體、機構或品牌進行跨平臺合作,共同策劃新聞報道、主題活動或產品推廣活動,再借助對方的資源和影響力,有效強化廣播新聞類節目的傳播效果,鞏固廣播新聞節目的受眾基礎,提高品牌知名度。
在新媒體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廣播新聞類節目作為傳統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興起,受眾對新聞信息的獲取方式、互動體驗及個性化需求發生了深刻變化。廣播新聞類節目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其互動傳播模式的構建與完善成為提升節目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關鍵。
然而,在探索和實踐互動傳播的過程中,廣播新聞類節目也不可避免地面臨一系列問題與挑戰。這些問題不僅關乎技術層面,更涉及傳播理念、內容創新、受眾參與等多個維度,對節目的長遠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節目內容的互動性不強,受眾參與度低
當前,部分廣播新聞類節目在互動傳播中,由于互動性不強,尚未針對受眾需求推出個性化的內容,所以難以獲得受眾青睞,充分調動受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是無從談起[5]。同時,部分廣播新聞類節目設計的互動環節枯燥乏味,難以發揮提升廣播新聞類節目影響力的作用。
部分受眾在廣播新聞類節目中始終處于被動接收信息的狀態,這削弱了新聞節目的互動效果[6]。同時,部分新聞節目主持人尚未認識到受眾參與的重要性,所以在新聞播報中并不重視與廣大受眾互動,影響了受眾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嚴重削弱節目的傳播效果。此外,部分節目制作人員的創新意識不強,導致節目內容陳舊、模式單一,受眾參與度低,不利于廣播新聞類節目快速吸引受眾的注意力[7]。
在制作廣播新聞類節目內容的過程中,部分采編人員不注重多角度挖掘新聞內容,且播報形式單一,受眾難以通過節目掌握更多的新聞信息,無法深入了解新聞信息的價值,這嚴重制約廣播新聞類節目影響力的提升[8]。
(二)互動形式單一,影響傳播效果
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新媒體的發展,廣播新聞類節目擁有多種多樣的互動傳播形式。然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廣播新聞類節目仍然存在互動形式單一的問題。
首先,互動對象單一。目前,大部分廣播新聞類節目的互動傳播局限于媒體機構產業鏈內部,并沒有延伸到節目以外的主播、嘉賓等身上[9]。互動對象單一容易降低受眾對節目的黏度,從而影響互動傳播效果。
其次,互動內容單一。目前,廣播新聞類節目的互動主要圍繞節目內容反饋展開,缺乏對節目內容的深入探討和挖掘[10]。單一的互動內容容易削弱受眾對節目的興趣,從而影響互動傳播效果。
最后,互動平臺單一。目前,廣播新聞類節目大多利用某一特定平臺進行互動傳播,如微博、微信等,缺乏跨平臺的互動傳播。互動平臺單一容易導致受眾對節目的接觸面有限,從而影響互動傳播效果[11]。
例如,廣播新聞類節目主持人常常借助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等平臺與廣大受眾互動,這些互動形式缺乏創新,難以讓廣大受眾快速參與到節目中,不利于提升節目的影響力[12]。
(一)革新節目傳播理念,樹立互動傳播意識
廣播新聞節目一直以來以時效性著稱,但在新媒體環境下,僅僅追求時效性已不足以吸引聽眾。新媒體快速發展背景下,傳統的廣播新聞類節目面臨較大挑戰。因此,為有效提升廣播新聞類節目的影響力,需要強化廣播新聞類節目的互動傳播效果。積極革新傳統廣播新聞類節目的傳播理念,創新節目制作方式,認識到受眾與新聞類節目互動的重要性,是提升廣播新聞傳播力的基礎[13]。
然而,大部分新聞節目在制作過程中側重于體現主持人的個人風格。因此,節目主持人應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和更新傳播理念,致力于呈現獨特的主持風格。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節目主持方式的創新性,促進與受眾的交流和互動,有效增強廣播新聞類節目的影響力和吸引力[14]。同時,廣播新聞節目還應注重互動性,通過實時互動平臺、社交媒體等渠道,讓聽眾能夠即時參與討論、反饋意見,形成雙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模式。這種互動不僅能增強聽眾的參與感,還能增強節目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力。
例如,在制作廣播新聞類節目的過程中,編輯人員應高度重視與廣大受眾的互動和交流,堅持多角度挖掘新聞信息,并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現新聞內容。這有利于受眾深刻認識到新聞節目的價值,最大限度提升節目的影響力。
(二)建立多樣化的互動平臺,拓展受眾互動路徑
打造多樣化的廣播新聞類節目互動傳播平臺,有利于統籌整合各類信息資源,為增強廣播新聞類節目的互動性和影響力創造良好條件。
利用互聯網和移動終端助力廣播新聞類節目增強互動效果[15]。例如,央視《新聞聯播》便注冊了“央視新聞”抖音官方賬號,為受眾提供評論和轉發新聞內容的渠道,使廣播新聞類節目能夠覆蓋廣大受眾,有效拓展了受眾參與新聞傳播的路徑,同時為提升新聞節目的影響力創造了良好條件。
為廣播新聞類節目打造良好的互動傳播平臺,可充分發揮廣播新聞類節目的品牌效應。例如,貴州廣播電視臺制作的《百姓關注》節目便利用自身優勢開通了短視頻賬號和微信公眾號,促使受眾積極參與節目內容討論,為廣大受眾表達意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有效加強受眾與節目的互動。同時,《百姓關注》深耕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內容,并積極與受眾互動,以此保證節目內容更加貼近老百姓的實際生活,更好地滿足受眾對節目的期待和需求[16]。此外,《百姓關注》節目在播報過程中還會穿插互動性標語,如“百姓關注,期待你的關注”等,以便增加受眾與節目的互動,最大限度提高自身影響力。
在整合廣播新聞信息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多元化平臺的作用,增加廣播新聞類節目內容的深度,深入挖掘信息資源的潛在價值。例如,城市電臺平陽FM105具有貼近本地受眾的優勢,所以在解讀本地新聞的過程中,往往立足于多個視角,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平臺與廣大受眾互動,從而更好地滿足受眾即時收聽本土資訊的需求。同時,該電臺在與廣大受眾互動的過程中,注重設立清晰的目標和提供形式多樣的溝通機會,以便讓廣大受眾獲得更豐富的信息資源。
此外,節目主持人還可針對不同的新聞內容設置針對性的問題,并鼓勵受眾參與話題討論,充分調動廣大受眾參與新聞類節目互動的積極性,有效提升廣播新聞類節目的影響力。
(三)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作用,加大互動傳播力度
在先進的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新媒體平臺的新聞報道呈現出形式新穎的特點,傳統媒體內容呈現形式單一的短板進一步暴露,受眾大幅減少。為有效強化廣播新聞類節目的互動傳播效果,要積極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有效增強廣播新聞類節目的互動傳播效力,顯著增強廣大受眾參與新聞節目傳播的積極性,進一步提升廣播新聞類節目的質量。可以利用線上線下活動引導受眾加強互動交流,為強化互動傳播效果創造良好的條件。例如,在制作廣播新聞類節目的過程中運用互動傳播方式,包括設置留言板或發起網絡投票等,促使受眾主動關注和討論廣播新聞類節目。
例如,在互動傳播方面,浙江之聲廣播電臺通過將收聽頻道覆蓋浙江全省,滿足廣大受眾充分利用多種移動終端收聽節目的需求,有效擴大節目的傳播范圍,為強化節目的互動效果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通過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加大廣播新聞類節目的互動傳播力度,這也讓廣播新聞類節目實現質的飛躍。
(四)巧設互動環節和時間,增強互動傳播的實效性
要想真正強化廣播新聞類節目的互動傳播效果,就要在節目編制過程中巧妙預設互動環節和互動時間,促使受眾主動與節目主持人或嘉賓互動。
首先,通過設計簡單的互動環節,快速吸引受眾的注意力。例如,在節目播報尾聲插播有趣味性的視頻,吸引受眾猜測視頻內容,讓受眾以發送短信或微博的形式將自己的觀點反饋給節目組。這種形式能夠快速吸引廣大受眾的注意力,促使受眾在互動中提高對節目的關注度。
其次,在廣播新聞類節目即將結束時,可設計合理的互動環節鼓勵受眾觀看后期節目。例如,設計有獎問答環節,讓受眾根據自己的觀后感回答問題,贏得獎品。這樣的互動環節能夠充分激發受眾參與節目互動的熱情,提高受眾觀看節目的興趣。然后,引導廣大受眾積極討論社會熱點話題或具有爭議性的事件,讓受眾利用互動平臺投票,并及時反饋投票結果,以此增強受眾參與節目的積極性。同時,在一些重大事件報道中,可以讓受眾充分利用微博或其他渠道表達自己的看法,增強受眾對節目的信任感。
浙江之聲電臺的《一路向楠》節目推出一種極具創新性的互動方式——打卡制度,旨在培養受眾養成每日打卡的習慣。這不僅增強了受眾對節目的黏性,還激發了受眾的參與熱情。連續22天打卡挑戰成功能夠獲得電話卡,這能夠吸引大量受眾參與,也是對他們的堅持與熱愛的回饋。
除了打卡活動,《一路向楠》節目還通過多樣化的互動環節來增強受眾的參與感。節目設置了豐富的互動話題,受眾可以通過“拍磚”“打賞”等方式直接參與節目互動。這種模式不僅讓節目更加生動有趣,還拉近了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基于網絡收聽平臺,節目能夠科學直觀地收集和分析各方面的統計數據。這些數據不僅為電臺提供了寶貴的反饋,還成為評估節目優劣的重要參考指標。通過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能夠發現節目短板,并及時優化調整,從而不斷提升節目品質。
這種以數據為驅動的節目優化方式,使《一路向楠》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越來越多受眾的喜愛和認可。
最后,節目組可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發放與廣播新聞類節目內容相關的問卷調查,組織受眾參與線上問答和競賽,并為積極參與互動的受眾發放相應的獎品。在新聞節目中設計類似的互動環節,有利于充分調動廣大受眾參與的熱情,最大限度強化節目的互動傳播效果。
(五)采用多元化宣傳形式,加快互動反饋速度
加快新聞類節目的互動反饋速度是保證互動傳播效果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廣播新聞類節目的互動傳播過程中,為保證節目反饋效率,可充分利用通信技術和云計算技術的優勢,讓受眾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提高受眾對節目的參與度。在新媒體環境下,提高受眾的參與度和互動性已成為增強節目吸引力的有效策略。通過整合先進的通信技術和社交媒體平臺,能夠實現節目與受眾實時互動。
首先,搭建即時互動投票系統。節目組可以利用相關技術設計一個即時互動投票系統,允許受眾快速作出選擇并反饋結果。這種機制不僅能夠簡化數據收集過程,還能夠提高受眾參與度。
其次,運用即時通信工具。通過集成實時聊天室、微信等即時通信工具,節目組可以與受眾實時互動。運用這種直接的溝通方式有助于節目組及時獲取受眾的反饋和建議,進而優化調整節目內容,增強節目的吸引力。
再次,建立專門的互動平臺。充分發揮在線互動平臺的作用,及時收集和回應受眾的留言和評論。設計在線互動平臺旨在保證互動的連續性和響應速度。
最后,實時反饋節目情況。在節目播報過程中,要實時展示受眾的反饋和意見。例如,主持人要及時回應受眾的提問,以便有效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增強互動反饋的即時性。同時,在互動傳播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引導受眾就相關話題及時發表評論,通過實時回復這些評論,進一步提升互動反饋的質量。
新媒體快速發展背景下,廣播新聞類節目面臨嚴峻的挑戰。廣播新聞類節目為有效增強自身競爭力,需要統籌把握受眾的需求、創新節目內容、有效拓展互動傳播途徑等,才能在新媒體時代重新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 鐘潔.地市級廣播電視臺新聞節目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的研究[J].采寫編,2024(5):33-35.
[2] 劉文松.融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互動傳播探索[J].新聞傳播,2024(6):94-96.
[3] 何曉明.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能力培養與創新[J].新聞世界,2024(2):111-113.
[4] 孫濤,特古斯,水軍.拓展現實演播室在廣播電視領域的應用研究[J].電視技術,2024,48(1):223-225.
[5] 孟雅欣.廣播電視新聞節目播音主持的情感表達研究[J].記者搖籃,2023(12):27-29.
[6] 李鐵男. 5G時代電視新聞節目的融合創新分析[J].新聞傳播,2023(22):9-11.
[7] 柳海俠.廣播電視新聞類節目的互動傳播研究[J].中國地市報人,2023(10):85-86.
[8] 舒茂華,肖家欽,錢智勇.云轉播技術在廣播電視工程中的應用[J].電視技術,2023,47(8):75-77.
[9] 黨春茂. 5G+8K+AI技術在廣播電視領域的應用[J].電視技術,2023,47(8):147-149.
[10] 張志安,龔沈希.紀實類新聞視頻節目的移動優先策略: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相對論》欄目為例[J].電視研究,2023(8):20-23.
[11] 王依晗. Vlog+的新聞化:從時政報道看主流媒體話語模態轉向應用研究: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系列節目《大國外交最前線》為例[J].聲屏世界,2023(14):11-13.
[12] 黨春茂.混合現實技術在廣播電視工程中的應用[J].電視技術,2023,47(7):166-168.
[13] 吳冰.媒體融合視域下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發展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3):125-127.
[14] 胡寶胤,史鴻鵠,楊夢迪.“三全育人”理念下新聞傳播類課程思政實踐研究:以廣播電視節目選講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12):89-91.
[15] 皇建軍.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宣傳的發展策略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2):125-127.
[16] 劉春山.論廣播電視輿論監督新聞采編方法[J].中國報業,2023(11):206-207.
作者簡介 陸娟,記者,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