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文科建設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媒體融合時代,傳媒業發生巨變,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課程改革迫在眉睫。對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培養新聞傳播人才是轉型發展的核心要義,面對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培養專業素養高、動手能力強的新聞傳播專業人才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新聞編輯作為新聞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高校新聞學專業教學創新改革的重要內容。文章通過實地調研與教學實驗的方法,試圖總結出新聞編輯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研究發現,目前該課程存在課程知識體系落后,難以適應媒體融合時代的要求,學生實踐能力差、新聞思辨能力差等問題。基于此,新聞編輯課程根據新文科建設要求,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提出了“模擬新聞編輯部”的情景式教學創新思路,旨在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提供情景式教學環境,將課程知識劃分為新聞編輯工作條目,在學生自主形成模擬編輯部的同時,教師進行知識講解與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完成具體的新聞編輯工作,達到強化實踐動手能力的目的。同時重構教學內容,融入新文科技術內容與課程思政元素,并圍繞“兩性一度”設計教學活動,實現全方位育人目標。
關鍵詞:新文科;地方院校;“模擬新聞編輯部”;教學創新;新聞編輯;新聞傳播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5-0139-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長治學院教改項目“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院校應用型課程教學創新改革——以《新聞編輯》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C202303
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提出“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要求培養造就一大批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的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人才[1]。2020年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學科融合的新思路,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至此,高校關于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思路日漸清晰。新聞編輯作為新聞專業的核心業務課程,旨在培養能適應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事業的新聞編輯人才。然而,就目前的新聞編輯課程而言,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應推進新聞編輯課程教學改革,結合新文科建設的要求,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圍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開展課堂教學創新,以強化教學效果。
新聞編輯是新聞學專業開設的一門主干課程,也是新聞業務課程中的核心,旨在培養新聞編輯人才。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掌握新聞編輯相關理論的基礎上,開展新聞編輯活動,提高學生編輯制作各類新聞作品的能力[3]。筆者在對長治學院以及山西省地方本科院校新聞編輯課程授課教師與新聞學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基礎上,發現當前的教學背景與學情呈現以下變化。
(一)教學環境變化
1.社會需求變化
新聞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旨在培養能夠勝任當下新聞傳播工作的專業人才。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新聞傳播行業發生了巨大變革。媒體融合時代的到來,使新聞傳播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傳統的新聞學教育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基于此,國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因此,新聞編輯課程的教學內容亟須作出調整,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4]。
2.學習環境變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使教育模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學生的學習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5],技術的普及使獲取知識變得更加便捷,因而課程教學目標中的知識目標不再成為衡量學生發展的關鍵。相對而言,如何正確利用技術開展更高效的學習,辯證性地接收、分析、利用信息,使技術“為我所用”成為更重要的能力[6]。再加上新聞編輯課程的實踐性,教學目標中能力塑造的比重應得到提高,教學模式也需要作出調整。
(二)學情變化
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學生普遍反映當前新聞編輯課程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學內容比較落后,難以適應融媒體時代的要求,尤其是新媒體部分內容嚴重不足。目前,高校采用的新聞編輯教材多數仍以傳統媒體的生產流程為內容框架,這與當前融媒體時代的要求有較大差距[7]。二是學生不愿動手,實踐能力不足。盡管理解課程內容的難度小,但以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的能力不足。就目前的教學實際來看,雖然設置了相應的實踐環節,但學生的整體實踐能力不足,存在不會選題、不會策劃以及不會編輯的情況,這與新聞學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有一定差距,無法滿足社會對專業人才的要求[8]。三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生反映課堂教學方式比較單一,盡管教師在積極調整教學方式,但仍顯不足。當代大學生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對新媒體有天然的熟悉感與親近感,然而在新聞編輯課程教學中,無論是教材內容還是教學案例,均與學生存在一定距離,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結合教學環境與學情調查,圍繞新聞編輯課程的教學實際,發現當前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學內容落后,無法滿足時代要求
當前,新聞編輯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是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理論知識,知識體系也是以傳統新聞編輯生產流程為依據構建的,缺乏新媒體新聞編輯知識與內容,這與當前融媒體發展興盛的局面不相符,也無法滿足新文科建設的要求[9]。融媒體時代,傳媒業界需要的是多層次復合型新聞編輯人才,這就要求新聞編輯課程進行教學內容改革,緊跟時代潮流。
(二)教學方法單一
近年來,關于課堂教學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高校教師正逐步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課堂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沒有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10]。具體來說,在教學過程中仍然以單一的教師講授為主,盡管有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但互動深度不夠,以課堂提問、討論、小組展示等形式為主,無法覆蓋每一個學生,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足。
(三)思政元素融入不夠
目前,在高校新聞學人才培養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核心指導思想已深入各專業課程,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課程元素挖掘不到位、不深入的情況[11]。教師認為新聞學專業與課程思政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關系,局限于新聞案例講解,因此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
針對現存問題,本文提出情景式教學創新思路,通過重構教學內容、構建“模擬新聞編輯部”教學模式、加強教學實踐訓練、創新教學評價4個方面開展教學。
(一)重構教學內容
首先,按照新聞編輯部工作流程劃分課程內容板塊,依托“模擬新聞編輯部”開展教學。重構后的教學內容包括4個單元:認識新聞編輯單元、整體策劃單元、具體策劃單元、具體操作單元[12]。
其次,依托“模擬新聞編輯部”,結合教學與實踐活動有機融入思政元素。一是結合“模擬新聞編輯部”,每周用5~8分鐘評議本周新聞,以主流媒體為例,引導學生甄別新聞內容,樹立正確的新聞觀;二是建立課程思政案例庫,師生共同尋找經典的新聞報道案例,完善課程思政案例庫;三是在模擬新聞編輯項目中注重引導,如創辦媒體、選題策劃等,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關注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避免出現自媒體蹭熱點、缺乏專業素養等問題。
最后,融入新媒體編輯技術內容。《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要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新聞學專業作為新文科建設的代表學科,在高等教育中應該注重“工+文”的融合[13]。因此本課程結合“模擬新聞編輯部”具體工作項目,將新媒體編輯技術相關內容融入前文所述的4個單元中,如在認識新聞編輯單元,將傳統媒體新聞編輯與新媒體編輯進行對比分析,指出二者的不同點。針對具體策劃,除了傳統的內容策劃,還加入了形態策劃、渠道策劃等。
(二)構建“模擬新聞編輯部”教學模式
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開課之前,在網絡教學平臺設置線上課程,上傳各類學習資源,學生可自主學習。課堂教學中則以“模擬新聞編輯部”的形式,結合任務驅動法開展教學,將課程內容與新聞編輯部工作項目相結合,形成一系列編輯任務,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將新聞編輯工作的項目融入課堂,避免出現理論與實際“兩張皮”的問題。具體教學內容緊緊圍繞新聞編輯部工作項目展開。
課程一開始,就要讓學生明確課程學習的任務是以編輯部為單位,開展具體的新聞編輯工作,創辦新聞媒體是基礎,教學圍繞編輯部所創辦的新聞媒體展開,有明確的任務。學生以編輯的身份參與到新聞編輯工作中,圍繞報刊編輯、廣播電視編輯、網絡新媒體編輯等細分領域,充分鍛煉自身的編輯能力。
通過課程教學改革,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這也是課程思政目標[14]。在創辦新聞媒體的編輯項目中,學生的想法具有一定的創新性與前瞻性,并且能夠契合新媒體發展大環境,這能夠給教師帶來一定的啟發與思考。
(三)加強教學實踐訓練
為強化編輯實踐訓練,將實踐教學貫穿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中。第一課堂主要圍繞“模擬新聞編輯部”,還設有專門的技能訓練學時。圍繞各編輯部所創辦媒體舉行“編前會”“審稿會”“傳播效果評估會”等,不斷改進新聞作品。此外,還將實踐教學活動融入第二課堂。要求學生參與各類校園媒體實踐,創作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且參加各級各類編輯作品比賽。
(四)創新教學評價模式
該課程的教學評價有兩大特色:一是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二是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評價與實踐作品評價相結合。尤其是根據課程目標進一步完善了課程過程性的評價內容[15]。
新聞編輯作為核心業務課,其教學評價不能局限于單一的卷面成績,因此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該課程被分為兩大模塊:新聞編輯與新聞編輯技能訓練。據此,教學評價也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主要在理論課中應用;二是加入了對“模擬新聞編輯部”教學實踐成果的評價,主要在新聞編輯技能訓練中應用,包括新聞媒介產品設計、編輯制作新聞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媒體運營效果3個方面。
通過對新聞編輯課堂教學的思考和教學實踐的不斷探索,該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新成效
從學習成效評價來看。課程結束后發放新聞編輯教學改革效果的調查問卷,同時配合訪談,學生對新聞編輯課程教學非常滿意,尤其是“模擬新聞編輯部”教學模式的運用,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可。從學生發展性成效來看。通過課程學習,學生掌握了新聞編輯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通過“模擬新聞編輯部”完成了新聞作品,獲得了一定的成就感,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也逐漸對新聞編輯工作產生了興趣。此外,通過大量的實踐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與新聞編輯相關的畢業設計作品比例大幅提高,產出了高質量的新聞編輯作品。
(二)推廣應用
新聞編輯課程積極進行教學創新改革,分享交流教學改革模式,其創新模式已經開始應用于長治學院新聞學專業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評論等課程中。課程團隊仍在不斷創新實踐,通過各方反饋、總結,對這一教學模式進行完善,以期在其他本科院校推廣,為應用型院校新聞編輯課程改革創新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作為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學科,新聞學專業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新聞編輯課程更應聚焦學生學習的真問題,結合學生的需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同時堅持“模擬新聞編輯部”的教學創新思路,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活動,通過營造新聞編輯部情境強化實踐訓練,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完成一系列編輯工作項目后獲得成就感,成長為適應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傳播行業要求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大衛.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院校文科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向[J].常州工學院學報,2024(2):91-94.
[2] 莫敏,曹迎.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路徑的探索與實踐[J].梧州學院學報,2022(2):56-60.
[3] 郭勛亞.從《新聞編輯學》教學實踐看編輯知識結構的組成[J].新聞知識,2018(8):54-56.
[4] 袁雅楠,王月.融媒體背景下地方高校“新聞編輯學”課程改革研究:以伊犁師范大學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3(4):89-92.
[5] 包金龍.新興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背景下教師發展路徑[J].內蒙古電大學刊,2024(1):100-105.
[6] 劉伊.教育信息化下應用型高校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河南教育,2023(3):74-75.
[7] 管倩.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創新研究:基于“新媒體新聞編輯”課程現狀的分析[J].新媒體融合新觀察,2023(2):64-66.
[8] 姚小菲.基于對話理論的新聞傳播課程創新路徑:以新聞編輯與評論課程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4(6):4-6.
[9] 田園子,王雅馨.智媒時代新聞實務類課程教學改革的創新路徑:以《新聞編輯》課程為例[J].新聞前哨,2023(4):79-80.
[10] 張倩.淺析卓越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新聞編輯學教學改革[J].新聞研究導刊,2020(8):24-25.
[11] 張潔意,胡蕾.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4(1):178-180.
[12] 新聞編輯編寫組.新聞編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272.
[13] 王麗霏.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創新路徑[J].傳播與版權,2024(4):4-6.
[14] 姜圣瑜.如何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潤物無聲:新聞教學中堅持思政全浸潤的實踐與思考[J].海河傳媒,2022(2):33-36.
[15] 林子睿.高校實踐教學評價的目標游離模式建構與應用[J].惠州學院學報,2024(2):18-26.
作者簡介 武海鳳,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實務、網絡與新媒體。